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楊璐菡


摘要:目的: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各類新穎的書籍層出不窮,人們對典籍類書籍的關注越來越少。因此,對敘事性插畫在典籍類書籍及相關故事中的運用進行系統研究,將典籍類書籍的故事呈現給大眾,能夠激發大眾對典籍類書籍的興趣,產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心理,從而使典籍類書籍重新煥發光芒。方法:從時間性、空間性、特殊性出發,對《尚書》的背景故事進行文本梳理。將其背景故事系統地提取出來,并進行敘事性插畫的創作研究,了解文本后,從中提取相關人物,根據人物特征和朝代特點進行調研,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創新風格和色彩,使其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從中尋求典籍故事傳承發展的新路徑。結果:文章探討了各種視覺語言下典籍故事的設計與表達,發現敘事插畫的情感設計可以通過豐富的細節和復雜的視覺語言來實現插畫和故事的交互設計,利用畫面的直觀沖擊力讓讀者清晰地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字力量。結論:通過敘事性插畫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得出敘事性插畫與典籍故事的融合設計,從中了解我國先賢的智慧,知曉古代先賢治國理政的要領,知曉歷朝歷代興起和衰落的原因,了解典籍傳承的不易,使更多人對閱讀我國歷史典籍產生興趣。
關鍵詞:典籍故事;敘事性插畫;《尚書》
中圖分類號:J2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04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插畫設計更加豐富多彩,大眾的審美水平和要求不斷提升,因此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時代的變遷,敘事性插畫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1]。然而,我國敘事性插畫的主題千篇一律,與典籍類故事的結合較少,內容創新不足。將典籍故事與敘事性插畫相結合,能夠使其與現代社會更好地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1 典籍故事主題插畫創作現狀
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外來文化對大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觀念受到沖擊。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一直在討論文化發展展覽、國家知識展覽和傳統文化的回歸[2]。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經典和歷史尤為重要,好的文化需要好的語言加以傳播。因此,典籍故事與插畫的結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中起著重要作用。
要想促進中國典籍故事的傳播和發展,就需要將其融入敘事性插畫,將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為敘事性插畫增添歷史元素,使其具備獨特的文化魅力。當今社會,插畫不再是簡單的基于文本的插畫,而是起著傳播信息的作用,作用和地位開始轉變[3]。插畫的傳播速度遠快于簡單、龐大的文本,易于清晰地表達深刻的含義。與純藝術相比,敘事性插畫可能在交流上有限,在情感和精神傳達上更有限,但其本質是用一些圖像來表達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盲目進行藝術表達,其通過對故事的把控,由創作者以繪畫的形式傳達給讀者。
由于典籍故事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可以將敘事性插畫作為載體,融入典籍故事,使用豐富的細節和復雜的視覺語言實現插畫故事的交互設計[4]。敘事是一種描述性的思維和建構方式,新的建構思維需要通過形象和視覺意義來溝通,強調視覺語言文本的修辭,追求形式化意義[5]。敘事是一種將目標、目的和結構限制等不同元素結合起來的方法,通過改變不同元素之間的關系,創作出插畫作品。
將中國典籍故事融入敘事性插畫,從中得出典籍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并對其進行創作,通過敘事性插畫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典籍故事。同時,總結每一個故事的情節和內容,得出一些創作靈感,以新的方式傳播更多經典故事[6]。
敘事性插畫從內部和歷史故事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敘事行為的解讀,呈現出趣味化的敘事形式[7]。本文對《尚書》插畫的敘事元素和敘事結構等方面進行研究,從敘事文字的研究到繪畫初稿的形成,通過個人藝術實踐,實現敘事創作。首先,從插畫角度出發,以敘事性的手法將典籍故事的背景展現在插畫之中。其次,對比分析一些優秀的插畫作品,對其特征與所呈現的不同圖像效果進行比較。再次,通過對敘事性插畫等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分析敘事性插畫的特色[8]。最后,通過掌握豐富的研究資料,對有代表性的敘事性插畫經典案例進行深入分析。
2 典籍故事的敘事性與插畫融合路徑
2.1 典籍故事敘事性插畫創作路徑
典籍故事融入插畫設計并不能盲目結合,且不能過于追求新穎,而是需要一個合理、科學的路徑讓二者自然結合,將有效的元素融入插畫[9],保持良性發展。典籍故事敘事性插畫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時間性。文本必須有時間性這一概念[10],過去、現在和未來必須統一。作者決定講一個故事時,這些節點的分布不像時鐘或磁盤上的精確箭頭那樣均勻,但創建者須控制時間、節點的描繪,構成一個完整的時間性信息文本。根據繪畫的時間和描述,可以得到整個插畫的時間性方向。
第二,空間性。在繪畫的過程中,需要空間來建立故事的基礎,改變場景與時間的關系[11]。該系統不僅可以增強故事的完整性,還可以創造一種動態的存在感,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對空間性的把握,使整幅畫面具有一定的動態感。
第三,獨特性。在把握文本時,要掌握該文本所呈現的特點,了解其特點后就可以對文本進行梳理。在繪畫過程中,要建立一個獨特的繪畫焦點[12],通過對特殊性的把握,使整幅畫面具有一定的記憶點和吸睛點。
時間性、空間性以及特殊性可以為理解歷史意義、正確傳遞歷史信息指引方向,如《韓熙載夜宴圖》就通過對這3點概念的把握,將韓熙載夜宴的幾個環節展現得惟妙惟肖。時間性、空間性、獨特性是敘事的3個要素,為了達到敘事的目的,保證作品的完整性,所有圖畫都必須以這3個要素為基礎。在描繪典籍故事敘事性插畫時,可將文本整理拆分成時間信息、空間信息和獨特性信息3個部分,將其帶入下方模型框架,形成插畫大框架,更好地對文本進行描述。
以上3種方法用于創作敘事性插畫,可以將古籍和敘事相結合。敘事性插畫以圖像的形式呈現視覺效果,讓人們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對閱讀典籍故事充滿興趣,從而產生閱讀典籍故事的欲望。敘事性插畫能夠擴大典籍故事的讀者群體,使讀者充分理解中國傳統典籍故事。
2.2 典籍故事敘事性插畫創作意義
敘事性插畫相對獨立,是以圖文為紐帶的藝術。其注重用圖片講述故事,是一門繪畫與文學相結合的藝術。其不僅僅是為了體現場景內容,而是通過文字內容重新組合圖像繪制畫面,展現這個故事更深層次的意義[13]。這類插畫在小說和文字性刊物中起到了很好的敘事性作用。本文以《尚書》中的背景故事為例,融合上述創作路徑,探討敘事性插畫的創作特征,以實現敘事性插畫與文本的良好結合,從而使觀者易于讀懂原文中晦澀難懂的語句,同時可以讓更多人對此類典籍故事產生興趣,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播。
通過解讀《尚書》背景故事,從敘事要素、敘事結構、繪畫視角、繪畫語言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并將文本拆分為3個模塊:時間性、空間性、特殊性。整合過后應用于設計中,以《尚書》背景故事為切入點,從敘事文本到初稿的形成,再到創作后的體悟,以藝術實踐推動敘事插畫創作。歸納敘事插畫的獨創性和方法,使更多人對閱讀我國歷史典籍產生興趣,了解《尚書》中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透過古老的文字,了解先輩們開天辟地、創造華夏文明的歷程。
通過對《尚書》背景故事的描述,使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尚書》形成、流傳、遺失、傳承的整個流程,知曉《尚書》中的典故,并對其產生興趣,從而引導更多人閱讀《尚書》,閱讀更多的歷史典籍。
3 典籍故事的敘事性在插畫中的實踐應用
3.1 《尚書》背景故事插畫創作的初期調研
通過問卷調查,結合李克特量表,總結《尚書》的普及度,了解大眾更能接受哪種典籍。
本次調查根據年齡段進行分組,分成3個大組,每組又分成5個小組,一個小組20人,共計300人,分組調查取樣,調查各類人群是否閱讀過《尚書》、對典籍類書籍的興趣以及喜歡哪種類型的插畫風格。根據李克特量表調查法,十分同意5分、同意4分、未定3分、不同意2分、十分不同意1分。每個小組內分數相加求平均值,后將一個大組內的小組分數相加求平均值進行對比參考[14]。
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這一群體對《尚書》這類典籍類書籍的興趣并不強烈,且更易接受具有現代感的插畫類型;中老年人群對《尚書》的興趣更為濃烈,且比較喜歡中式或新中式類的插畫風格,因此初步決定以中式和現代相結合的風格進行創作。
通過調研可以看出,多數人雖然對《尚書》有一定的興趣且有想去了解的欲望,但在閱讀《尚書》的過程中存在理解困難,文章晦澀難懂且篇幅較長,漸漸失去繼續閱讀的興趣;一部分人并不了解《尚書》,在正常的工作學習中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典籍類書籍,導致這類書籍的普及度較低;還有一部分人對《尚書》這類典籍書籍不感興趣,并且沒有想要閱讀的欲望。通過調研可知,須對《尚書》的背景故事進行描繪,以吸引大眾去了解和閱讀《尚書》等典籍。
在接受調查的人當中,大多數更喜歡帶有插畫的讀本,他們會通過觀看插畫進一步理解書中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通過觀看插畫來輔助閱讀較長的文本,提高對閱讀長篇書籍的興趣;或者通過觀看書籍中的插畫來緩解較長時間閱讀文本帶來的疲憊感,提高閱讀書籍的效率(見表1)。
3.2 《尚書》背景故事插畫創作理念
敘事性插畫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圖文結合的藝術形式[15],被認為是繪畫與文學在敘事上的完美結合。它不僅要還原歷史情節,還要通過形象的重組來表達歷史的深層意義。本文以《尚書》為例,運用時間性、空間性、特殊性3條創作路徑,對文本進行梳理,分析《尚書》的歷史要素、歷史結構、藝術家觀點和歷史繪畫語言。通過對《尚書》的研究,運用這些創作理念,通過以上3條創作路徑進行《尚書》背景故事的插畫創作,并融入個人的設計手法。
要將《尚書》背景故事融入插畫,首先應總結出《尚書》總體背景故事,其次通過細化、提取、精簡等步驟,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和有意義的歷史節點,最后加以描繪,進行敘事性插畫創作。為貼合古典這一特色,在創作插畫的過程中,應采取古典式線描的繪畫方法,用簡潔明了的線條進行繪畫創作,直接表達其中的故事。為貼合典籍典雅穩重的風格,須采用工筆畫的手法進行描繪,讓觀者直觀感受到中國古典風格的魅力。
3.3 《尚書》背景故事插畫創作過程
閱讀《尚書》的背景故事,并將《尚書》的背景故事結合起來,運用與《尚書》貼合的繪畫風格進行描繪,以繪本的形式來表現(見圖1)。通過敘事性插畫,將《尚書》的依據、編撰、傳承等聯系起來,讓讀者能夠更直觀、更易理解和閱讀《尚書》這一典籍。通過觀看《尚書》背景故事,對閱讀《尚書》產生興趣。
初期,借鑒工筆畫的風格進行整體描繪,畫幅設置為長卷形態,給人龐大恢宏之感。在此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加以風格化和現代化的改動,在原有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提取主要人物特征,削弱與簡化背景和次要人物,以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讓人能夠清晰地明白長卷所要表達的信息。
背景故事主要提取6個階段:一是《尚書》主要記錄的是什么——帝王的言行,“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這就是《尚書》編纂的依據;二是《尚書》編纂的過程——孔子晚年與弟子共同刪述六經,從而編撰出《尚書》;三是《尚書》流傳的過程——伏生在山東講學,為了讓《尚書》繼續流傳下去,傳到漢文帝耳中,請伏生講學,派晁錯聽學;四是孔子的故居出土的古文《尚書》是在漢武帝末期被發現的;五是《尚書》再次失傳——西晉發生“永嘉之亂”,官方所藏的今古文《尚書》均已失傳;六是將《尚書》刻在青石之上——唐文宗開成三年,將《尚書》刻在青石上,成為后世的標準讀本。將以上6個故事節點以合適的布局分布在整幅畫卷上,并創新風格,形成一幅長卷式的《尚書》背景故事敘事性插畫(見圖2)。
尋找與《尚書》背景故事相契合的表現手法,進行繪畫創作。在閱讀背景故事后,找到能充分表現其故事的敘事性手法,將故事與繪畫風格相統一,實現故事與風格的契合。研究敘事性插畫的多種表現手法與風格,了解其內涵,創作出獨特的與市面插畫有所不同但又能被大眾接受的繪畫風格,使所描繪的故事更貼合實際,讓觀者清晰明了。
作品通過概括《尚書》背景故事,再對其中所出現的一些人物進行調研,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創新風格和色彩,使其具有一定的新穎性。
整體使用對比襯托法,在本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被夸大,而其他次要人物和背景則被弱化。突出主題,讓觀者一眼就能捕捉到作品要表現的對象。
在閱讀完繪本或動態繪本后,可以通過明信片進行互動,從堯、舜、禹幾代皇帝的第一視角發問,提出一些問題,加深觀者的印象,使觀者參與到這一作品中,加深對《尚書》背景故事的了解。
整體作品通過描繪,將《尚書》背景故事展現出來。通過對背景的描繪,生動形象地展示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知曉《尚書》流傳之不易,從而了解《尚書》所講述的文化精髓,了解獨屬于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
4 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敘事性插畫是如何與典籍故事背景聯系起來的。敘事是對故事的描述,這是人們組織各種活動和積累的經驗的集合。敘事的目的是介紹事實,然后將其流傳下來,并進行廣泛傳播。本文探討了基于各種視覺語言的典籍故事設計與表達。視覺形象反映了描述性設計的本能。翻譯和聯想修辭在視覺語言中具有情感敘事和跨現實敘事的意義,通過敘事性插畫的方式,能夠將我國典籍《尚書》的背景故事描繪出來,將晦澀難懂的典籍故事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展示出來。通過了解《尚書》背景故事,知曉其流傳的不易以及流傳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故事,使更多人對我國歷史典籍產生興趣,從而閱讀《尚書》,學習典籍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高晨.插圖設計的發展及現狀[J].大眾文藝,2011(15):109-120.
[2] 李李.淺析綜合材料在敘事性插畫設計中的藝術表現[J].明日風尚,2018(23):69-70.
[3] 羅瑋.鏡頭語言在插畫敘事性中的運用[J].陶瓷研究,2020,35(6):88-90.
[4] 湯宇婷.安東尼·布朗兒童插畫中敘事手法的運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5] 王慧.插畫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3.
[6] 袁曼玲.民間故事主題的敘事性插畫創作研究[J].明日風尚,2021(17):76-78.
[7] 張慧娟.基于視覺語言的繪本插畫敘事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8,2(10):36-38.
[8] 張萌,呂思涵.插畫的敘事性設計表現研究[J].設計,2020(21):144-146.
[9] 張雅雯.論超現實主義繪畫語言在敘事性插畫中的表現:以杜桑·凱利插畫為例[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6.
[10] 鐘渠盛.插畫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專業化發展[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
[11] 朱雅詩.情感插畫的敘事性研究[J].明日風尚,2021(15):118-120.
[12] 牛培娜.現代包裝設計插畫的敘事性表達研究[J].中國包裝,2022,42(10):25-28.
[13] 李源.繪畫中圖像敘事性表達研究[J].美與時代,2021(7):12-13.
[14] 茱莉亞·K.默里.什么是“中國敘事插圖”[J].藝術簡報,2014,80(4):33-35.
[15] 劉卓揚.敘事性繪畫:從客觀敘事到心靈敘事[J].美術大觀,2021(5):84-85.
作者簡介:劉佳(1981—),女,山東青島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楊璐菡(1999—),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