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玲



從大單元教學內涵入手,闡述大單元教學在化學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根據初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邏輯關系,將學科核心內容進行重構,分為六個教學大單元。結合課前導學、課中教學及課后輔學的教學策略,將教學評價及教學反思貫穿于課前、課中及課后整個教學過程,通過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旨在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積極達成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在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成為廣大教師教學研究的熱點課題。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課題組發表《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22年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多次提及“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等字眼貫穿新課標始終。化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在系統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重構教學單元,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設計結構化的教學任務,對初中化學進行大單元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一、大單元教學內涵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認為:大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微課程,是一個指向素養的、相對獨立的、體現完整教學過程的課程細胞。大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依據課程標準,聚焦學科課程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大概念、大任務、大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在新課程理念下,大單元可以是單元教材中呈現的單元,也可以是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重組形成的新單元。開展大單元教學,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在課程標準、核心內容、基本學情深度分析的基礎上,構建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提升教學效益,落實課程核心素養,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基于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閉環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依據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學生學習活動和教師教學活動,并從過程與方法、知識和技能、態度與價值觀進行全面考查,設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指標。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可以通過主題驅動、問題導向等組織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學習目標,并與師生互動交流,進行探究式學習和養成性學習。教學評估是用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手段,可采用課堂口頭問答、項目報告、小組討論、測試和考試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全面考查,還能及時、具體地反饋和指導教學過程。因此,教、學、評一體化的大單元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思維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核心素養。
二、大單元教學具體實施分析
(一)初中化學教學分析
初中化學涉及知識面廣,且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強,抽象的理論講解難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按照教材章節進行教學,難以利用大概念、大任務將相關知識進行串聯,容易割裂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無法培養學生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講、練、考”“教、學、做”的教學模式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和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內驅力不足。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
教師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形成新的知識點結構體系,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到一個學習單元中,體現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綜合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初中化學教師應根據學科核心素養、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邏輯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形成新的教學大單元。(具體見圖2)
如圖2所示,通過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將課程內容進行重構,依據課程標準和初中化學部編教材,將上下兩冊共12個教學單元整合劃分為“化學與生活”“物質的分類”“物質的構成”“物質的變化”“走進化學實驗室”“低碳與環保”六個教學大單元。“化學與生活”單元主要介紹生活中的基本化學物質,包括“我們周圍的空氣”等四部分內容;“物質的分類”單元從宏觀上對物質進行分類,包括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內容;“物質的構成”單元從微觀層面介紹化學元素、分子、原子、電子、離子等基本概念;“物質的變化”單元是化學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涉及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四大反應類型等六部分內容;“走進化學實驗室”單元包括認識常見儀器、實驗基本操作、制備實驗等教學內容;“低碳與環保”單元包括空氣污染與防治等三部分內容。在劃分大單元的基礎上,再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要素,設計教學情境活動,開展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對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實踐證明,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和舊知識相聯系,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教學策略設計研究
教學策略是達成三維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教學策略都指向特定的問題情境、特定的教學內容、特定的教學目標,規范著師生的教學行為。現以“化學與生活”大單元中“我們周圍的空氣”為例,討論如何運用“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教學模式來實施教學。
“我們周圍的空氣”包含“空氣的組成”和“氧氣”兩部分內容,根據教學標準安排4個課時的教學,教學實施過程如文末表1所示。
在課前導學環節,教師發放預習要求及課前測試題;學生按要求完成預習和測試題。在課中教學環節,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自學難點,設計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化學概念和原理;通過生活中的化學例子,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教師通過探究實驗演示抽象的化學反應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的實驗結論;設計應用情境,鼓勵學生互助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式學習,將新學知識與已學知識進行關聯,舉一反三,更好地掌握重點和難點;并借助課堂練習或小組討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在課后輔學環節,教師需要針對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布置課后鞏固習題,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指導和答疑。學生需要及時整理學習筆記,通過制作思維導圖、知識圖譜和布置課后練習,將知識和技能內化于心,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三、教學總結
以“化學與生活”這一大單元中的“我們周圍的空氣”為例,對教學策略進行革新與優化,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傳統化學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夠、知識點割裂等問題,讓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能夠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達成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相統一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