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奮林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環境下,初中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以初中生物學為例,其新課標重點提出的探究式教學與科學思維養成,都指向實際學習過程應當以問題驅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形成問題解決思維,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因此,在當前的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以“問題驅動”為主要抓手,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指導學生對所提問題加以深度思考,進而引發持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以此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本文以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生物的分類”為例,在分析問題驅動教學模式本質與特征的基礎上分析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實踐方法,并總結該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反思實際運用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主要問題,以提升應用效果,為初中生物學高質量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問題驅動教學模式概述
問題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上的新時代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進度,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強化知識認知與掌握,在教學設計當中通過設置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逐漸將學生思維探究引向更深,以此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解釋或假說,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應通過問題產生情境來實現對已掌握知識信息的加工與處理,依托自身知識經驗建構所形成的知識理解,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立足特定學習情境下的學習歷程。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情境在知識獲取與運用中的重要性,其中,情境指的是與學習主題相關的環境,特定情境的構建,向學生提供學習所必備的背景與經驗,能夠減少學生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對主題意義建構產生的阻礙。問題作為人類好奇心的原生表現,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心理的原動力,因此,基于“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
(一)創設情境,導入問題
問題導入環節是初中生物學課堂中較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適當的問題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實際教學目標,為主要問題的出場進行有效鋪墊,以真實情境的創設自然生成主要問題,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問題場景當中,更加主動地進行思考,形成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生物學第22章第1節“生物的分類”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分類的意義”與“分類的原則”進行問題導入。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先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的方法來引出問題:“大家在逛超市的時候,如果想要買一瓶某品牌某口味的飲料,應該怎么做?”接著在課件上展示超市購物的流程:進入超市—飲料區—果汁—品牌—種類。接著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家知道超市中的貨物是怎么擺放的嗎?”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問題進行討論,并很快得出答案:“超市貨物擺放的原則是進行分類,有文具區、生鮮區、飲品區、調味區等。”基于學生實際回答,教師提出最后一個問題:“大自然生物圈中的生物種類遠比超市商品種類更多,那么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對這些生物進行分類呢?應當怎么分類?”通過教師的問題導入和學生的自主討論,得出分類的意義:為了更好地研究并保護各種生物。這一導入,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激發學生興趣,由此自然引出生物分類的意義與生物分類方法等相關教學內容,并從中挖掘主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開展后續學習。在該環節的教學設計中,需要注意兩點:第一,需要結合教學目標確定主問題,在此基礎上導入合理問題,實現有的放矢。第二,創設教學情境,盡量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設計問題,提升情境親和力與感染力,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問題的積極性。
(二)基于核心素養,指出核心問題
基于問題驅動的生物學教學模式,強調問題設計緊跟生物學核心素養,即在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引導下進行問題設計,防止出現問題與知識點不一致等尷尬現象。“生物的分類”所涉及的核心知識點較多,要求教師樹立核心素養意識,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指出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發現知識,而不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該節課所涉及知識點比較零散,包括生物分類的概念、意義、原則、方法、等級等,在對其知識點進行整理分析之后,結合上述生物學核心素養設計主問題為“結合生物特征來進行生物分類”。在主問題的支持下,結合教材章節知識點順序,又可將主問題分為“生物的分類依據”與“生物的分類等級”。在以上主問題與分問題的支持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生物出發,嘗試對其進行分類,并概括出具體的分類原則與等級。可以看出,核心問題的設計對提升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至關重要,也為實際教學環節提供了一條操作性較強、知識點較廣的問題主線。在主線的引導下,學生可通過自主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來分析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關于核心問題的提煉與整理,需摒棄傳統以知識為重點的方式,轉為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提煉方法,使問題很好地對應學科核心素養,真正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三)基于知識邏輯,設計問題鏈
科學思維的形成需要所學理論知識與證據之間實現相互協調,最終形成科學論證的過程,尊重事物發展規律,遵循嚴謹的科學求證態度,以科學思維探究并獲取新知識點。科學思維并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問題探索,不斷獲取知識,在此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并歸納總結知識,以推理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思維。在實際的生物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有效問題鏈,不斷鍛煉學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借助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探索未知領域,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知識總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鏈不能隨意設計,而是需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進行。以“生物的分類”中的“生物的分類等級”為例,設計如下問題鏈:給出部分生物,發現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在以上分類的基礎上還能繼續分類,根據分類結果能夠得出怎樣的結論?學生在分類之后發現,生物分類是具備等級劃分的,且劃分原則為從高往低。在以上問題的支持下,接著設計問題:“從高向低的分類等級具體是什么樣的呢?”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同類的生物,引導學生對其所處等級進行劃分,并分析處在同等級生物中的相似特征。這種鏈條式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知識點,逐漸深入,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同時助力學生養成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四)例證實踐,引導問題探究
基于問題驅動的生物學教學模式,除了強調通過問題激發學生興趣,深入淺出呈現知識點之外,還能夠引導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實現問題探究,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從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概念形成角度來看,學生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往往需要大量例證支持,以此將概念與例證相互映照,最終形成并從中理解重要概念。例證法指的是在呈現概念的基礎上,舉出與概念相符合的例證來映照概念,其中所舉的事例或現實就是論據,概念則是論點,以論證得出論點,才是科學的概念習得過程。
以“生物分類的依據”為例,教師首先提出“生物分類是否存在依據”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自發猜想,并在其基礎上提出相關例證來支持所得出的結論。教師分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植物體有哪些器官?”“所有植物都有種子嗎?”“種子外都有果皮包被嗎?”“植物的葉子都是一樣的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最后,教師在課件上放出對應圖片作為支持結論的例證,得出植物分類的依據是“植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除了例證支持之外,實踐活動也是引導問題探究的重要方式。《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問題或完成實踐項目”,也就是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生物學中重要概念的形成與理解離不開科學的實驗探究,實驗過程所呈現的數據、現象等,都是概念建構當中不可缺少的。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提出了科學探究能力,也就是要求學生具備完整的科學實驗的能力。科學探究強調通過科學實踐來幫助學生理解重要概念,助力學生形成生物學觀點,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印證所學概念,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記憶力與理解程度。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組織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如在圍繞“生物命名法是怎樣進行的”活動中,組織學生觀察學校里的植物,并說出這些植物名稱的命名方式。學校常見的榕樹就是“屬名+種加詞”,銀杉就是“屬名+種加詞+命名者名字”,以組織戶外實踐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圍繞實際問題進行科學探究,為學生理解對應概念佐證。相應的問題探究方式還有很多,教師應立足生物學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特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問題設計不斷外延,對接學生現實生活,才能充分發揮問題驅動教學的內在價值。
三、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學教學效果與反思
從以上教學實踐過程來看,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學教學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升
相比較傳統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采用問題驅動教學方法,從學生身邊常見事物與教學目標入手,科學設計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探究心理被充分激發,從而自覺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習熱情明顯提升,自身主體性表現非常充分。
(二)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更加扎實
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使知識點沿著問題鏈逐層展現出來,學生能夠充分抓住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復雜、零碎知識的消化吸收。
(三)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明顯加強
教學中相關問題的設計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基于初中生物學知識與核心素養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設計。以問題為主要起點,在問題中滲透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體現出教學的綜合性與科學性。經過學習,學生對生物的分類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掌握了更多的問題解決方法,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并在后續的生物學學習中充分表現出來。
在基于“問題驅動”的生物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的設計思路與方式至關重要,問題設計的合理性直接決定了實際教學效果。在課堂導入環節,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的基礎認知,從學生身邊常見事物出發,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在問題鏈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問題鏈應由淺到深進行設計,每個問題都需要等到學生有了一定基礎理解之后,再進入下個環節的問題當中。也就是說,問題鏈中的所有問題都是在學生所學知識基礎上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知識儲備解答問題,形成新的知識點,并以新的知識點解答后續問題,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思維能力。
總的來說,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在提升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強化學生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教學目標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可以使問題更加具有針對性,使生物學課堂更加符合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規律,真正實現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因此,“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值得初中生物學教師深入學習,并嘗試探索更多實踐策略,以此助力初中生物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第二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