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彥瑤 王 萍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當前,世界已進入數字時代,數字化轉型進程所帶來的影響持續深化。在這個數字化技術和算法深入發展的時代,網絡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鏈條和中心,以前所未有之勢影響和改變了人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促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為人類文明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數字化生存圖景。面對數字時代的挑戰,是順應還是沉淪,是異化還是尋求解放,這是當代人必須正視和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數字文明有著光明前景,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精神動力,引領著人類文明走向輝煌未來。新時代新征程,唯有真正把握數字文明的本質,以人類文明新形態打造發展新格局,才能深化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使中華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前,觀念規定世界,是主宰世界的法則。直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現,人的現實存在才成為世界的內在規定和現實法則。在新時代,隨著數字文明的到來,數字或算法規定著存在者,使一切存在者整體依其規定而發展,并內化為被數字標識的一般數據。這就是數字文明時代從觀念到算法的本體論革命。
自古希臘伊始,世界的本原問題就成為首要問題。對本原問題的回答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他認為,準確把握謂詞對主詞的界定即“它是”,是回答世界本原問題的關鍵。與巴門尼德不同,柏拉圖主張構建理念世界,認為對理念世界的摹寫就是現實世界,這是柏拉圖對本原問題理解的前提。亞里士多德在巴門尼德思想的基礎上,開辟出一條形而上學路線,將“存在的存在”作為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而后,亞里士多德將人格化的神作為世界存在的規定,這無疑將神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古羅馬時期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上帝的意志對人起決定作用,是一切存在的最高意志,萬物受其意志而開顯。受到奧古斯丁的影響,中世紀涌現出了一大批神學家。此時,哲學界對神的尊崇發展到了頂峰,“神學高于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的理論甚至得到了廣泛認可。這樣一來,中世紀哲學披上神學的外衣,成為了神學的附庸。笛卡爾是近代哲學的鼻祖,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將人的理性和主體性上升到新高度。隨著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的出現,人的主體性逐漸成為世界萬物的主宰??档乱浴叭藶樽匀涣⒎ā薄叭藶樽陨砹⒎ā标U明人的主體性,而黑格爾提出“絕對精神”命題,將絕對精神的存在看作世界的規定性。在他看來,世界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精神只有經歷從低級向高階的辯證發展,才能完全展現它自身。在后人眼中,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核心的思辨哲學,在實質上是唯心主義的。與此截然不同,馬克思深刻認識到了古典哲學的弊端,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雖然看到了人的主體作用,但是只從抽象的概念出發,正如《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言,“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P137)馬克思將目光轉向現實生存的人,拯救被理性扼殺的抽象主體,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即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將哲學從天上拉入人間,實現了從觀念到人的存在的本體論革命。
當前,數字文明的發展使算法(數字)成為統治世界的新法則,在人的存在革命上實現了數字轉型。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各方面、各層次,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數字經濟逐漸成為引領全球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各國競相制定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出臺鼓勵政策,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盵2]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揭示了當今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勾勒了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式和路徑,為數字文明時代人的解放夯實了物質根基。
數字文明對人的影響還表現在數字治理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焦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體現了黨中央對數字治理的高度關注。我國以數字化為契機和切入口,將數字融入經濟社會管理運行之中,積極推動數字化政府向縱深發展,實現了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在政治方面,運用數字化“賦能”政治建設,實現政務工作由人工化向智能化的轉變,推動政府與民眾更好地互動,保障了公民廣泛的政治參與。在生態方面,發揮數字的積極作用,以數字化管理方式有力保障以“人”為中心,實現生態文明的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多元化,構建政府自上而下以及社會組織、公民等自下而上相融合的雙向治理系統,打破部門、區域孤島,提升生態治理效能。在文化方面,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IP,著重彰顯數字、科技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文化生產領域的變革總是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文化產業數字化是文化產業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的結果。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聚集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在社會方面,數字技術全方位重構了人們生活的社會空間,是改變社會結構的決定性因素。“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到社會治理中??梢哉f,信息化正在拓展和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由此,數字文明實現了從觀念到算法的哲學革命,人類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而數字文明將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動力,這一現實正好印證了馬克思對腦力生產力發展的構想。
在數字文明時代中,算法統治著世界。人一旦進入互聯網,置身于數字空間之中,就要接受數字邏輯的規訓,服從數字的運算法則,數學原理、算法、數理邏輯統治著一切,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都服從數字世界的邏輯結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對世界和人類的影響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質的飛躍,成為支配世界運轉的主導力量。
1.數字文明重塑人的存在方式。在數字文明時代,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交織融合,數據或算法比人自身更能捕捉人的感受、情緒、意志等,個體生命活動的軌跡或痕跡,將作為數據保留于數字網絡中,成為算法系統、數據系統的第一手資料。在這種大數據和算法支配下,每個人都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個體,而是被算法分析、解剖的對象。我們的生存方式正在以看不見的形式呈現在數字化網絡中,使傳統意義上的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數字時代拉開序幕,在資本主義社會被資本邏輯統治的市場人漸漸地轉變為數據人。
在沒有任何外力或社會形態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的行為在記錄痕跡上表現為規律性。同樣的,在數字化時代中生存的我們也被互聯網進行了精準定位。如果大數據分析完全準確,那么我們的未來會被精準地預測。因此在未來,我們不僅會失去選擇的權利,而且會按照預測去行動,如果精準預測成為現實的話,我們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由此可見,智能終端設備進入尋常百姓家,在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的隱私也暴露無遺。人們已經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人變成了依賴算法的數據人。如同資本主義社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一樣,[1](P404)數據算法也將一切個體甚至最偏遠的個體都卷入到數字文明中來了。[3]
2.數字文明重塑人的交往模式?!案鞣N交往形式的聯系就在于: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另一種交往形式所代替?!盵1](P204)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交往模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在電子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的依據血緣、地緣、業緣構建起來的傳統交往模式被打破,數字邏輯憑借其主導力和控制力,重組了人與人之間交往模式,將數據嵌入到交往和社會關系中,鍛造數字化世界,形成了在此基礎之上依托于數據網絡而成的社會交往模式。
在前網絡時代,人們的交往模式經歷了語言、文字交流等階段,這些模式主要存在于關系較為親密的個體之間,交往成本較高。隨著數字化的應用和普及,人們的交往手段和工具也得到了拓展,微信、QQ、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占據主流,降低了人們交往的成本,使得交往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提高了人們交往的效率。通過網絡與世界的結合,人們既可以建立新的聯系,又可以重塑舊的關系。媒介的傳播、信息的共享、存在形式的革新,將人與人的聯系建構在數字基礎上,大大拉近了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不同于前網絡時代只能通過報紙、電話、書信等模式,在數字時代中,數字化交往通過網絡這一媒介滿足了人們對于交往的各種需求。信息傳播的便捷性、高度濃縮的符號以及耗費時間較少的互動模式,使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時間上的整合,促成實時性的網絡交往。同時,它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圈,豐富拓展了原有的交往模式,由此內生出一套新的話語系統,構建了現實生活之外的人的新交往空間,這是數字文明時代對人的交往方式的變革。
3.數字文明催生新的勞動形態。數字文明的深化發展與拓展,催生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的勞動樣態。當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日益滲透到國家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領域各方面??梢哉f,誰掌握了數字經濟,誰就掌握了國際競爭的主導權。目前,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數字勞動廣泛化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數據已經成為了數字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人們將數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原材料,人們的活動則是這一原材料的源頭活水。因此,數據如石油一般被不斷提取、精煉并使用,創造著更大更高層次的價值。在數字空間中,用戶借助賬號進入數字空間,以數據形式呈現自身的生活和生產痕跡。與此同時,用戶在網絡上留下的各種痕跡變成具有價值的數據資源,經過大數據、云計算的處理,被平臺擁有者通過收集、處理、銷售獲取數據的剩余價值。也就是說,在數字時代中的人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通過使用軟件從而為軟件所有者提供免費的數字勞動,但是其利益卻由軟件占有者直接占有。在網絡中,通過網民檢索的次數,形成具有高度價值的數字資本,而作為平臺的受眾,其資料卻被打包出售給廣告商,平臺的使用者在付出數字勞動的同時,又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因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勞資關系,勞動者與數字資本家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靈活的、非正式的合作雇傭關系,勞動者不直接隸屬于網絡平臺,但是平臺卻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數字勞動者進行剝削和控制。在數字時代,數據搖身一變,代替資本成為了支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鍵要素。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塑造一個新時空結構,進而改變已有的社會結構與生存方式。數字時代區別于以往任何一個文明形態的特點就在于,數字化的發展使得傳統的空間理論發生嬗變:它突破了時空的界限,縮短了人們的現實距離,改變了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使得人的個體生活的時空聯系逐漸從相對封閉、穩定的狀態轉向開放、流動的狀態;它用數字化的方式對人們賴以生存的空間進行重構,使得人們面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建構了一個凌駕于現實世界之外的虛擬的數字世界,為人們開辟出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
1.數字文明縮短現實距離。21世紀以來,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時空形式發生了改變,在數字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距離逐漸消失,全人類通過信息化網絡聯結成一個整體?!皵底只纳顚⒃絹碓讲恍枰鲑囂囟ǖ臅r間和地點”,[4](P194)數字文明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擺脫了對時空的依賴,使現實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極大延伸。
空間的數字化轉向使得知識信息的獲取不再局限于傳統空間,個體的生存場域日益擴大。其一,數字化使得生產勞動超越了時空的界限,人們可以居家遠程辦公。傳統的線下資源整合方式逐漸被線上整合所取代。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資源的數字化趨勢會進一步加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互聯網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二,政治生活的數字化成為數字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識。政治生活的組織也不再局限于空間,人們通過網絡進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大大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效率。其三,云教育的發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傳統線下教育模式受到沖擊,知識的獲取不再單純依賴書籍等傳統方式,教育場所也不再局限于學校、家庭等。網絡學習打破空間界限,成為人們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其四,數字空間打破了傳統空間的核心地位,重構了交往結構。網絡的普及超越了空間界限,拉近了人與人的現實距離,使得個人與世界的關系更加緊密,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
2.數字文明構建虛擬空間。數字文明在改變人的同時,也重塑著人的生存空間。隨著Face-book、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普及,人的身份與數據完成了對接,形成了一個專屬的虛擬數字身份。在數字空間中,人們的言行舉止皆能被還原為數據。人變成了數據,萬事萬物皆能用0和1來規定。而當人們的數字身份凝結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字空間。由此,在數據基礎上,數字文明建立起一種虛擬的數字人之間的關系,它代替了身體接觸的交往形式,重新劃定了時空的界限和場域,使其不再受到這些客觀現實的局限,而是通過數字化網絡這個中介,編織起來一張與我相關的關系網,形成了一個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虛擬空間。
在數字文明時代,由電腦和網絡遠程聯結建構的數字空間帶來距離的消失和全球生活的超融合,不同節點上的空間實踐通過數據信息流動而相互作用,人類能夠實現光速瞬時交往互動,數字空間得以形成。[5]在數字空間中,用戶借助賬號進入其中,以數據形式呈現自身的生活和生產痕跡,與此同時被數據化為“虛體”。在數字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對人的影響愈發深刻,數字技術的發展促使數字從現實世界向虛擬空間進軍。數字空間不是由物理實體構成的實體世界,但卻是由數據構成的虛體世界,并且可以反作用于現實世界,并與現實世界一起構成人類生產、生活的新場域。通過數據與現實世界的聯結,數字空間橫空出世,迅速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滲透,并延伸到人們的生活中,對人們的生存產生了巨大影響。
數字異化成為數字文明時代個人生存的困境,即使個體從數字邏輯中掙脫出來,仍然有被數字邏輯宰制的隱憂。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我們必須使人成為目的本身而不是工具,進而擺脫數字邏輯對人的控制,實現人的解放,構建一個美好的數字世界。
數字化發展到今天,已然成為一把雙刃劍。其一,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實現,大量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對數字信息占有的多寡卻孕育了一種新的不平等,即“數字鴻溝”。所謂“數字鴻溝”就是不同的國家、地區、企業、群體之間由于數字化的應用和普及不同而導致的在信息和知識獲取和利用等方面的差距。對數字鴻溝的理解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切入:從縱向來說,數字技術發展經歷了接入溝(能否使用信息通訊技術)——使用溝(會不會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知識溝(信息與知識的獲取和利用能力的差距)的發展階段;從橫向看,數字鴻溝可分為三類,即主體間的數字鴻溝、主體——資本間的數字鴻溝、資本間的數字鴻溝三種類型。首先,數字鴻溝的存在,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對數字技術應用的熟練程度。掌握數字技術的群體能夠在工作生活中熟練運用數字技術,在數字文明時代占據有利地位。誰掌握了數字技術,就掌握了國際數字話語權。當前,數字話語權之爭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抓手,對數字信息占有的多寡與應用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了企業間甚至國家間的核心競爭力。其次,數字鴻溝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數字主體與數字主體之間的鴻溝,主要因為數字化信息占有程度的不同,社會將因此分裂為不同的陣營: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匱乏者、富人和窮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其二,主體——資本間的鴻溝主要體現在用戶在享受服務的同時,也出賣了自身的數據,使得資本家實現了對數據的占有,資本家憑借雄厚的資本力量和先進的數字技術獲得了對數據的壓倒性優勢,數字用戶本身根本無法和資本家抗衡,這種情況使得數字社會出現了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現象。其三,資本之間的鴻溝主要表現在對數字資本占有的不平等。在數據平臺,數據信息不是以共享形式出現的,而是被資本企業所無償占有的。而且這類數據容量到達一定值時,就會有不可小覷的大價值,并且這種價值也是被資本占有的?!霸谫Y本邏輯的驅動下,數字資本與數字技術合謀,引起社會關系的一系列劇烈變化”,[6]給企業乃至國家間的經濟帶來了新的不平等。因而,我們必須擺脫這種現狀,尋求數字共享,以保障數字資本占有的公平及正義,避免陷入資本主義的舊循環。
在馬克思的構想中,共產主義社會根本不同于資產階級社會,在這里,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每個人都能自由全面地發展,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都可以自由全面挖掘自身本質、發展自己的本性。而資本主義社會顯然是少數人的虛假的自由。因而,想要擺脫數字鴻溝這種真實的不平等,必須實現數字共享。處于數字異化狀態中的數據人,應該建立一個“共享”的數字命運共同體,重建“數”盡其用的公平分配格局,確保數字生產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只有將數字勞動取得的果實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掌握自由的未來。
數字革命在催生新的經濟形態的同時,也必然要求提高人的數字素養,這是構建數字公民的時代任務。數字化社會全方位重構了人類生活的社會空間,改變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種數字文明的時代背景下,對生活于其中的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數字獲取、數字交流、數字創建、數字消費、數字安全、數字倫理、數字規范、數字健康等8個方面。在21世紀,數字素養已經成為數字化社會公民的核心素養,標志著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一方面,伴隨數字經濟不斷壯大,數字人才規模需求不斷擴大,數字經濟領域越來越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因而必須加強數字技能培訓、持續提升勞動者的數字素養。另一方面,數字素養是數字化社會公民的必備生存技能,必須建設數字素養終身學習教育平臺和培訓體系,提升國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2018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伴隨數字經濟不斷壯大,國民數字素養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要達到這一目標,實現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彌合公民數字鴻溝、提升全民數字素養顯得尤為必要,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立足數字社會中的公眾生活以及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建立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教育體系,搭建起以數字能力、數字技術、數字知識為核心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數字素養教育框架。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構建數字素養的可量化指標體系,設計和開發數據驅動的數字素養評測評估系統,同時發展數字素養框架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興趣、意識、能力等,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加強全民素養教育,提升國民的數字素養。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化社會的發展,數字素養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公民要有效參與數字化社會的發展,必須具備數字資源的使用和研發能力,這既包括對數字資源的接受能力,也包括對數字資源的給予能力。培育數字公民應以先進智能技術打造新型數字勞動者,使其真正從數字邏輯中解放出來,成為數字勞動的創造者、享有者和評價者。
進入數字文明時代,數字是掌握數據權力的根本標識,支配著人們的生產、交往與消費,是一種攫取利潤、異化一切的數字資本。在數字邏輯的宰制下,異化成了人的普遍生存現狀。當人在運用淘寶和網易云等軟件時,大數據會根據其搜索痕跡或者瀏覽痕跡作出敏感反映,于是,人的語言及行為就構成數據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算法或數據形式呈現出人當時的所思所想。在數字化中的我們,成為了一具空殼,失去了自我意識;同時流溢到外部的數據痕跡,反過來又制約著自我。因此,數據化的世界在催生新的社會革命的同時,也誘使一切事物的本質及原有社會關系的異化甚至喪失。
面對這種數字異化,我們應克服抵觸、反抗和逃避情緒,敢于正視數字世界的利與弊,積極順應數字潮流,重塑一種嶄新的存在方式和交往模式,并從這種數字異化中真正解放出來,以新視野和新高度去理解和把握世界,尋找通向未來社會的路徑。同時,我們要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掌握異化的發展走向和趨勢,及時調整發展戰略,使自身發展與數字時代相適應,這是新時代我們應對數字挑戰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