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通過設置議題,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等相關要求,強調“議題”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下文將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的內容為例,探索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應用策略。
一、解析教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單元為基本編排單位,一個單元中往往圍繞一個主題安排教學內容。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此單元以“富強與創新”為主題,編排了“踏上強國之路”和“創新驅動發展”兩課,選入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等相關知識點,還原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具體歷程,同時也展現了改革開放背景下科技創新的成果。
通過對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內容的研讀和分析,教師可確定單元主議題為“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并圍繞主議題梳理第一單元的三個子議題,即:①為何要堅持改革開放?②如何才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③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
二、設定目標
議題式教學目標的設定應打破模塊、課節和單元之間的界限,對一個單元中的各項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由此設定相互關聯、結構清晰的教學目標。以“富強與創新”這一單元的內容為例,教師可從核心素養、《新課標》兩個維度進行考量,圍繞三個子議題,設定分層目標,設計如表1所示。
三、優化過程
在議題式教學中,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的規劃與設計,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引領學生著重探究“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等問題,讓他們依據主議題和子議題展開學科探究。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為例,根據表1中的三個子議題,教師可以做出如下規劃和設計。
(一)議題1:為何要堅持改革開放?
任務一:
議學內容: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突出成就。
議學情境:改革開放前以及改革開放后,家鄉的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等發生實際變化的真實情境(交通工具、居住場所等方面的對比圖或對比數據),并播放大型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相關片段。
議學活動:查詢相關資料,以家鄉的某一個地區為例,尋找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原因,并進行合理論述。
任務二:
議學內容:繼續深化改革的具體原因。
議學情境:當前家鄉發展面臨的具體問題(醫療、交通、教育等),并展現城鄉居民收入的對比圖。
議學活動:關聯現實生活,回答以下問題:作為一名家鄉人,你內心深處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愿意留在家鄉,還是想去大城市闖一闖?為什么?
任務三:
議學內容:繼續深化改革的具體路徑。
議學情境:模擬村民或社區會議,探討:如果某一個企業能夠帶動家鄉的經濟發展,但是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條件,你是否贊同引進這一企業?
議學活動:扮演村民或者居民,參與模擬會議。并合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思路:教師引出學生對“為何要堅持改革開放?”這一議題展開深度探究,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任務一中的議學內容、議學情境和議學活動,關聯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學生家鄉的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變化等為主要素材,讓學生梳理了改革開放40多年的成就,進而理解改革開放在國家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任務二以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為素材,其目的是引領學生明確社會矛盾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進而理解改革開放的必要性;任務三通過一個與現實高度相關的話題,意在引領學生發現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革之間的矛盾,并促使他們利用角色扮演、模擬辯論等方式,有效地歸納國家為解決矛盾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在以上三個議題式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可以掌握課堂辯論、數據分析、知識建構等技能,也可以深化對議題的理解,并得出一般化的結論。
(二)議題2:如何才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任務一:
議學內容:共同富裕的概念。
議學情境:播放相關新聞采訪的視頻片段,生動形象地闡釋“共同富裕”的概念。
議學活動:采訪身邊的人,明確他們對“共同富裕”的不同看法。
任務二:
議學內容:“共享”成為重要發展理念的實際原因。
議學情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視頻片段。
議學活動:觀看視頻,從總書記的講話中找出“共享”成為重要發展理念的具體原因。
任務三:
議學內容:為了推動共同富裕之路的發展,黨和國家采取的重要措施。
議學情境:家鄉的脫貧攻堅故事或者相關視頻材料。
議學活動:結合故事或者視頻材料中的具體內容,說明家鄉在教育、交通、醫療等多個方面所采取的脫貧攻堅措施,并利用表格或思維導圖梳理具體措施。
任務四:
議學內容:公民在共同富裕道路的具體責任。
議學情境:家鄉致富之路的宣傳片或取得的實際成果。
議學活動:圍繞“如果你是家鄉的建設者,你會做出怎樣的致富方案?”這一話題進行探討,并嘗試制訂方案。
教學思路:以“如何才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這一議題為主要探究對象,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明確黨和國家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所采取的具體對策等。任務一中以脫貧攻堅的具體案例為素材,帶領學生回顧了共產黨帶領人民脫貧的案例,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深入理解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內涵;任務二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主要材料,讓學生多元化地解讀了“共享”的發展理念;任務三再次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以真實的脫貧攻堅故事或視頻材料為載體,指導學生探索黨和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任務四以角色扮演為主要形式,旨在讓學生樹立起“脫貧攻堅與個人息息相關”的觀念,促使他們追隨黨和國家的步伐,為實現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做出相應貢獻。
(三)議題3: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
任務一:
議學內容:創新型國家的概念。
議學情境:播放視頻,解釋“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概念。
議學活動:觀看視頻,從視頻中提取基本信息,明確“創新型國家”的概念以及具體特點。
任務二:
議學內容: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原因。
議學情境:“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成就”(文字材料)、“中國空間站逆襲史”(視頻材料)。
議學活動:了解我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獲得的科技成就;展開辯證分析,結合相關科技成就,探討“我國是否成了科技創新大國”這一話題;立足新時代發展視域,總結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性。
任務三:
議學內容:建設創新性國家的具體對策。
議學情境:“航天人才的培養”(文字材料)、“中國空間站的建造歷程”(圖片)。
議學活動:從辯證性的角度入手,梳理人才培養、經濟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等概念之間的關系;觀察時間軸,體會中國航天人勇于創新、堅持不懈的偉大品質。
任務四:
議學內容:創新發展與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
議學情境: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具體案例(交通方式的變化、教育方式的變革等)。
議學活動:結合具體的案例,辯證性地解讀“改革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假設你是某一個行業中的領頭人,你會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教學思路:以“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議題為主要探究對象,其目的是引領學生明確創新型國家的概念以及創建創新型國家的具體對策。從任務一到任務四,教師以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為主要素材,結合文字、數據、圖片和視頻等類型的材料,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安排學習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會掌握小組探討、數據分析等技能,還會生成民族榮譽感、增強創新意識,進而在日后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中不斷創新。
四、教學評價
(一)基于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基于學習成果的評價
(作者單位:杭州市臨平區永進學校)
編輯:張俐麗
作者簡介:張小見(1975—),男,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