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馬克思的分配正義觀及其共同富裕價值

2023-02-28 10:11:30李家慶劉方平
社會科學動態 2023年11期

李家慶 劉方平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奮斗目標。在完成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后,我國已經開啟了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①當下,合理的分配制度已經是我國在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中的必然要求。

早在19 世紀,馬克思便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貧富分化現象,并設想通過建立更為合理的生產方式與分配制度來實現更為公平和正義的分配。在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深入探索的過程中,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實現分配正義的基本原則、實踐路徑與目標追求等重要內容,這對于我國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節社會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在我國向共同富裕邁進的新征程中,有必要對馬克思的分配正義觀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并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借鑒與啟示。

一、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形成

分配作為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其結果直接關系到人們占有社會財富的狀況,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分配的結果直接表現為社會財富占有的兩極分化狀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非正義的生產方式展開了深刻的批判,并從中找到了實現分配正義的實踐路徑。

(一)在對歷史規律的準確把握中奠定分配正義的科學基礎

唯物史觀為馬克思認識世界奠定了重要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基礎,馬克思的分配思想也正建立在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

首先,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考察分配問題的出發點。唯物史觀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第一個進行的歷史活動便是物質生產活動,人們必須首先解決吃、喝、住、穿的問題,才能再進行其他的社會活動。因此,認識社會和歷史必須要以物質生產作為基本出發點,而對于分配問題的考察同樣也應當從物質資料生產出發。馬克思特別強調物質生產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性,他認為,每一歷史時期下的生產所具有的性質都是不同的,只有具體了解每一時期生產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深入到社會歷史的本質當中。因此,對于分配問題的研究也必須從每一時代所具有的物質生產條件出發。以具體的物質生產作為考察社會的出發點使馬克思沿著唯物史觀的方向,展開了對分配問題的深入研究,這為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礎。

其次,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馬克思考察分配問題的重要依據。從物質生產出發,馬克思進一步對各個社會歷史階段的生產能力進行了考察。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每個社會的生產方式都根植于該歷史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對于分配來說,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該社會可供分配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同樣是在一定的生產力基礎上形成的,因而也必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變革,代替資本主義不公平分配方式的將會是共產主義社會中更為正義的分配制度。

最后,將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馬克思考察分配問題的根本立場。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創造的主體,沒有人民就沒有歷史的發展,因此,合理的分配制度也應當將社會財富返還給人民,使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群眾主要表現為受壓迫與剝削最嚴重的工人階級。早在馬克思之前,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便看到了私有制為工人階級帶來的毒害。然而,雖然空想社會主義者也追求改善無產階級的生存狀況,但在其眼中“無產階級只是一個受苦最深的階級”②,而不具有任何改造世界的能力。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看到了蘊含在人民群眾中的革命性力量,無產階級要想實現分配的正義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將人民群眾作為實現分配正義的決定力量,是馬克思在分配問題上根本區別于其他空想社會主義者的鮮明特點。

(二)在批判資本主義分配不公的社會現實中探尋分配正義的實現途徑

對無產階級貧困狀況的關注是促使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直接動因,馬克思正是在對資本主義分配不公的社會現實展開批判的過程中,逐漸地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產生了科學的認識。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工人階級在將自身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時就已經成為了完全由資本家支配的生產工具,勞動產品一經生產出來便失去了與工人的聯系,成為了被資本家占有與支配的私人財產,而這種私有財產反過來又成為了加重支配工人的手段,因此,工人越生產就越會導致自身的貧困與異化。工人勞動的對象成為了一種“異己的存在物”與“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異化勞動,而資本主義不正義的分配正是這種異化勞動的結果:“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③,作為財富創造者的工人在資本主義的分配中除了貧窮一無所得,而資本家則借助這種生產關系不斷擴大自身的財富規模。

隨著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深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也逐漸形成了科學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進行了系統闡述,其分配正義觀也隨之走向成熟。一方面,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為馬克思闡述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不正義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剩余價值理論為基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富分化的根源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工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為資本家無償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而資本家用于交換勞動力的工資只是一種掩蓋無償侵占剩余價值的手段,在不斷將剩余價值投入到再生產的過程中,資本“像吸血鬼一樣”不斷地吸收工人的剩余勞動以擴大自身的規模,而處于資本積累另一端的無產階級,則會隨著資本規模的不斷擴大而變得日漸貧困,貧富分化由此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揭示中,馬克思逐漸明晰了關于未來社會如何實現分配正義的思考。馬克思指出,資本無限追求剩余價值的邏輯必然會造成對自身的否定,而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會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積極的揚棄,即“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④,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會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與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重新確立合理的所有制關系,從而真正實現正義的分配。

(三)在對錯誤分配思想的批判中豐富發展自身的分配理論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中,不乏致力于改變社會分配不公現狀的思想與理論,然而由于缺乏科學世界觀的指導,這些思想與理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拉薩爾主義的分配觀。1875 年,馬克思公開發表了《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對拉薩爾主義的分配觀進行了集中的批判。拉薩爾將勞動視為“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并指出社會分配應當將勞動者集體生產的社會總產品“不折不扣”并“按照平等的權利”在社會各個成員間進行分配。針對這種分配觀,馬克思指出,社會財富本質上是勞動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產物,因而不能將勞動作為財富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財富源泉的一部分。此外,馬克思對拉薩爾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分配原則展開了批判。在馬克思看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在進行分配前還需通過一個必要的環節,這就是對社會總產品進行必要的社會扣除。馬克思列舉了兩個方面的社會扣除,第一個方面是用來保證社會生產正常運轉而進行的扣除,如用于擴大再生產、用于應對自然災害而做出的扣除;第二個方面是作為消費資料而進行的扣除,即用于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方面的扣除。只有在將社會總產品進行上述的扣除之后,才能再談如何進行分配的問題,因此拉薩爾提出要將社會總產品進行“不折不扣”的分配只是一種空話。在對拉薩爾“不折不扣”的分配觀點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公平觀念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人們對于公平的認識將會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此,脫離了具體的歷史條件來空談公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想在社會中實現公平分配,必須首先對該社會的具體狀況進行考察。基于這種認識,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社會所采取的分配方式也將有所不同,即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中實行按勞分配,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下實行按需分配。通過對共產主義社會兩種分配方式進行論述,馬克思回答了如何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進行公平分配的問題,這也表明馬克思在分配問題上的認識已經走向成熟。

二、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并不反對用平等、公平或正義等原則去討論分配問題,但是他反對脫離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來空談分配問題。在馬克思看來,正義觀念本質上是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其內涵將會隨著各個時代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發生變化,而對于分配問題的討論,馬克思同樣是立足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來展開的。以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作為根本原則、以改變資本主義世界的非正義分配現象作為出發點、以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作為終極目標,馬克思指明了在未來社會中實現分配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一)分配正義的根本性原則: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人們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生產力;另一方面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力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它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的分配方式,一個社會分配什么產品、分配多少產品以及怎樣進行分配,都是由該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來決定的。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另一重要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一個社會中的生產資料歸誰占有,將直接地決定該社會勞動產品的分配對誰有利。可見,人們在物質生產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分配方式,馬克思對這一基本原理的論證集中地體現在其關于政治經濟學的論著當中。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系統地分析了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之間的緊密聯系。馬克思首先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分配進行了論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作用下,勞動采取了雇傭勞動的形式來參與資本主義生產,因而工資便是雇傭勞動參與資本主義分配的結果;機器、原料等生產要素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作用下采取了資本的形式參與了生產,因而利潤便是資本參與產品分配的結果;同樣地,地租就是土地參與資本主義生產的分配結果。由此可見,工資、利潤、地租等完全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進行分配的產物,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的。由此,馬克思指出了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之間的關系:“分配的結構完全取決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⑤從產品分配的對象來看,人們分配的產品都是生產的結果,分配什么產品、多少產品都是由生產決定的;從產品分配的形式上來看,人們如何進行分配也是由一定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正是基于對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之間關系的認識,馬克思指出,正義的分配方式一定是建立在正義的生產方式之上的,而要建立正義的生產方式,就必須首先消滅非正義分配的基礎——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

(二)實現分配正義的前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

在馬克思之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嚴重的分配不公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良主義色彩的措施,他們試圖在不觸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分配制度來實現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公平分配,從而達到調和階級矛盾的目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者亞當·斯密特別關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貧困問題,他認為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會造成生產效率降低、社會動蕩等負面效應。因此,亞當·斯密主張發揮市場經濟在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生產進步方面的作用,以社會財富的增長來帶動工人階級生活的改善。然而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發展下,亞當·斯密所設想的分配公平沒有得到實現,雖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步,但人們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似乎更加地貧窮了。在亞當·斯密之后,隨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愈發激化,頻繁出現的工人失業與財富占有不公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難以克服的問題,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經濟學家無法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于是便出現了試圖將分配不公合理化、專為資產階級統治辯護的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政治經濟學所提出的分配理論除了為資本主義辯護已經不再具有任何理論或實踐上的價值,馬克思對其進行了犀利的評價:“無私的研究讓位于豢養的文丐的爭斗,不偏不倚的科學探討讓位于辯護士的壞心惡意”⑥。

不同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思從更本質的層面去思考資本主義社會分配不公的根源。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追求分配正義是不現實的,要想實現分配的公平必須從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入手。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之上的,在私有制下的資本家憑借其掌握的大量生產資料而獲得了對工人階級進行支配的特權,工人在資本家眼中只不過是生產工具的一部分。各個生產者之間激烈的競爭使資本家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地增大資本的規模,根本不會去思考分配是否對工人階級公平的問題。隨著資本的規模不斷增大,工人的工資增長速度卻極其緩慢,甚至會隨著分工的細化而進一步降低,由此便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資本主義分配不公的根源,要先改變這種分配不公的狀況,必須首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被消滅后,生產資料也將不再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而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社會成員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進行,這便為實現分配正義提供了制度上的前提。

(三)實現分配正義的關鍵: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

在論述未來社會分配問題的過程中,馬克思提出了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的原則構想。馬克思指出,作為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由于在經濟、道德、精神等方面還帶有一定的“舊社會的痕跡”,社會消費產品的分配只能按照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在按勞分配原則下,資本、土地將不再作為參與分配的要素,每個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其他的東西”⑦,勞動者將根據自己向社會提供的勞動等量地獲取生活資料,“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⑧。這樣,每個勞動者都能夠根據自己付出的勞動量平等地獲得相應的生活資料,勞動也將因此擺脫“越生產越貧窮”的異化狀態。但是馬克思緊接著指出,這種按勞分配所實現的平等權利仍然是停留在“資產階級的框框”下的。由于在勞動能力、家庭狀況等方面所具有的差異,每個勞動者最終所獲得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也會各不相同,這樣就會導致各個社會成員之間財富占有上的差異。因此,馬克思指出,在按勞分配下每個勞動者所擁有的平等權利仍然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權利”,但即便如此,也絕對不會再出現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富分化的狀況。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⑨,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同樣也是由一定社會階段下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因此按勞分配的局限性是難以避免的。馬克思指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其生產力水平將達到“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⑩的狀態,勞動也將成為人們自由發揮體力與智力的活動,而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反過來又會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共產主義社會步入到了高級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下,社會將會按照按需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人們將會基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社會總產品中領取消費資料,分配正義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得到了真正的實現。

(四)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目標追求:實現共同富裕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富裕的生活狀態只是屬于少數資本家的特權,社會財富的占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表現為兩極分化的狀態。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貧富分化現象,并將這種貧富分化視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進一步地,馬克思設想了通過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來消除貧富分化的方式,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平等地占有生活資料、實現共同富裕的生活狀態便是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目標追求。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將不再服從于資本家無限追求剩余價值的資本邏輯,而是要“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相應地,建立在這種生產方式之上的分配也將以體現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方式展開,馬克思所提出的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就是要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貧富分化狀態,使社會全體勞動者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分配正義”一詞在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也具有不同的內涵,其所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也相應地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中,由于生產力水平還相對地處于較低的水平,人們只能通過按勞分配的方式從社會中領取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這默認了不同勞動者之間在腦力、體力等方面存在的天然差異,勞動者在生活資料的占有上將會形成一定的差距。因此,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中所實現的共同富裕只能是相對的、有限制的。而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人們精神境界得到極大的提高,生活資料的分配將會按照按需分配的方式進行。在那時,勞動將會徹底擺脫謀生的壓力,人們所追求的將不再是單一的物質層面的富裕,而是要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全面富裕。

三、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共同富裕價值

現階段,我國已經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與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這表明我們已經在制度層面具備了馬克思所設想的實現分配正義的前提。但是,我國在城鄉、區域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如何進一步地通過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來縮小社會財富占有差距便是當下需要重點考察的問題。在現行的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要經過初次分配、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的三個環節來實現,這三個環節在調節收入差距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我國必須要對各環節進行準確把握,既將“蛋糕”做大,又將“蛋糕”分好,不斷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有利條件。

(一)做大“蛋糕”:在初次分配中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初次分配是處于基礎性地位的分配環節。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下,生產要素分屬于各類所有者,初次分配根據各要素在經濟活動中的貢獻大小來進行分配,各要素在財富創造過程中的貢獻越大,分配也就越多。初次分配作為與生產直接相關的分配環節,其分配結果直接決定了各個社會成員財富占有的基本狀況,如果初次分配后形成的社會收入差距過于懸殊,那么依靠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也將難以進行扭轉,共同富裕的目標將無法實現。我國在初次分配中應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把“蛋糕”做大,奠定好實現共同富裕物質基礎。

在初次分配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優化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各要素在市場中的經濟活力,這是將“蛋糕”做大、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恩格斯在1890 年回復施密特的信中說道:“分配方式本質上必要取決于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而這當然要隨著社會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相應改變”?。一個社會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的數量直接決定了該社會財富分配的狀況,只有在整個社會具有充足物質基礎的條件下,才能再去思考如何實現公平分配、實現共同富裕。反之,如果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那么無論怎樣進行分配也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分配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共同貧窮。市場是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是促進我國經濟總量增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國的初次分配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完成的,市場能否在初次分配中充分發揮作用將直接地決定初次分配的成敗。當下要想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利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好市場經濟在做大“蛋糕”方面的優勢,為實現共同富裕打好基礎。具體來講,要使市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供求與價格是市場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生產者往往能夠通過市場供求與價格的變化來及時地調整商品生產數量、進行資源的轉移,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應在此環節中明確自身的角色,減少對市場的不必要干預,充分激發市場的活力。同時,政府還要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規范和監督,建立起一個公平有序、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促進各生產要素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進行充分流動、充分競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要素在財富創造過程中的創造力。

(二)分好“蛋糕”:在再分配過程中更好發揮政府職能,不斷促進社會公平

再分配是促進社會分配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再分配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在完成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等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次調節,以將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與初次分配相比,再分配更加關注如何將“蛋糕”分好的問題,不斷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這正是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實質所在。再分配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分配環節,我國必須充分重視再分配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在尊重市場主體性地位的前提下發揮好政府在分好“蛋糕”方面的作用。

亞當·斯密認為,一個社會所創造的財富將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動地惠及社會的各個階級,社會中存在的貧困現象將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動消除,因此政府應當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盡量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然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表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能夠促進財富總量的增長,但也會加劇社會的分配不公。事實上,市場經濟本身存在著內在的、難以克服的弊端,這種弊端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單純地依賴于市場機制是難以對貧富差距進行有效調節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優勢,同時也要合理發揮政府調節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對市場經濟進行必要的干預,以彌補市場經濟的局限性。當下,我國在城鄉、區域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政府在進行再分配的過程中應尤其注重防止分配差距的繼續拉大,一方面,要進一步地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各個地區的居民能夠享有基本的教育、醫療、住房等保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低收入群體收入進行“抬低”;另一方面,要適當加大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中的力度,對不同收入群體實行不同的稅率,對高收入群體收入進行“限高”,在初次分配做大“蛋糕”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有效地發揮政府的職能,進一步地分好“蛋糕”。

(三)奉獻“蛋糕”:在第三次分配過程中引導社會參與,促進全面富裕

第三次分配是我國的一種新型分配機制,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結果起著補充性的作用。相比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在分配的主體、動力、客體等因素上呈現著不同的特征:從分配的主體上來看,社會大眾是第三次分配過程的主導力量,這其中既包括個人,也包括一些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組織與企業;從分配的動力上來看,第三次分配既不依賴于利益的驅動,也不是在政府的強制力下完成的,而是人們在基于道德、倫理等因素下自愿進行的;從分配的客體上來看,第三次分配不僅包括對財產和物品的分配,還包括了社會力量對弱勢群體所提供的服務,旨在滿足特定社會群體在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領域上的需要,如一些公益機構提供的社區服務、學校組織的植樹活動、大學生的支教活動等。

第三次分配對于我國共同富裕的實現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為兩個層面:從物質富裕層面看,第三次分配能夠在初次分配與再分配調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對社會收入差距進行調節。社會中一部分經濟條件相對富裕的成員通過慈善、捐贈等手段,將財富、物品、服務向貧困人口進行轉移,不僅能夠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相對地改善其生活狀況,而且可以為貧困人口提供一定的發展機會,使其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致富。從精神富裕層面看,第三次分配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精神境界,為實現全社會精神富裕提供有利條件。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使人們擺脫物質上的貧困并不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馬克思所追求的是在物質富足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人們精神境界,實現物質上的富足與精神上的富裕。以慈善、捐贈等公益方式為主要手段的第三次分配,實際上體現了參與主體的社會道德感與責任感,反映的是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與精神境界,政府通過積極的引導與支持,使更多人參與到第三次分配中,不僅能夠使受益方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加,而且施惠者的成就感、滿足感和意義感也大幅提升。?可見,第三次分配不僅是調節社會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成員精神富裕的方面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公益慈善活動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據《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2)》的數據顯示,至2021 年底,我國志愿服務指數總體增長了26.41%,全國志愿者總數達到2.7 億人,較2020 年增長了16.67%?,第三次分配在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但相比一些歐美國家,我國在公益慈善領域內的法規相對有所缺乏。在未來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我國應重點關注第三次分配領域內存在的不足與短板,政府應對第三次分配進行必要的監督與管理,對部分違規狀況進行糾正與整改,保證公益慈善活動有序合法展開;同時,還應進一步地完善激勵機制,以制度激勵引導更多組織與個人參與到第三次分配當中,在做大和分好“蛋糕”的基礎上,鼓勵更多的人奉獻“蛋糕”,促進全體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四、總結

總結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會發現,正義的分配方式必須建立在正義的生產方式之上。當下,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其福利制度進行大量的再分配,使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似乎實現了社會財富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公平分配,但實際上這種福利制度卻是以繁重的財政壓力與頻繁的債務危機為代價的,其結果必然是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從而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加劇階級矛盾,而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就在于其非正義的生產方式中。當下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使得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分配正義的制度前提。同時我們也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社會中存在的收入差距問題,一方面要繼續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初次分配中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在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過程中不斷地減小收入差距,既要將“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既要使人民在物質生活上的富足,也要實現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富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第页|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香蕉在线| 久久综合干|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婷婷色婷婷|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国产99在线|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一级爆乳无码av|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国产美女免费| 九九久久99精品| 久草性视频|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欧美亚洲激情| 成人在线欧美|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久草网视频在线|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午夜福利网址|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九色91在线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91高跟丝袜| 亚洲精品va|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亚洲午夜18|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a毛片免费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人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欧美高清|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