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沿襲至今的音樂與美術學科,統一放置于藝術課程標準之中,并加入“新三科”,即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其不僅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一目標相一致,還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創新實踐,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體現了時代精神、中國特色,這是從教育客體到教育主體的回歸,也是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人的本質的回歸。中國教育發展中的“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指向長期以來教育界存在的弊端,變革已成為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態勢。要加強“新三科”背景下音樂教育與全面發展培養體系的融合,就必須厘清音樂教育與“五育”間的關系。方法:文章通過對音樂教科書及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研究,明確“新三科”的加入強化了音樂教育與“五育”的融合,使音樂教育擁有了更深層次的育人效用,能夠推動中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結果:在加入“新三科”的背景下,德育是音樂教育的價值導向,智育是音樂教育的前提條件,體育是音樂教育的體質基礎,美育是音樂教育的本質之一,勞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結論:文章對音樂教育和“五育”的雙向構建,是造就新一代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關鍵詞:音樂教育;“五育”;藝術“新三科”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3
在藝術課程標準中增設“新三科”,不僅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一目標一致,還強化了學校美育的作用。音樂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要通過歌唱、欣賞等教學內容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中國教育發展中“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觀念指向長期以來存在的弊端,即“片面發展”“片面育人”,偏離了“全面發展”“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1]。因此,推進中國教育變革已成為大勢所趨。
1 德育是音樂教育的價值導向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三觀養成的一種教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首先需要發展的就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它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一代新人都有很大的影響。用音樂的魅力來表達革命理想,讓學生得到積極的精神滋養,采用藝術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與熏陶。將“新三科”納入藝術課程標準,也讓學校音樂教育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元,進一步突出了實踐性,使藝術教育不再局限于藝術課堂,而是可以被延伸至第二課堂。音樂與舞蹈、戲劇自誕生以來就緊密相連,校園的課本劇、音樂劇也離不開它們。2023年5月,杭州一所中學上演學子“戲劇之夜”,八年級學生演繹的課本劇《遠大前程》,描繪了一個孤兒與一個罪犯之間的離奇故事。隨著跌宕起伏的情節,學生對金錢、友情以及人生價值與意義產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新三科”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鑒賞經典藝術作品提高藝術素養,還要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編創時就注重將中國本土元素與西方藝術技巧相結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舞蹈元素,教授學生中國古典舞中“提、沉、呼、吸”的身韻,編創一支與《梁祝》的旋律相契合的古典舞,讓學生不但能夠用耳朵欣賞作品,而且能通過肢體語言,對曲目表達的愛情的凄美與苦楚產生切身體會。這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國民間傳說、器樂演奏以及中國古典舞蹈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真正起到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國教育體系中,音樂教育和德育存在一致性和交叉性。一是目標具有一致性,即音樂教育和德育均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二是教育內容具有交叉性。在立德樹人以及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崇高的人文情懷等方面,音樂教育與德育的關注點一致,并且都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意識,使得學生向美、向善,富有同情心。三是服務主體具有一致性。音樂教育與德育都以學生為主體,在充分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2 智育是音樂教育的前提條件
我國教育學家顧明遠在《教育大辭典》之中表示,“智育,亦稱‘智力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統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發展智力的教育”[2],這強調了信息的傳達是智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音樂教育在促進學生智力發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可以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平衡發育,提高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美國學者加登納在其著作《智能的結構》中提出人的七大智能中的前四類都與音樂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他從中得出結論:如果沒有音樂教育,人難免智能低下。而美國學者烏蘇烏及其團隊則利用一個監測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電信號的設備,來觀察音樂和色彩如何影響腦部活動。他們發現,通過有選擇地為被測者播放音樂,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會產生變化,這表明音樂對人的智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對學校教育而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汲取養分,學習效果則是智育效果的具體展現,而影響學習效果的除部分智力因素外,還涉及眾多非智力因素,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意志等。“新三科”的加入,使學校藝術教育一改之前音樂、美術兩科割裂的狀況,變得更具綜合性、趣味性,育人性、實踐性、文化性也得到明顯增強。影視音樂是一種伴隨影視藝術的發展而愈發成熟的藝術形式,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有針對性地融入影視音樂能夠激發學生了解與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對學生智育、音樂教育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例如,在蘇少版七年級下冊《丹頂鶴的故事》欣賞教學中,如果單純以聆聽音樂、輕聲跟唱的方式展開教學,對學生而言過于抽象,使得其難以理解音樂內涵,甚至容易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厭倦情緒。鑒于此,可借助《一個真實的故事》的影視片段,讓學生了解這個發生在江蘇鹽城的真實故事,使學生在音樂中感悟生命的意義,進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此外,應根據學習任務“初試影視技術”,學習運用影視技術呈現畫面、聲音與蒙太奇的知識,讓學生圍繞“生命的意義”這一主題拍攝制作簡單的視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學生的思維,強化音樂學習效果。
將音樂與智育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陶冶情操,提高學習效率等。反之,可能會嚴重削弱智育效果。
3 體育是音樂教育的體質基礎
體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語境下,都有獨特的表現。其一,體育運動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質。適量的體育鍛煉能改變學生的新陳代謝情況,提高人體機能。其二,適當參加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節奏變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學生逐年增加。鑒于此,可以通過體育運動,促進5-羥色胺和多巴胺的合成,使人體產生更多積極正向的情緒。其三,體育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體育運動是一種以遵守比賽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對手為先決條件的活動,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會自覺服從自身與團體的約束,從而使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得以提高。
在音樂教育中,部分教學內容與體育有直接關系。瑞士的達爾克羅茲(Darkrotz)提倡“體態律動”,即把人的身體當作一種工具,在教學中通過肢體動作和律動,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變化等。例如,在蘇少版七年級下冊《春之聲圓舞曲》欣賞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圓舞曲風格記憶更加深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律動,一組學生用手拍擊節奏型將三拍子強弱弱力度表現出來;同時,另一組學生則根據樂句的變化改變轉圈方向等,用身體的各種律動與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相對應,更直接地反映音樂表達的內容。
音樂教育還具有健體的功能,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美是一種精神的鍛煉,而體育則是一種健與美的結合,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體育舞蹈”這一主題而言,學者李亞楠進行了一組對照實驗,實驗時間為八周,最后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學生動作的準確性、流暢度等皆有一定的積極變化。音樂的鑒賞教育促使學生的思想內涵在理解伴奏音樂的思想內容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充實,從而使其動作表現得更加流暢、自然且優美[3]。當音樂在身體語言中流淌時,體育舞蹈也從動作表現逐漸上升為藝術表現,可見,對音樂的理解力能夠對學生體育舞蹈動作水平的提升產生直接影響。
綜上,僅僅接受音樂教育可能會使人變得軟弱,僅僅接受體育教育可能會使人變得暴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音樂教育與體育理念相結合,才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4 美育是音樂教育的本質之一
美育作為音樂教育的本質之一,既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又可以通過美的事物使人感到精神愉悅,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起到“入心、化人、怡情”的作用。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與途徑,是加強社會主義建設,潛移默化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新三科”的出現重塑了這一理念。
“新三科”包括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教學內容,除了正能量影視作品帶給學生的正向引導,影視藝術領域還擁有浩如煙海的優秀影視音樂作品,俞吾金先生提出的“哲學思維的四個觸覺”中,第一點就是要認識天地自然,大量影視音樂都具有自然性,對于具備這一特征的影視音樂,必須結合具體的影視畫面、情節才能彰顯一定的審美意義。關于影視音樂的形象性,學者于潤洋指出,影視音樂的本質體現在影片中音樂與畫面之間的關系中[4]。因此,影視音樂與其他形式的音樂相比,其獨特性在于形象性的描繪。
從對審美個體的影響來看,影視音樂有以下幾點作用。一是學生通過對影視音樂的欣賞,更容易引發精神共鳴。例如,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主題音樂《送別》,旋律與歌詞完美結合,感人至深。二是影視音樂作品欣賞的過程是啟人向善、批判假惡丑的過程。例如,1991年上映的電影《燭光里的微笑》中的主題音樂《我怎樣長大》,此音樂極具感染力,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教育和影響了一代代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三是影視音樂欣賞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例如,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紅星歌》,雄壯中帶著抒情,通過音樂仿佛能夠看見一群少年扛著木槍,整齊劃一地前進著,讓學生獲得了充分的革命教育,發揮革命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鑄魂育人的作用。總之,音樂具有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教化作用。
在新課程標準中引入“新三科”,以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刺激學生產生多樣化的情緒,促進學生移情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育的正面效應,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5 勞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勞動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素質。勞動素質是指在勞動活動中,與之相適應的勞動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行為與習慣等因素的總稱。因此,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欲望。《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添加的“新三科”,架起了音樂和社會生活溝通的橋梁,擴充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范疇,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等品質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和勞動相關的音樂作品,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從而使其更加愿意參與到勞動中,更好地體會勞動的意義及勞動帶來的樂趣。例如,學習《澧水船夫號子》一課,學生可以通過排練音樂戲劇,掌握勞動號子的演唱形式與風格,對于“引號段、平水段、過灘段以及平板段”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通過戲劇實踐,讓學生用模仿的方式感受纖夫們面臨的各種情況,他們在狂風暴雨中表現出來的堅毅和勇敢能夠觸動學生心靈。學生對音樂的演唱、體態律動以及舞蹈的編創,都是不同類型的勞動且都根植著勞動精神。再如,教授朝鮮族民歌《桔梗謠》時,可與舞蹈學科相結合,教授學生朝鮮族民間舞中的基本腕形與步伐,并引導學生進行舞蹈創編,用輕快明朗且具有朝鮮族特色的音樂、肢體語言,塑造出朝鮮族姑娘們勤勞活潑的形象。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學習,能在更加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快速建立文化自信以及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勞動價值觀。
6 結語
“新三科”背景下的音樂教育與“五育”進行雙向建構,是新時期造就教育大格局的一項具體措施,同樣也是國家實施教育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音樂教育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強化素養導向,突出藝術特色,彰顯美育功能,促進學科融合,倡導跨學科學習。
參考文獻:
[1] 李政濤.“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J].人民教育,2020(20):13-15.
[2]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863.
[3] 李亞楠.體育舞蹈教學中音樂教育與學生動作表現能力的關系[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3):122-124.
[4] 吳躍華,閆輝.論影視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實現條件[J].電影評介,2007(2):71-72.
作者簡介:張瑩(1999—),女,安徽蕪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