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張萬紅
摘要:科研成果是評定博士生獎學金的核心要素,對科研成果如何評價會影響獎學金制度對博士生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目前,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科研成果評價存在重數量的現象。隨著新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主題,這一評價應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并在實踐進路上,樹立科研成果評價的質量觀念,實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評價制,構建“五維”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建構基于同行專家評價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優化科研成果評價反饋信息的運用機制,構建以科研成果為核心的保障性評價指標。
關鍵詞: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科研成果評價;研究生教育
作者簡介:張龍,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徐州 221116;張萬紅,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徐州 221116。
基金項目:江蘇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江蘇高??萍既瞬牌髽I創新實踐影響因素與政策優化”(編號:BR2019010)
博士生是我國拔尖創新人才隊伍的儲備和基礎,是不斷激發我國創新活力、提高我國創新能力的重要人才資源。我國高度重視博士生的培養,建立了包括獎學金在內的博士生獎助體系,充分保障博士生在校的學習、科研和創新。獎學金作為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和高校培優育尖的重要手段,因其無償性與相對高額而廣受歡迎,也因關乎研究生切身利益而備受關注[1]。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研究生培養單位要完善獎學金評定標準,充分發揮獎學金的激勵作用[2]。因此,優化高校博士生的獎學金評定對促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博士生獎學金相關研究綜述
隨著新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改革,對博士生獎學金的相關研究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全面收費階段后,相對高額的獎學金帶來博士生較高的學業和科研滿意度[3],優越的獎學金成為博士生創新科研與創造知識、導師回歸育人本位的必要保證[4]。得到獎學金資助的博士生,其學業完成率更高,完成學業所需的時間更短[5]。這也使得“錦標賽制”的競爭下,制度化設計的獎學金評定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博士生的成長,但是“效率”的制度邏輯,也使獎學金構成了博士生價值追求的一種物化產品[6],使追求獎學金成為博士生導學關系工具理性行為模式的一個出發點[7]。然而,對于獎勵級別高、力度大的國家獎學金而言,博士生的獲獎其實主要受到學習目標、個人動機、科研策略等個體因素以及導師指導與支持、同輩群體激勵與幫助、培養單位學術實力等外在條件的綜合影響[8],但就文科博士生而言,國家獎學金評定忽視了他們的特殊性,致使該制度的獎勵目標和激勵目標并未實現,他們對制度的整體滿意度也不高[9]。為此,從博士生作為研究生群體的部分出發,聚焦國家獎學金的研究生資助改革相關問題也備受關注,如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的評審公平[10]、程序公正[11]、評審實施[12]、政策價值回歸[13]和制度比較[14]等,相關的還有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制度效果[15]、過程實施[16]和動態調整[17]等。
在全球化時代,許多國家都把強化博士生獎學金的嚴格管理作為保證博士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18]。如美國通過利用各種博士生獎學金的無償型資助方式,引導和指揮國家頂尖人才的培養和流動,讓更多的博士生投身到國家緊缺行業和科技創新支柱產業的研究領域[19];英國則將博士學位完成率作為博士生獎學金分配的重要考量因素[20],并且持續提高獎學金資助的額度,保證跨學科博士生的協同培養及其聯合體的合法改革和有效運行[21]。同時,世界一流大學也趨向發揮獎學金在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中的作用,比如,密歇根大學把為博士生提供多層面和多方位疊加覆蓋的獎學金作為促進博士生優質培養的重要路徑[2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通過豐富多樣的獎學金種類,引導和推動博士生在招生與選拔環節實現多樣化,進而增強博士生群體結構的多樣性[23];法蘭克福大學專設跨學科博士生獎學金,支持獲得資助的博士生接受來自不同學科的導師指導[24]。
綜觀以上研究,學者們主要是從宏觀、整體和比較等視域對博士生獎學金的諸方面進行探究,但從博士生獎學金評定制度內部要素的微觀視角,特別是從科研成果這一核心要素出發,深入探究博士生獎學金評定制度的優化與完善尚顯不足。鑒于此,本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的科研成果評價現象,并嘗試探索獎學金評定制度的改革路向。
二、現實觀照: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重科研成果數量的現象及其反思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博士生招生的恢復,我國面向博士生實行了普惠性的助學金制度,讓博士生免費接受教育的同時,還能享有規定標準的助學補助。直到1992年,我國改革博士生獎助辦法,全面試行了研究生獎學金制度,讓全部博士生均可享有普通獎學金的同時,也面向專業學習和科研成績突出的博士生專設了優秀獎學金并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評定。在這一時期,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也正式進入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管理的視野。2006年,我國開始在部分高校試點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對獎學金的管理改革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該時期的試點高校分級別設立了研究生獎學金,將研究生資助與學習、研究工作緊密掛鉤[25]。隨著試點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部等三部門在2013年2月聯合印發了《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推動研究生培養由部分收費進入到了全面收費階段。與此配套出臺的《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辦法》和《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則明確把資助博士生培養的獎學金評定權限授予了各高校。隨著外部權力的下放,為兼顧各專業的實際并保證合理性和有效性,各高校在統籌協調和總體把控的基礎上,把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評審推薦權限下放給了各二級單位。在層級授權放權之下,量化評價憑借著直觀化、易操作、高效率、低成本和便管理等優勢,普遍成為了高校二級單位評審博士生獎學金工作的優先選擇,進而從總體上形成了以評價科研成果數量為核心的博士生獎學金評定格局。
在評定博士生獎學金的長期實踐中,高校探索形成的評價科研成果數量的方式使得博士生的全部成果都可以進行分類量化管理并通過量化操作的方式予以直觀呈現,有效激勵了科研數量的快速增長。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博士生培養重心由重規模轉向了重質量,高校對量化路徑的過度依賴也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顯現出了評價科研成果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在對博士生的學術論文、學術著作、課題項目和專利成果等評價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
1.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評價科研成果偏重論文篇數
學術論文是博士生在學期間產出的主要科研成果,也是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的主要評價指標。大多數高校在制定獎學金評審推薦細則等相關制度中,都側重明確和規范博士生論文成果的量化評價,這有效激勵了博士生在學術論文上的高數量產出,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偏重論文數量的問題。目前在博士生的獎學金評定中,許多高校都是以SCI、SSCI、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刊發的論文篇數,對博士生的成果進行量化評價,即博士生在上述刊物中發表的論文數量越多,其在獎學金評定中的量化考核優勢就越大,從而獲評更高等次獎學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而,高校普遍認可的SCI、SSCI期刊的質量本就參差不齊,簡單地以論文篇數來評價博士生參評獎學金的論文成果,難以真正衡量和體現論文的質量與價值,也容易造成評定獎學金時在論文評價上比量不比質的不良后果。
2.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評價科研成果偏重著作字數
學術著作作為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各高校也都把其納入了評定博士生獎學金的科研成果之中,這對博士生全面而系統地鉆研具體科研問題起到了很好的鼓勵和支持作用。但受到量化評價邏輯的影響,部分高校并沒有將重心放在評價學術著作的質量上,而是用可以直觀量化的字數評價學術著作,并往往以是否達到出版字數來直接評價博士生參評的學術著作的優劣。比如,一些大學的二級學院在評審博士生國家獎學金時,就以出版字數達到20萬字或15萬字為分界而判定博士生學術著作的優劣。以著作字數來評價博士生科研成果,很顯然考量的是學術著作的“厚度”,而不是學術著作的“深度”。這不僅容易導致博士生不愿撰寫“厚度”不大的學術著作,而且容易導致博士生在產出學術著作時堆砌字數的現象,降低學術著作的質量。
3.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評價科研成果偏重課題立項數
課題項目是博士生開展科研創新的重要依托,也是衡量博士生科研自主能力的重要標尺。為此,高校和地方政府都面向博士生設立了體現競爭性的專項課題,許多高校也因而將課題項目納入了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科研成果范圍,推動博士生在自主挖掘科研前沿、自主捕捉科研問題和自主組織科學研究等方面得到了有益鍛煉和提高。但是,有些高校在評價博士生參評獎學金的課題成果時,主要聚焦的還是課題的立項及其數量,極少會考量課題的結項成果及其質量,甚至忽視了對課題結項的追蹤。進一步地說就是,評價博士生獎學金的課題成果時往往關注的是課題外在情況,而忽略了彰顯課題質量的內在情況。這一評價導向容易導致博士生爭相申請課題立項,卻輕課題結項考核、輕結項成果質量的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依靠課題立項而獲評獎學金的博士生,最終卻沒能完成或通過課題結項的不良結果。
4.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評價科研成果偏重專利數量
專利是博士生在學期間通過研發并獲得國家知識產權部門證書認可和授權的一種科研成果,是評價博士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維度。在評定博士生獎學金時,許多高校往往按照專利的類型將其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三種而進行相應的評價,有效激發了博士生主動融入經濟、科技和社會等創新需求的科研自覺。然而,高校在評價博士生參評獎學金的專利成果時,大多還是聚焦于不同類型專利的獲得數量,即重點評價博士生專利成果數量的多寡,而非專利成果對經濟、科技和社會等方面的貢獻和影響。這個評價導向會催生博士生申請專利數量的增長,而不是激勵博士生創造專利成果的轉化應用價值,進而容易導致博士生的專利研發與現實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甚至缺乏實用性,也極易造成大量被閑置的博士生專利。
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30年實踐中,評價科研成果時重數量的做法對促進博士生的科研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激發了博士生的科研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這一過度倚重數量評價的導向也逐漸偏離了國家對博士生科研激勵與引導的應有旨趣和指向,致使博士生過于關注科研產出的數量,帶來了博士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競數”的觀念,卻難以培育“競質”的科研氛圍。在國家轉型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我國更需要博士生沉心鉆研科研瓶頸問題,做出更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因此,起著激勵和導向作用的博士生獎學金評定辦法亟需把科研成果評價由重數量轉向重質量。
三、從重數量走向重質量:高校評定博士生獎學金時科研成果評價轉向
2020年7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新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新主題[26]。博士生獎學金作為導引博士生科研創新的重要引擎,是促進博士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主題,樹立起重質量的科研成果評價新風向,激勵博士生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從“競數”向“競質”發展。
1.評價轉向的理論依據
朱蘭的質量控制理論是高校評定博士生獎學金時重科研成果質量評價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是由質量管理學家約瑟夫?M.朱蘭(Joseph M.Juran)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起初是應用在企業產品的生產質量管理領域,此后被延伸并廣泛應用于教育學、檔案學、創新理論、出版發行和醫學管理等領域,研究對象也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而拓展到了對組織、個體和管理等質量的控制,成為了奠定現代質量管理理論的一塊關鍵基石。在被世界公認為質量管理“圣經”的《朱蘭質量手冊》中,質量控制被定義為“一個普遍的管理過程,基于這一過程來管理運營活動以獲得穩定性,亦即防止負面變化并‘維持現狀”[27],其核心的觀點是:質量控制是以產品或過程的特征為主題,并圍繞這一主題為中心而建立反饋回路來實現的。這一理論彰顯的質量推崇和質量激勵的導向,符合高校博士生獎學金科研成果評價改革的要求。
朱蘭的質量控制理論具有普遍性,在設計析出產品或過程特征主題的同時,通過構建穩定的相適應的管理過程來確保產品或過程實現符合性輸出。與之相似,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科研成果評價轉向其實就是一個對獎學金評定活動實施質量管理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遵循著科研成果質量為上的控制原則,也就是科研成果作為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過程的輸入“產品”,其特征凸顯的是質量這一主題,需要以此為中心而建立起持續確保科研成果符合性輸出的管理過程。其中不僅涉及科研成果的自身質量控制,更重要的是還涉及科研成果評價形成的過程質量控制,從這個意義上說,朱蘭的質量控制理論契合了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時科研成果評價的轉向。除此之外,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評價科研成果重數量現象實質上也是這一控制管理過程顯現出來的忽視質量的問題,借鑒質量控制理論對這個問題加以審視和解決,有利于高校糾偏重數量評價而造成的質量掩埋問題,為實現評價轉向提供依據。
2.評價轉向的構成要素
朱蘭提出的質量控制包括了選擇受控對象、確立測量方法、確立績效標準、對照標準并測量實際績效、針對差異采取行動等五個要素過程[27],其中前三個要素是穩定受控對象特征主題的過程,后兩個要素是建立反饋回路的過程。此外,質量控制還會受到與受控對象承載主體緊密相關的客體要素影響,對此也需加以析出并適度控制。借鑒這一理論并結合實際,科研成果作為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控制“產品”,其評價轉向的構建應包括受控對象、評價方法、評價標準、評價實施、評價運用和評價保障等六個構成要素。其中,受控對象是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科研成果質量,構成了整個評價轉向過程的中心主題,指在獎學金的評定中,博士生的科研成果具備的能夠滿足國家和人們需要的特征,并且這一特征能夠真正適合國家和人們的要求,體現出博士生科研績效的優異性,也就是意味著“適目的性”和“免于不良”;評價方法是指在獎學金的評定中,為達到以質量評判的目的而選擇用于評價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方式或手段,在此倡導使用定性評價中的代表性成果評價法,同時把定量要求融入其中結合使用;評價標準是指在獎學金的評定中,評價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而采用的依據準則,以實現按質量衡量科研成果的目標,在此倡導從國家作為“顧客”的角度出發并立足國家提出的科技成果評價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五個價值維度構建相應的評價標準;評價實施是指在獎學金的評定中,由同行專家作為評價主體并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博士生的科研成果進行評判,進而給出質量結果判斷并提出評價工作意見等,包括組建同行專家、評判科研成果和反饋評價信息三個部分;評價運用是指在獎學金的評定中,對博士生科研成果評價反饋信息的辨識和利用,包括評價反饋信息的識別、評價反饋結果的使用和采取評價改善行動三個構成部分;評價保障是指在博士生的獎學金評定中,構建起來的以科研成果為核心指標的其他服務性和支持性評價指標,處于從屬位置并維系著科研成果這一核心評價指標的地位及其作用的發揮。
綜合來說,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科研成果評價轉向秉持的是以質量為中心的理念,其評價邏輯是以科研成果的質量來評定博士生的獎學金,從而激發博士生專注科研質量的內生動力和主體活力,形成對博士生科研“競質”的激勵和引導。這一評價轉向具有著政策、改革和實踐的現實需求。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更是提出要圍繞質量這一關鍵要素,著力提高質量管理水平[28],這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了對博士生獎學金評定要注重成果質量的改革要求。同時,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經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主題,也亟需通過改革獎學金的評定辦法,引導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對此,一些高校的二級學院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實踐探索,比如某大學的人文學院在評價博士生國家獎學金的科研成果時,通過將發表論文的期刊等級作為衡量質量的依據并主要依此評定獎學金,而不再優先以論文發表的數量為評價標準[8]。這些實踐探索為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科研成果評價轉向提供了一定的實踐基礎。
四、實踐轉向:高校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評價科研成果質量的路徑建構
評定博士生獎學金時注重科研成果質量評價,實質上是指向博士生學術高質量成長與發展的需要,為博士生的拔尖創新培養建立追求質量的科研激勵環境,其建構路徑意味著在打破重數量評價理路的基礎上,圍繞科研成果質量控制的管理過程,重構重質量評價的獎學金評定認知邏輯,讓獎學金成為肯定博士生高質量科研的象征和標志,在博士生中營造崇尚卓越科研的學術氛圍。
1.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樹立科研成果評價的質量觀念
在博士生的獎學金評定中,對受控對象的選擇取決于對博士生科研成果特征的認識,也就是不同的認識觀念會識別出不同的博士生科研成果特征,繼而會形成不同的受控對象。當前盛行的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重科研成果數量的現象,其受控對象明顯是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數量,根源就在于高校評價博士生的科研成果始終根植于崇尚量化的觀念。這一觀念所帶來的“競數”獎勵導向,無疑在現實中助長和加劇了博士生中出現的學術浮躁、學術功利、學術“短平快”、學術無序競爭和學術不端等不良風氣。立足新時代,要適應我國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主題,轉變重數量的原有觀念,樹立重質量的時代觀念,對于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科研成果評價的改革而言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從觀念具有的作用來看,觀念影響認知過程,影響任務的界定和認知策略的選擇;觀念影響行為方式且是行為的內在依據,行為是觀念的外在表現[29]。高校作為博士生獎學金評定的組織實施機構,應充分認識新時代博士生科研成果評價觀念轉變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緊迫性,從完善獎學金評定的制度上讓質量觀念回歸博士生科研成果評價的認知范疇,從改革獎學金評定的過程上讓質量觀念成為評價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內在依據,讓質量觀念成為評定博士生獎學金的價值主導,確??蒲谐晒|量始終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受控對象并貫穿評價的全過程。
2.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實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評價制
參評獎學金的科研成果都是博士生經過學術勞動而形成的學術果實,代表著博士生的學術成長和發展。為此,在獎學金的評定中,評價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時不應進行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應從本質上尊重博士生創造的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實行聚焦質量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評價制。這種評價方式能有效突出科研成果的貢獻導向和服務國家導向,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價值和原創價值[30],有利于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將科研量化指標與獎勵脫鉤,激勵潛心研究和長期積累[31]。高校在評價博士生獎學金科研成果時,應探索和推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評價制,在關注博士生的論文、著作、課題等基礎研究類代表性成果的同時,也應關注博士生的專利轉化、研究報告、資政報告、技術標準和技術研發等應用研究類代表性成果,同時輔之以定量評價作為補充[32]。高校需要切實認識到實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評價并不是絕對地否定數量評價,而是在評價科研成果時奉行質量為先、兼顧數量、質與量結合,也就是代表性科研成果可以有一定的數量,但其評價須堅定以質量為優先,而同等質量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則可按數量來衡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激勵博士生專注于高質量的科研創新活動。
3.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構建“五維”科研成果評價標準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33]。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要“全面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34]。國家倡導的“五個價值”提出了科研成果評價對學術水平、學術創新、學術效益和學術影響等質量標準的內在要求,為探索重構博士生獎學金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提供了架構。已有研究從本質和內涵上對科技成果評價的“五個價值”進行了闡釋[35],高??苫凇拔鍌€價值”的維度來構建博士生獎學金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其中,科學維度可著重衡量科研成果的科學發現和科學規律,具體可包括成果的科學知識、科學數據、科學設計、科學方法和理論貢獻等;技術維度可側重衡量科研成果的技術創新性、創造性和獨特性,具體可包括成果的技術使用、技術推廣、技術優勢、技術需求和技術效果等;經濟維度可偏重衡量科研成果的經濟意義和經濟影響,具體可包括成果的產業轉化、市場利用、企業服務和經濟預期效益等;社會維度可注重衡量科研成果的社會公共性和服務性,具體可包括成果被公共機構采納的情況,帶給社會及其成員的公共改善以及對國家、人民的有益影響等;文化維度可重點衡量科研成果的文化響應和文化尊重,具體可包括成果所體現的科學家精神、中國故事、文化傳播、精神文明和意識形態等。由于博士生獎學金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主要是由高校統籌二級單位自主制定,為此,各高校及其二級單位在實踐中可結合學科的實際和特點,確定本單位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
4.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建構基于同行專家評價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
基于同行專家評價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是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科研成果評價轉向的中樞路徑。當前,各高校就博士生培養建有同行專家庫,可在此基礎上建構同行專家評價機制:①優化多樣性的小同行專家庫。博士生的科研是以具體的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來開展的,往往具有“小而精、專而新”的特點。與此相似,小同行專家是一個縮小的同行專家圈和小型的學術群體圈[36],其專注的研究主題也都十分聚焦。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來說,高??梢詮膶W科研究方向下的研究領域或是從研究領域下的一個研究方向[36],重點遴選相關的優秀專家來優化原有的小同行專家庫,同時還要注意補充一部分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優秀專家,以適應博士生科研中的跨學科成果評價。②實行區間等級制的科研成果評判。對博士生科研成果的評判,傳統的量化評價比如打分制評價,已經顯得過于片面和剛性,而區間等級制評價比如多區間的A、B、C、D、E等五級綜合評價制,在相對較為全面和更具彈性的同時,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也更強。對此,高校可圍繞博士生科研成果的“五維”評價標準,嘗試將每個維度作為一個區間而分設不同等級,從而進行多維度多區間的綜合等級評判,但應隱藏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外顯信息,避免干擾同行專家的評判。③推行建設性的評價信息反饋制。與重量化的評價不同,重質量的評價信息反饋能夠更好地運用到促進博士生后續科研成長之上,這就要求其具有建設性的作用和意義。高校應鼓勵同行專家在對博士生科研成果作出結果評判的前提下,積極地提出點評性、延伸性和拓展性的評判意見,就優化和完善成果評價過程提出改進性意見,進而讓評價信息的反饋體現出助力博士生培養的建設價值。
5.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優化科研成果評價反饋信息的運用機制
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37]。就某種意義和作用而言,科研成果評價反饋信息的運用機制其實也是一種“改進”機制,其意圖不是為了通過評定獎學金來證明博士生之間的科研強弱與優劣,而是意在不斷改進和導正博士生對科研追求的認知和價值;其意圖亦不是為了證明博士生獎學金評定過程的優越性和完善性,而是意在持續優化和改善能夠激勵博士生不斷走向科研卓越的質量控制過程。目前在博士生的獎學金評定中,高校普遍對科研成果評價的反饋信息進行整理、研析和核實,并在反饋結果出現較大差異時進行復審和復評,確保在準確識別反饋信息的前提下,準確地將科研成果的評判結果運用到博士生的獎學金評定之中,有效建構起了評價反饋信息識別和評價反饋結果使用的機制。但這仍是停留在“證明”意蘊的運用層面,需要推動現有機制向“改進”層面延伸。對此,高校需要將同行專家的反饋信息作為完善評價運用機制的貫穿點,在已形成的信息識別和結果使用中充分尊重同行專家的評價意見,同時著重構建起評價改善行動的機制,將同行專家的評判意見通過一定方式反饋給博士生,幫助博士生間接與同行專家進行科研對話,引導博士生形成對科研質量的新認識和新定位;圍繞同行專家反饋的改進意見,積極查找問題、診斷原因、明確措施和檢驗優化,切實將其轉化為完善博士生獎學金評定辦法的科研成果評價之策,不斷增強評價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6.在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構建以科研成果為核心的保障性評價指標
高校已經構建起了以科研成果為核心并包括品德品行、課程成績、科研素養和社會活動等其他指標的獎學金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這為構建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重質量評價的核心要素奠定了基礎。在現實評定中,許多高校在把博士生的品德品行作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科研成果連同其他評價指標全部進行了量化。而保障性評價指標的建構就是要打破這一指標全部量化的評價格局,不再對博士生的課程成績、科研素養和社會活動等其他指標進行量化,而是將其作為保障科研成果這一核心要素的服務性和支持性評價指標,并將其進一步劃歸為基本指標、“門檻”指標和優先指標,從而讓獎學金的評定高度聚焦于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質量,凸顯對博士生核心能力的激勵。①構建以科研成果為核心的基本指標。高??梢园哑返缕沸械戎笜嗽O置為基本指標,作為規制博士生參評獎學金的最基本要求和條件。②構建以科研成果為核心的“門檻”指標。將課程成績、科研素養等指標作為高校設置獎學金參評的“門檻”指標,對參評獎學金的博士生只設定最低的“門檻”要求。比如,對博士生的課程成績只設定參評應達到的最低分數,而不對其進行分數量化的差異評價。③構建以科研成果為核心的優先指標。高校可以把社會活動、課程成績等指標作為博士生獎學金評定中達到同等條件下的優先指標,讓科研成果不分伯仲的博士生能憑借更突出的表現脫穎而出。在此需要指出,高校雖然會因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的差異而在保障性評價指標具體構成上存在差異,但基本上都可以歸類到前述三項指標范疇,同時該范疇的一些具體構成要素具有不同的功能,是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采用的。
參考文獻
[1] 何華偉. 對“研究生獎學金”有關研究的分析與反思[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 34(30): 9-11.
[2]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 (2020-09-04) [2023-04-1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2/content_55 45939.htm.
[3] 楊秀芹, 左佩瑩. 全面實行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的政策分析: 目標、限度與改進[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7(8): 43-49.
[4] 徐飛. 深化改革 提升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J]. 中國高等教育, 2021(6): 25-27.
[5] EHRENBERG R G, MAVROS P G. Do doctoral studentsfinancial support patterns affect their times-to-degree and completion probabiliti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5, 30(3): 581-609.
[6] 盧盈. 學術“錦標賽制”與博士生學術發展[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22, 40(4): 120-124.
[7] 杜靜, 常海洋. 博士生導學關系中交往理性的缺失與回歸[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2(4): 28-35.
[8] 俸瑞萍. 他們何以取得優秀的科研成績——一項對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的質性研究[D].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 2019.
[9] 彭瑩. 文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制度績效評價研究[D].重慶: 西南大學, 2019.
[10] 周陽, 汪勇.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中的公平問題及對策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7): 71-75.
[11] 葛玉良, 謝羚, 應中正.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程序的公正性研究——基于程序公正性理論[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2): 91-94.
[12] 范曉婷, 劉佩琪, 張茂聰.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基于1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評審實施細則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9(11): 45-49.
[13] 張茂聰, 陳萍, 范曉婷. 我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的價值取向分析: 應然、異化及回歸之道[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8(12): 27-31.
[14] 洪柳. 我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制度現存問題研究——以美國科學基金會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為借鑒[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8(12): 67-72.
[15] 孫百才, 龔麗華. 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制度實施狀況調查研究: 成效、問題及對策[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3): 60-66.
[16] 徐剛, 馬海波. 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實施過程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5(12): 27-32.
[17] 施耀斌, 葉義成, 楊彥. 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定及其動態調整相關問題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4): 16-21.
[18] 楊盼, 王沐陽. 全球化時代的博士教育: 發展趨勢、共同特征與現實使命[J]. 現代教育管理, 2021(12): 111-117.
[19] 陳翠榮, 周蕾. 美國聯邦政府博士生資助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18(1): 92-97.
[20] 楊力藶. 英國現代博士生教育: 起源、變遷與趨勢[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10): 77-84.
[21] 王小棟, 覃云云, 尤錚. 英國博士生教育改革行動邏輯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2(2): 84-93.
[22] 藍文婷, 彭林, 熊建輝. 高等教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路徑研究——以美國密歇根大學為例[J]. 教育學術月刊, 2022(9): 18-25.
[23] 陳玥, 翟月. 美國一流研究型大學博士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研究——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J]. 外國教育研究, 2017, 44(7): 18-30.
[24] BRENTEL H. Implementing interdisciplinarity into an umbrella graduate school[Z]. Politecnico di Torino: EUACDE Workshop, 2013: 17-18.
[25] 梁傳杰. 對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8(9): 69-72.
[26]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時代、新主題、新擔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27] 朱蘭, 德費歐. 朱蘭質量手冊[M]. 6版. 焦叔斌, 蘇強, 等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208-214.
[28] 中共中央, 國務院.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EB/OL]. (2023-02-06)[2023-04-11].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06/content_5740407.htm.
[29] 孫華. 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 一個觀念?制度的分析框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7(4): 62-66.
[30] 左惟. 深化評價制度改革 大力推進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J]. 中國高等教育, 2022(8): 12-14.
[31] 江軼, 陳若松. 全面考核和突出重點相結合 科學開展高校人才評價[J]. 中國高等教育, 2022(20): 39-41.
[32] 葉繼元.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探討[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0, 47(1): 97-110,160.
[33] 習近平.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 (2018-05-28) [2023-04-1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
[34]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EB/OL]. (2021-08-02) [2023-04-11]. 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21-08/02/content_5628987.htm.
[35] 蔡乾和, 陶蕊, 張一粟, 等. 公共科技成果價值評價的理論基礎構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3): 53-59.
[36] 宋旭紅, 高源. 大學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及反思[J]. 復旦教育論壇, 2021, 19(4): 77-84.
[37] 斯塔弗爾比姆. 方案評價的CIPP模式[G]//瞿葆奎. 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01.
(責任編輯 周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