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波



針對“電離平衡”,教師將帶領學生穿越微觀的化學領域,深入探討溶液中的離子行為,并揭開化學反應平衡的神秘面紗。電離平衡是一門扣人心弦的科學,與日常生活中無數的現象密切相關,也是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前提和基礎。大家是否好奇在溶液中發生的那些微小的離子變化,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周圍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入了解電離平衡的概念,還將通過實驗感受電離平衡的神奇之處。
本文通過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1第3章第1節“電離平衡”課的教學設計,探討了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一、教材分析
“電離平衡”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一課,深入研究在溶液中發生的離子行為和相應的平衡狀態。在該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逐漸理解電離平衡對化學反應造成的影響,探究其中的規律和原理。首先,教材從電離平衡的基本概念入手,引導學生認識溶液中離子的生成和消失過程。通過學習電離方程式,學生將逐漸領悟弱電解質和強電解質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在水溶液中的離子產生規律。其次,教材詳細介紹了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包括溫度、濃度、壓力等對平衡位置的影響,學生根據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可以深刻理解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電離平衡的,從而掌握實際應用中的相關技能。再次,教材還通過案例分析,將電離平衡的知識和實際生活、工業生產聯系起來,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幫助他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以此加深對電離平衡的認知。最后,教材還強調了數學在電離平衡中的重要性,通過計算離子濃度等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理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見表1)
二、學情分析
(一)學生的整體水平
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包括離子、溶液、化學平衡等概念。然而,電離平衡是一個較為抽象和復雜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相對新鮮的主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將學生已學的知識與電離平衡進行有效連接,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對化學課程的興趣會因人而異。“電離平衡”涉及的實驗操作和案例分析,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實驗和相關的實際應用案例,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三、教學目標
首先,了解離子平衡在弱電解質中的作用。了解各種條件,如濃度對離子平衡的影響。
其次,在教學中,利用演示式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并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點:電離平衡的建立和電離平衡的移動。
五、教學過程
(一)學法引導
師: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定義和區別是什么?
生:強電解質溶液中只存在離子,而弱電解質溶液中卻不一樣,它們中既有離子又有分子。
師:當電離速率和結合速率之間差距越來越小,甚至相等的時候,有沒有可能使電離進入平衡狀態?
生:有可能。
師:CH3COOH溶液中存在微粒嗎?若是存在,則存在哪一些微粒呢?它們存在的狀態是什么樣子的,是靜止還是運動的?若是出現運動狀態,則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讓我們小組討論吧!
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與合作,一起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讓他們互相學習,交流思想,以此來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中進行分析和討論,以此促使其更好地理解CH3COOH電離過程中各粒子濃度存在變化的情況,且能在分析和練習中增加學生對電離平衡的認知,以此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參考書籍、互聯網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以此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意識。)
(二)課堂導入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演示兩種不同的物質。(見圖1)
師:從中大家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弱電解質電離的特點是部分電離。
師:根據此種情況我們能分析出什么?
生1:在酸性介質中,既有未離子化的CH3COOH,又有CH3COOH等分子電離產生的CH3COO-和H+。
生2:乙酸溶液中有兩種反向反應:CH3COOH=CH3COO-+H+。
(設計意圖:通過對強酸、弱酸溶液成分的對比分析,本項目將從微觀層面深入理解“材料—性質—功能”的本質,從微觀層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核心素養。教師讓學生經過探究思考以后提出假設,以此來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驗乙酸溶液中既有電離又有束縛的動力學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轉變概念和均衡概念。)
(三)實驗驗證和評價
【實驗操作】
1.將兩個純度、重量、表面積相等的鋅粒放入一根管中,然后向其中加入等量的鹽酸和醋酸。
2.將4~5毫升1摩爾/升的醋酸加到一根試管中,加甲基橙溶液2~3滴,并將其分為兩份,在每個樣品中加入少量的乙酸氨晶體,搖晃,然后觀察顏色的變化。
【視頻實驗】在燒杯中加入濃乙酸,放入石墨電極,接上電流表,并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構成一個閉環,接上電源,慢慢地往里面加蒸餾水,不停地攪動,觀察電流表上的指針是否發生變化。
【注意事項】首先,甲基橙具有一定的酸堿性,在pH<3.1時,它的顏色會發生變化,變成紅色;當3.1
(四)小組實驗,對實驗過程進行觀察,并進行思考、討論、報告
【實驗一】現象:鹽酸氣體生成率高于醋酸
結論:CH3COOH在水溶液中不能充分離子化。
【實驗二】現象:由原本的顏色變為紅色。加入醋酸銨后,得到的結果是由紅色變為橙色。
結論:提高有機溶劑中C(CH3COO-)含量,抑制醋酸電離,減少C(H+)。
【實驗三】現象:安培計指針的偏轉角先是增大,而后減小。
結論:水溶液中C(CH3COO-)、C(H+)的增加,有利于乙酸的離子化。
【證實猜想】在醋酸溶液中,分子離化為離子以及離子鍵合為分子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完善,讓學生對“問題的出現→提出猜測→試驗證實→分析總結→得到結論”的探索方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才能有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通過實驗檢驗以及對同學的設計方案進行評估,讓學生認識醋酸溶液中既有電離又有束縛,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轉變概念和平衡概念。)
(五)提出問題
之后讓學生根據實驗中的V電離與V結合濃度和時間的關系,用C(CH3COOH)、C(CH3COO-)或C(H+)的時間依賴性圖(見圖2),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將兩張圖象繪制出來。教師也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并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展示和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與圖象的對比,讓電離平衡的形成過程更形象直觀,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用化學符號表達微觀反應,讓宏觀和微觀的聯系更加密切。同時,在探索過程中學習協作,勇于對“異常”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化學原理方面的內容,如“電離平衡”一直以來都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運用習題不僅能鞏固學生認知,還能檢測其學習弱點,以此提高其學習效率。)
六、教學反思
核心素養的培養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其主要功能是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找到一個關鍵的解決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把“實驗”作為一條線索,通過激發“探索性”的思想,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教師要尤其注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思考、討論、分析;通過各種方法,使學生對化學觀念有較深的了解,能夠自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順利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讓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實用,而非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抽象理論。此時教師設置的實驗探究作為主要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鼓勵他們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能夠深刻理解化學概念。
其次,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以圖示模型的方式為基礎,得出了醋酸溶液中既有“分子”又有“離子”這一“微”現象。該方法注重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觀察圖示模型的了解,讓學生理解溶液中化學物質的微觀結構,知曉溶液中化合物的微結構,并由此推斷:醋酸溶液中既有電離也有結合。
再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轉變觀念與平衡理念進行了訓練,使學生在培養中能逐步形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素養,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化學反應中微觀的變化和平衡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對所提出的假說進行檢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使其能在學習中逐步增強自身的主動性,進而在觀念的內生動力激發下主動解決問題。通過實驗,學生能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同時不斷優化實驗方案,提高實驗設計能力。
最后,通過動畫、圖像等多媒體手段,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在最后進行電離平衡概念的有效總結,讓學生在直觀的圖象呈現中理解抽象的化學,以此來培養學生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的素養,讓他們能夠更具有科學思維,通過觀察、實驗、總結形成對電離平衡的綜合認知。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高級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