張菊鳳
數學審題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也影響著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審題能力包括審題意識、審題閱讀能力、審題技巧等方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以幫助學生在做題時快速確定題目的關鍵信息,梳理題目的內容,為找到解題思路與方向提供依據。在培養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對學生審題能力發展的重要性,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掌握深入挖掘題目隱藏信息的技巧,并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向
(一)數學審題意識
審題意識是學生審題能力發展的基礎。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審題的習慣。審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做題前能主動分析題目,找到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判斷已知條件,梳理題目信息的內在邏輯,并深入挖掘題目內的深層次信息,找到隱含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分析一道題目,先讓學生用幾分鐘時間看題目,找到題目中存在的信息,再根據找到的信息分析解題思路。教師采用引導的方法,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審題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審題意識。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為例,筆者向學生展示了一道應用題“圖書館持證讀者中,16歲以下人數占總人數的,60歲以上持證者人數占總人數的,其余年齡段持證者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并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即讓學生將自己能找到的信息羅列出來。在學生羅列信息后,筆者引導學生解題,并讓學生思考“這種方法與直接做題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在解題過程中,很多學生發現了先審題再解題的優點,他們認為:“相較于直接做題,先審題可以將有用的信息提取出來,在解題時可以直接利用這些信息,這讓我們的思路更加清晰。”由此可見,筆者運用這種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審題意識,幫助學生認識到審題的重要性。
(二)數學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審題并不是單純讀題,而是在閱讀題目時深入了解題目的信息,找出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并轉化為解題依據。在學生讀題的過程中,有的題目給出的條件非常明顯,學生讀一遍就可以找到關鍵信息與解題條件,只需要運用公式或者運算法則就可以解題。而有的題目對問題的描述較為復雜,這需要學生發揮閱讀能力,找到語句中的隱藏信息。可以說,學生審題的過程就是閱讀與理解的過程。學生只有真正理解題目,才能找到關鍵信息,實現有效分析,從而提高自身的審題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用189除以3的商乘20與13的差,結果是多少?”這樣一道題目。這一題涉及三位數的除法和乘法、減法的運算法則,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與計算思維。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題目,并向學生提出“這道題是單純的除法題嗎?”“其中還涉及哪些計算呢?”“當這三種不同的運算方法結合在一起時,如何排列它們的運算順序呢?”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混合計算時的計算順序、乘除法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解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解題的方法。由此可見,學生只有真正理解題意,才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解題效率。
(三)數學審題技巧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審題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讀題目信息。
以“一名網絡作家在用電腦寫作時,一分鐘能打118個字,從上午十點過八分到十一點一刻,他能打完兩章稿件嗎?每章稿件2500字”這一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三個階段審題,讓學生在各階段運用不同的審題技巧,分析題目信息,解讀題意。
第一階段,認真、仔細閱讀題目,采用標記方法將題目中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標記、圈畫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標記出“一分鐘能打118個字”“每章稿件2500字”等信息。
第二階段,根據已知條件分析其中的內在關聯。若已知條件之間存在直接關聯,學生則可以利用這種內在的關聯解題。比如,“一分鐘能打118個字”與“每章稿件2500字”之間存在關系,學生可以通過計算,得出“打完2500字大約需要21.19分鐘”的結論。若已知條件之間缺乏直接聯系或存在間接聯系,學生就需要其他數量或者關系才能得出所求對象。比如,“一分鐘能打118個字”“上午十點過八分到十一點一刻”與“打完兩章稿件”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系,學生就需要分析這三個信息之間的內在關系。
第三階段,找到隱含條件。在學生發現缺少某個條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審題,在題目信息中找到隱含條件。比如,題目中只說了“打完兩章稿件”,并沒有提及稿件的具體字數是5000字,這需要學生自己推理出來。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分別從審題意識、閱讀能力與審題技巧著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審題水平。教師要立足課堂本身,加強基礎知識教學,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審題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與審題,逐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重點講解基礎知識,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
從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來看,部分學生之所以存在審題障礙,是因為數學基礎知識儲備不足、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透徹。基于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重點講解基礎知識,并圍繞基礎知識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生只有掌握數學概念、運算法則等基礎知識,才能在審題時自然地發現題目的考查方向、解題的核心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特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讓學生結合舊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另外,教師可以運用聯想對比、思維導圖等教學輔助方法,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基礎知識,給予學生更多的引導。考慮到學生并未完全理解“分數”這一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分蛋糕”為案例,加深學生對“分數”這一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拿出蛋糕模型,為學生展示分蛋糕的過程。教師可以將蛋糕分別分成3份、5份、7份、9份、12份,并引導學生思考“每次分蛋糕時,分出來的蛋糕與整個蛋糕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要想班級21名學生都被分到蛋糕,至少需要將蛋糕分為多少份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從“整數的加減法”角度出發,讓學生經歷3份、5份、7份、9份、12份的分蛋糕過程,引導學生的思維從整數向分數轉變,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夠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為學生今后審題、分析題目、解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結合情境閱讀題目,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題,通過讀題了解題目的已知條件與未知信息,從而確定題目的解題方向。為了讓學生更主動地讀題,教師可以根據題目內容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讓學生積極分析題目,從而更好地理解題意,發展審題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設計數學問題,如“在4×100米接力賽中,四(1)班的成績是57.28秒。其中第一棒用了14.05秒,第二棒用了14.56秒,第三棒用了14.34秒。你能算出第四棒用了多少秒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尋找解題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讀題,先提取題目的基本信息,再將題目中基本信息的關系梳理出來,最后確定自己的解題方向,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審題技巧,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三)挖掘題目的隱藏信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要根據具體題目,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關注題目的關鍵條件,主動發現其中的隱含信息,并借助隱含信息解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關注題目內不同條件。比如:當題目內同時存在圖形信息與數字信息時,教師要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圖形與數字之間的關系;當題目中同時存在加減法與乘除法的信息時,教師要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題目內乘除法計算部分與加減法計算部分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厘清運算順序。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決“小明發現自己家2020年2月的水費是435元,那么,小明家平均每天的水費是多少?”這一題目。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2020年是閏年嗎?”“2020年的2月有多少天?”等問題,引導學生解讀題目、挖掘題目的深層信息。由此可見,教師采用這種方法,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題目的關鍵條件,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審題技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豐鎮燕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