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巧藝



一、問題背景
審辯式思維即“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受到我國中小學的重視,國內對此研究通常采用“批判性思維”這一名稱。《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五個方面,其中“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要求學生具有證據意識,能對觀點或描述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并對其進行證實或證偽,能夠通過對化學事實或現象的分析、評價和推理得出相應的觀點或結論,并用其來解釋更多的事實或者現象。可見,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辯式思維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本文以蘇教版必修第二冊專題8的第二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的“乙醇”教學為例,詳細闡述基于審辯式思維培養的“善讀、慎思、明辨、深達”的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
二、案例實踐
筆者通過分解學習任務、創設真實情境、探究實驗方案、思辨實驗現象,把“善讀、慎思、明辨、深達”的模式落實到具體課堂中,大大緩減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科知識和認知思路的結構化,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乙醇的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及用途,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2)了解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及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從化合價的角度和得氧失氧、得氫失氫的角度認識有機化學反應中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知道有機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培養證據推理和變化觀念。(3)根據乙醇的結構分析其性質,能設計實驗探究乙醇的結構及性質,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審辯能力。
(二)教學過程
[▲]任務1:探究乙醇的結構
【善讀】信息支持:乙醇的核磁共振氫譜圖。(圖略)
【慎思】(1)根據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分子式為C2H6O的有機物有幾種可能的結構?
(2)根據信息提示,乙醇的6個氫原子可以分成幾類,原子個數比是多少?
【明辨】根據善讀的內容,辨別乙醇的結構。
【深達】學生能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拼出乙醇結構的球棍模型,準確地辨認乙醇分子中3種不同的氫原子,學會通過核磁共振氫譜圖推斷有機物的結構,畫出CH3OCH3的氫譜圖。
[▲]任務2:提煉乙醇的物理性質
【善讀】(1)酒精度是指酒中含乙醇的體積百分比,通常是以20℃時的體積比表示的。比如貴州茅臺:53%vol。(見表1)
(2)趣味實驗:燒不著的手帕(乙醇的沸點:78.5℃)(見表2)
【慎思】(1)手帕為什么要先用水濕潤后再噴上酒精?乙醇燃燒了,為什么手帕沒有燒壞?
(2)從溴水中萃取溴,乙醇能否作為萃取劑?
(3)無水酒精中含有少量的水,怎樣檢驗?
(4)工業酒精(約96%以上)如何處理可得無水酒精(99.5%以上)?
【明辨】小組討論:除去酒精中的水,不能直接蒸餾,而是要先加生石灰再蒸餾。
【深達】通過著火點解密趣味實驗,從真實情境推斷乙醇的物理性質,注重化學在生活和工業上的應用。
[▲]任務3:尋找乙醇與乙烷的性質差異(見表3)
【善讀】
【慎思】乙烷和乙醇在分子組成上有什么差別?導致兩者性質差異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羥基的電子式如何書寫?
【明辨】羥基帶電嗎?根據老師提供的藥品驗證你的結論。
提供的藥品:乙醇、紫色石蕊試劑、酚酞。
【深達】由于羥基代替了乙烷中的一個氫原子,導致乙醇的性質和乙烷有極大的不同。羥基就叫做官能團,通過在乙醇中加入石蕊和酚酞都不變色,說明羥基沒帶電,不是氫氧根,也不能電離出氫離子。由烴基和羥基組成的有機物就叫做醇,是一種烴的衍生物。官能團就是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特性的原子或者原子團。
[▲]任務4:探究乙醇的化學性質
1.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分組實驗】從煤油中取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煤油,切一小塊投入1~2mL無水乙醇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善讀】視頻展示鈉與水反應,學生進行對比。
【慎思】與鈉和水的反應進行比較。
(1)鈉的位置。(2)有無聲音。(3)有無氣泡。(4)劇烈程度。(5)化學方程式。
【明辨】討論鈉分別和水、乙醇反應劇烈程度不同的原因。
【深達】水中的氫比乙醇中的氫更活潑。
【善讀】信息支持:實驗證明1mol鈉和足量乙醇反應,可以得到標準狀況下11.2L的氫氣。
【明辨】乙醇中和鈉反應的氫來自羥基,從實驗事實驗證乙醇的結構式:CH3CH2OH。
【明辨】有下列三種物質:①乙醇;②碳酸;③水,它們與鈉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 )
A.①>②>③? ? ?B.②>①>③
C.③>①>②? ? D.②>③>①
【深達】乙醇是非電解質,羥基中的氫原子不能電離出來,但是由于氧原子的作用,它可以和金屬鈉發生置換反應。理解有機物中基團的相互作用。
2.探究乙醇的氧化反應
【善讀】觀察點燃酒精燈的現象。
【慎思】乙醇燃燒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驗證?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乙醇發生的是什么反應?
【深達】用內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倒扣在酒精燈火焰上方,出現渾濁,證明有CO2生成。
碳從-2升高到+4,發生氧化反應。
【分組實驗】乙醇的催化氧化
①用小試管取3~4mL無水乙醇;②加熱一端繞成螺旋狀的銅絲至紅熱;③將銅絲趁熱插到盛有乙醇的試管底部;④反復操作5次,觀察銅絲顏色和液體氣味的變化。
【慎思】銅絲在此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寫出下列現象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1)紅色→黑色:
(2)黑色→紅色:
(3)銅的作用:
(4)乙醇轉化為什么物質:
【善讀】信息支持:乙醛在堿性環境下可以和新制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沉淀。請利用所提供的試劑進行驗證。
【深達】銅絲作為催化劑,乙醇被氧化成乙醛,碳從-2升高到-1。化學方程式為:
2CH3CH2OH+O2 [Cu][Δ]2CH3CHO+2H2O
【明辨】乙醇轉化成乙醛,從分子式看,少了兩個氫原子,請從兩者的結構式猜測乙醇轉化成乙醛的斷鍵方式。
【善讀】信息支持:乙醇催化氧化機理圖(見圖1)。
【明辨】是不是所有的醇都能氧化成醛呢?嘗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兩個反應過程。
【深達】(1)催化劑可以參與化學反應,但是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不變。
2Cu+O2? [Δ] 2CuO
CH3CH2OH+CuO [Δ]CH3CHO+H2O+Cu
(2)和羥基直接相連的碳上如果有兩個氫的可以催化氧化成醛,一個氫的轉化成銅,沒有氫的就不能進行催化氧化。
【深達】能夠使新制氫氧化銅沉淀變成磚紅色的物質含有醛基。
3.探究乙醇的其他氧化反應
【善讀】觀察演示實驗:乙醇和酸性高錳酸鉀、重鉻酸鉀的反應。
【慎思】高錳酸鉀溶液紫紅色褪去,重鉻酸鉀溶液由橙色轉為綠色,說明都被乙醇還原。
【深達】乙醇可以被強氧化劑氧化,說明乙醇具有還原性。
【實際應用】現場演示酒精測量儀,再現交警測酒駕的場景。
【深達】科技進步改變社會,生命只有一次。利用乙醇的氧化性可以檢測酒駕,操作簡單,效果明顯。
[▲]任務5:乙醇化學性質的歸納
【善讀】閱讀下面乙醇的斷鍵方式,回憶前面學習內容,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式。
【慎思】根據課堂實驗和信息提示,分析各個斷鍵位置和相應的化學反應。
【深達】從微觀到宏觀,從原子的水平到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再到實驗的設計、實踐和現象,培養深度思維,加深對化學核心知識的理解:官能團決定化學性質。
(1)乙醇和金屬鈉的反應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斷①鍵
(2)乙醇的氧化反應
①燃燒 CH3CH2OH+3O2[點燃]2CO2+3H2O
斷①②③④⑤鍵
②催化氧化2CH3CH2OH+O2 [Cu][Δ]2CH3CHO+2H2O? ?斷①②/①③鍵
③與強氧化劑反應
CH3CH2OH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溶液]CH3COOH 斷①②③鍵
[▲]任務6:乙醇的制備
【善讀】(1)乙烯水化法。
(2)發酵法:糖質原料(如糖蜜、亞硫酸廢液等)和淀粉原料(如甘薯、玉米、高粱等)發酵。發酵法制乙醇是在釀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曾是生產乙醇的唯一工業方法。
(3)煤化工法:以煤合成氣為原料,經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氫合成乙醇的工藝路線。
(三)教學反饋
學生在課堂中動手動腦動筆,在學案的輔助下,能較好地完成學案里設置的六個任務,培養了小組合作分工的精神,集中表現在三個探究實驗中,6個同學一組,分成三個小組,一組設計實驗,一組實際操作,一組記錄現象,分工輪作,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任務中。特別是在最后的化學性質歸納環節,組員們通過討論、交流、研究、思辨,六個小組最后都能正確指出各個反應乙醇的斷鍵位置,說明“善讀、慎思、明辨、深達”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合作精神,促進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
編輯:曾彥慧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開放課題“基于審辯式思維培養的高中化學‘讀思達教學法的實踐研究”(KCB202208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