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淑鳳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完成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德育觀念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此外,社會的高速發展和進步要求學校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校園中的辦學場地,要聯合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和培養目標。小學德育實踐中融合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才能為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一個優秀的環境。在正確模式的推動下,實現基礎教育時期的道德素養教學目標。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家·校及社會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小學德育發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家·校及社會;三位一體;小學德育;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3)02-0042-03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步呈現出了弊端。在小學德育引導的過程中也要求學校逐步轉變教學模式。要讓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聯手共同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引導,才會在潛移默化的實踐環節讓學生接受德育知識,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思辨意識。家庭與學校、社會聯手會在學生熟悉的氛圍中進行德育引導,這樣學生的接受程度才會得到增強。學生的主動接受和實踐參與,再加上三位一體的活動引導模式,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加速實現。
1.三位一體模式下小學德育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1)層次性的原則
應該注意的是結合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完成小學階段的德育引導,教師和家長一定要保證層次性的原則。依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接受能力和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感悟,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這樣才會在學生的思維價值觀念上和認知結構上建立起正確的邏輯思維結構。秉承對學生的不斷指導原則,在層次性的基礎上實施德育引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在心理意識上接受德育知識、認可德育課堂中學習的相關內容以及在實踐中的感覺。在三位一體的層次性教育引導下,滿足基礎教育階段的實踐需求,強化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2)趣味性的原則
學校主動做到三位一體的德育引導,突破了課堂教學瓶頸,意圖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完成德育知識的探究。所以,要秉承趣味性的原則,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感興趣的內容基礎上對學生實施德育,讓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德育引導過程中的參與者,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主動加深感悟,探究相關重點。這樣才會在趣味性體系的推動下,顯示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德育引導在學生心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此才能促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德育知識的樂趣,讓學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3)啟發性的原則
德育引導是指在思想上和價值觀念上對學生實施引領,因此,理論上的教育和思想上的引導要帶有一定的啟發性。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能夠點燃德育智慧的火花。認真分析生活、學習以及社會活動中包含的德育內容和正確的思想給不同活動帶來的影響,拓展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正確心理意識,促使學生在基礎階段能夠獲取價值觀念上的引領。秉承啟發性的原則開展各項活動,落實德育,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此能直接促進教學效果的強化,讓德育伴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始終。
(4)靈活性的原則
之所以要求做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位一體的融合化德育引導,既是要保證靈活性,也是要突破課堂教學和校園范圍的局限性。因此,三位一體融合化的德育引導要遵循靈活性的原則。注意引導形式和引導方法,以及場地應該結合實際內容,基于學生的表現和需求靈活調整。如此,才能在此不經意的大環境影響下實施德育,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強烈探索欲望。發現德育知識學習的價值,能夠在生活中和活動中運用德育思想影響自身的行為,使生活、社會實踐、學習與德育有效連接,進而,幫助學生走出思想道德觀念的困境。
2.家·校及社會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小學德育發展的意義
(1)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
教師若僅局限于課堂、校園完成德育知識的介紹,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的理解能力可能會相對較差。如果能融合家庭和學校在實踐氛圍中完成德育知識的再次講述,那么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會逐步得到提升,逐步理解德育知識的內涵。此外,結合三位一體的模式完成德育引導會改變原有教學過程的枯燥和乏味感,會將德育知識有生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德育引導過程更加高效。打破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弊端,為學生提供探索德育知識的環境,讓德育的過程以嶄新的面貌呈現,促進德育效果提升。
(2)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
在三位一體的視角下德育課堂教學的引導做到了聲情并茂和動靜結合,能夠使課堂中學習的理論知識更加真實。融合化的指引模式體現了德育知識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結合理論知識學習帶給了學生知識上的擴充和感知上的沖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生活化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情感意識上和實踐中積極思考,促使學生在德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充滿激情和信心。這樣學生才會在一體化實踐理論知識學習和驗證思考的實踐中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打造優質高效的學習環境,直觀完成德育知識的驗證和實踐探索,在思考中和情感意識的不斷深化中提高德育效果。
(3)有助于加強互動,營造優質氛圍
互動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直觀地在生活中驗證德育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量。細致入微地將不同的知識滲透落實能夠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做到有效互動。對德育理論和在社會實踐中收獲的知識完成討論和交流才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創新,在思維上得到發展,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一種有力體現。學生能夠自主思考知識,探究德育課堂中學習的內容,在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將德育真正落實在實踐中,在思維上和心靈情感意識上與德育知識產生共鳴,才會真正實現教育引導目標。
3.基于三位一體模式促進小學德育發展的有效策略
(1)優化課堂,實施高效德育
學校主要需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因此,要想使德育課堂教學過程得到不斷優化,引導學生完成德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就要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能夠收獲更多、感悟更多。調整模式,更新教育方法,讓學生在德育課堂的主要陣地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后續的實踐做好準備。例如,在理論知識的教學實踐環節,教師可以適當融合信息技術模式進行圖片和視頻展示,這樣能豐富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德育引導的過程中也可以列舉校園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加深印象。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二十大勝利召開的背景,為學生展示中國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以及黨領導下的不同英明決策給中國發展帶來的影響。展示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進行對比,使德育引導內容深入人心,使學生形成熱愛祖國的思想意識。此外,在介紹校園文化生活的過程中可以以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思想,轉變部分學生自私自利的思維意識。校園生活中會涉及不同的集體活動,如集體課間操或學校組織的拔河比賽、運動會等,均體現一個集體團隊協作能力下取得的成果。對比校園生活中發生的相關事件,讓學生明確團結、相互協作的意義。結合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形成團結和相互幫助的精神。借此,德育課堂中的理論知識教學就會擺脫干癟性、乏味感,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論知識。后續家庭與學校在對學生實施德育引導的過程中學生才會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內容,參與知識的進一步實踐和探究。
(2)共同協作,營造家庭德育環境
家庭教育引導是僅次于學校的教育引導環境,學生在家庭中分配的時間和在學校中分配的時間基本對等。因此,家庭中的德育引導也顯現出了重要性。家長在家庭教育引導過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將德育知識傳授給孩子,這樣德育的過程才會更具實踐價值,德育引導才會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彰顯出家庭德育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家庭中的生活氛圍較為濃厚,因此,德育引導可以將更具生活化的內容呈現其中。首先,德育中尊老愛幼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話題,雖然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經常涉及,但是僅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此時,家庭教育引導中家長要真實做到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尊老愛幼從家長做起,家長要愛護自己的孩子,同時尊敬家庭中的長輩。孩子才會按照家長的形式標準與兄弟姐妹和諧友愛,同時能夠關心和愛護自己的長輩。家庭氛圍中可以開展“捶背活動”,即,孩子給父母捶背,父母給家庭中的爺爺奶奶捶背,營造出尊老的氛圍。同時,小學生在家庭中會得到父母的幫助,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幫助。但是,家庭中也有比小學生年齡更小、更需要幫助的人群。那么,此任務就要分配給小學生完成,在潛移默化的家庭環境的塑造中讓學生形成尊老愛幼的美德。
此外,借助家庭氛圍中的生活化氣息也可以向孩子傳授傳統文化的德育精神。傳統中會涉及不同的節日如春節、元旦、中秋節等,學校中的理論知識介紹完畢之后,可以讓學生在實際家庭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節日。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搜索傳統文化節日的由來、意義和象征以及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中還包括了哪些內容、不同節日的傳統文化習俗是什么,結合真實度過的節日搜索其內涵、背景、意義和特色習俗,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加深了解。借此,就能培養學生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讓德育在家庭文化氛圍中逐漸深入,影響學生,塑造有效的環境,促進孩子不斷成長。
(3)社會實踐,加深德育學習感悟
基于德育課堂中教學的知識組織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感悟能力也會在實踐中得以提升。融合社會生活,讓德育知識擁有應用的機會和實踐驗證的機會。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整體感悟能力逐步提高之后,會塑造出優秀的德育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秀的環境氛圍,讓德育知識的探究過程和實踐過程更具意義。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思考的相關活動,眼界也會逐步開闊,感悟會逐步增強。
例如,社會德育實踐活動可以以“環保”為主題,環境保護為目前社會中的一項主要內容,也彰顯了德育思想中的主旨,可以讓學生了解社區環境污染問題、垃圾的分類情況以及清理情況,調查小區內的小廣告和其他的不文明行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排隊等影響德育文明建設的相關行為。從上述內容出發,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宣傳德育思想。通過張貼條幅或情景劇演出以及發放傳單等不同形式,將德育思想在社會活動中展示出來。學生能夠成為德育思想的傳播者,結合自己的演出和努力,讓周圍人更多地了解德育思想。糾正生活中不文明的行為,為社會德育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基于上述實踐,學生才會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認識到學習德育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德育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宣講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目標和相關措施,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周圍人群的道德素養,讓德育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彰顯出重要意義??梢越M織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就實踐活動中發現的相關現象進行商討,研究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和宣講德育思想、傳播德育內容的不同形式,指引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傳播學到的理論知識。
4.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是新課程改革實踐環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學生實施德育引導,讓家庭、社會與學校共同努力優化德育引導過程,讓各項教育資源能夠全面落實。在基礎教育時期優化環境氛圍,實施全面的德育引導,才能夠從心理意識上促進學生的發展。三者結合營造出優秀的德育氛圍,深入完成德育引領的優勢,能夠促進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形成,也會轉變學生以往在學習中的態度,實現教學引導中的目標,進而,為學生的成長鋪平道路,使學生逐漸產生良好的大局觀念。
參考文獻
[1]羅燕翔,高曉敏.新時代小學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Y市“新時代好少年”德育評價為例[J].中國考試,2022(08).
[2]劉玉霞.依托紅色文化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路徑探索——以萬松園小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2(20).
[3]薛卉.立德樹人? 踐行德育——小學班級管理與立德樹人理念的融合措施[J].華夏教師,2022(09).
*本文系漳州市2021年度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課題“家·校及社會三位一體合力共促小學德育發展路徑探究”(課題編號:ZJKTY21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