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指的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以史為鑒,資政育人。加強新時代“五史”教育,將其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有利于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樹立理想信念,踐行使命擔當,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五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育人價值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高中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也就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期。“五史”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好地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一個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的新青年。
(一)有利于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
在新課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的時代背景下,緊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尋找“五史”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銜接點,以“五史”為主線整合教材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挖掘“五史”教育資源,制訂系統融合方案,有利于“五史”教育目標與思政課課程目標、教育內容與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有利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彰顯課程理念
“五史”教育有效融入課堂教學,通過對“課程內容活動化”的一系列結構化設計,以議題為載體,促進“五史”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我們在實踐歷練中引導學生,學史明理,在深刻的思想辨析中通達歷史發展規律,培育科學精神;學史增信,在生動真實的歷史洞察中形成正確價值,增強思想政治認同;學史崇德,在精神血脈的歷史賡續中提升品德修養和培育法治意識;學史力行,把學史不斷增強的崇高理想、革命信念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起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作用,通過這樣的邏輯思路,更好地彰顯課程理念。
(三)有利于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培養思維品質
加強“五史”教育,有利于學生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科學看待我國歷史和社會發展,提升辯證思維能力。從聯系觀角度,引導學生系統認識“五史”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接續傳承、融會貫通的內在邏輯,以黨史為重點,統籌推進“五史”教育;從發展觀角度,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脈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理解“五史”關涉我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和民族觀。
二、“五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缺乏對“五史”歷史脈絡的系統梳理
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因缺乏對“五史”的系統研究,所以缺少對“五史”教育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有機融合途徑的研究,在教學時,遇到了內容繁多、課時緊缺、課堂枯燥的問題,對教材脈絡缺乏清晰認識,對教材內容把握不到位。這些嚴重制約了“五史”教育應有的育人價值。
(二)學生思想不重視,認識碎片化
高中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學生覺得晦澀難懂,而且其距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遙遠,感覺實用價值不高,因此思想上不重視。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涉及較多歷史事件,學生沒有構建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缺乏對“五史”脈絡的整體認識。
(三)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直接影響課堂實效
有的教師仍然采用傳統講授法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因此課堂上出現臺上教師滔滔不絕、臺下學生昏昏欲睡的現象。
三、“五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厘清歷史脈絡,增強歷史認知
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高中教材體系中居于統領位置,承載著總論的內容定位,旨在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為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理想。筆者認為,可以用“五史”來統領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系,更好地厘清歷史脈絡和歷史時間。“五史”從時間的維度上講是疊加的,是大時段與小時段的關系。“五史”按照時間跨度由大到小次序為:中華民族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
中華民族發展史涵蓋了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書四課內容,從第一課第一框講述“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開始到第四課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和插圖就大量引用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有關我國社會發展的例子,如教材第3頁“探究與分享”使用“禹的兒子啟”的有關例子闡釋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第4頁使用插圖“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闡釋中華文明,第5頁“探究與分享”使用了兩漢時期的封建制生產關系等。社會主義發展史涵蓋了第一課第二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到第四課“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括從16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強大的生命力。黨史主要涵蓋第二課至第四課內容,主要闡釋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經歷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時期。新中國史主要涵蓋第二課至第四課內容,包括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史涵蓋第三課和第四課,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如何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和宏偉藍圖。
以“五史”為線索,梳理教材體系,厘清教材脈絡,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重要歷史階段、歷史事件的系統認知,更好地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
(二)講好歷史故事,采用情境創設方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思政課教師要講好歷史故事,做到以史實為依據,融情于理,深入淺出,引發學生共鳴,達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選典型的歷史故事融入教學,創設豐富情境,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內化核心價值。筆者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時,以視頻方式讓學生觀看“南湖紅船:開啟民族復興的偉大航程”的歷史故事,并設計問題:嘉興南湖紅船為什么是“我們黨的根脈”?引導學生明白我們偉大的黨創業之初充滿了艱難險阻,這條小船上誕生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為領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巍巍巨輪的掌舵手和主心骨。筆者講述“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時,播放視頻《馬克思是對的》,從三個維度講述“不一樣的馬克思”,一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從“叛逆少年”成為“學霸”。二是少年壯志當擎云——17歲立下“為人類幸福而工作”之志。三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并設計問題:馬克思的成長經歷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引導學生回顧馬克思的成長史,了解馬克思的成長道路,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方法指導實踐,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奮斗征程之中。
(三)堅持史論結合,強化價值引領,增強理想信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建議,思政課教師應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思想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這要求我們既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政治導向功能,又要學會“用學術講思想政治”,如運用歷史學科“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厘清歷史脈絡,通過歷史進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得出結論,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的基本觀點,從而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思想政治定力,堅定理想信念。
當然,思想政治學科與歷史學科不同,歷史學科更加注重歷史事實與歷史細節,而思想政治學科注重思想政治觀點與結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引用歷史資源,還要堅持適度原則,結合教學需要恰當選取歷史事件作為論據來印證思想政治觀點、理論,避免將思想政治課上成歷史課。
(四)創新教學形式,融合多種資源,堅定“四個自信”
課堂教學形式關系到“五史”育人價值能否實現,影響到教育內容是否能入腦入心。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融合各種資源,提升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思想政治教師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滿堂灌,要以議題為紐帶,以活動任務為依托,以教學資源為載體,堅持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五史”教育入腦入心、外化于行。教師可以開展讀書學史活動,如《馬克思靠譜》《共產黨宣言》《史上最牛創業團隊》《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等書籍,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研討,最后制作多媒體課件分享讀書心得。另外,組織學生觀看“五史”教育相關的視頻,如《馬克思是對的》《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我們走在大路上》《百煉成鋼》《共產黨人》,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再現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激發共鳴,構建師生和諧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青春有夢,強國有我”主題演講比賽,注重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能力、思想政治認同感和社會參與能力等素養,不斷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五)融入社會課堂,開展社會實踐,促進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有關實施建議,思想政治課要走出課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狹小的課堂教學走進更廣闊的社會空間。思想政治教師要豐富活動形式,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如組織研學活動、開展社會調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專題訪談等。這些豐富的實踐形式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體驗,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特別是,教師要注重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展走訪革命遺址、瞻仰烈士陵園、參觀紅色展覽、對話老黨員等社會實踐,制訂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考評方案,注重對學生教材理解、實踐內容、小組合作、活動感悟與行為選擇等方面進行評價,深化他們對“五史”的認識,引導他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以“五史”為主線索,統領教材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采取梳理教材脈絡、講好歷史故事、運用史論結合法、融合多種資源、豐富實踐形式等多種策略,促使“五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杏壇中學)
編輯:李琴芳
作者簡介:郭海文(1988—),男,漢族,廣東汕頭人,本科,中學思想政治一級教師,佛山市順德區杏壇中學德育處主任,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