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狩獵是一種古老的人類生存發展方式,舊石器時代,狩獵目的單純,原始人類使用簡單的器具抓捕野獸,用于御寒和飽腹。生產資料的限制使得這一時期的狩獵活動缺乏主動性和進攻性,因此原始巖壁上的狩獵圖像背后的文化寓意主要是自然崇拜和巫術信仰。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逐漸提升,狩獵活動開始具有其他目的性,文化內涵也得以延伸。歷史時期不同,狩獵活動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而狩獵圖像在漢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有助于探索漢代人的精神世界,探尋狩獵圖像對應的歷史活動可獲得歷史文化意義和一般文化心理。方法:查閱相關文獻,梳理和解讀狩獵圖像,開展多維度交叉性發展的聯系研究,探索狩獵圖像如何反映現實生活和當時人的精神結構。結果:從狩獵圖與漢代崇武精神、漢代祭祀升仙來看,現實活動可能包含多個層次的意義,回答了狩獵圖像如何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當時人的精神結構的問題。結論:狩獵活動貫穿人類發展始終,文章簡要分析狩獵圖像與漢代文化內涵之間的聯系,通過對漢代武力崇拜精神、祭祀升仙的研究,探討狩獵圖像出現在漢代墓葬中所暗含的文化意義,進一步揭示漢代事死如事生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漢畫像;漢代;狩獵圖像;崇武精神;祭祀升仙
中圖分類號:K87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3
0 引言
本文探究狩獵圖像的文化內涵,從漢代崇武精神和祭祀升仙兩方面出發,研究其產生的背景和表現形式,分析狩獵圖像與漢代文化內涵之間的聯系。
1 狩獵圖像與漢代崇武精神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軍功爵”的官員選拔制度,社會中“以武為上”的風氣盛行。狩獵活動作為軍事訓練的主要方式之一,與崇武精神有緊密聯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從崇武精神的形成、崇武精神在漢代的不同呈現方式、崇武精神在狩獵圖像中的表現三個方面,探討狩獵圖像與漢代崇武精神之間的聯系。
1.1 漢代崇武精神的形成
1.1.1 現實原因
地球上的生存資源有限,在生存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生物之間便會進行斗爭。靈長類動物猿在進化過程中,食物從蔬果變成肉類,免不了與自然界其他動物斗爭以獲得生存資料。進入舊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使用工具,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競爭手段更為多樣。各種器具被創造出來,以“武”的形式存在和發展。
崇武精神不僅是競爭的需要,還是防衛手段,但都是基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需求。從這一角度來看,民眾生產生活需要是漢代崇武精神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1.1.2 時代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西周晚期,各地諸侯紛紛反對中央統治,開啟了分崩離析、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時代的特殊環境,各諸侯舉全國之力發展軍事,秦統一中原之后,全國上下以武力為尊,包括對儲君的選擇也是根據武力高低來決定的。
楚漢戰爭之后,劉邦建立漢王朝,定都長安。西漢建立初期,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沿襲了秦朝的制度規范。漢代的崇武精神是對春秋戰國和秦朝崇武的繼承,史學將這種繼承稱為“漢承秦制”。
1.1.3 軍事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優越,所以中原地區一直被匈奴侵擾,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曾被匈奴包圍在白登山,這不僅是漢朝與匈奴長年對抗的起始點,還為后來漢族與匈奴通過和親緩和雙方關系埋下了種子。歷代統治者勵精圖治,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健康持久,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到了漢武帝時期,不僅改變了用和親換邊疆安寧的政策,還主動進攻,收復失地,擴大疆土。
漢朝戰爭頻繁,不只發生在漢族與匈奴之間,還包括對國內大小內亂的平叛戰爭。與頻繁的戰爭相匹配的是完善的軍功獎勵制度。
有文獻記載了一士兵在戰爭中立功之后被賞賜爵位的事例:“融早孤,王莽居攝中,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翟義,還攻槐里,以軍功封建武男。”[1]史書中所記載的真實事例證明了在漢代普遍存在士兵因立軍功而受封賞的情況。
頻繁的戰爭和完善的軍功制度之間的融洽性,一方面說明了漢王朝上下對戰爭有充足的準備,另一方面保持了百姓參軍的熱情,是漢代崇武精神形成的軍事因素。
1.2 漢代崇武精神不同的呈現方式
1.2.1 文獻
“崇武”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崇尚軍事或武術”。“崇武”即“尚武”,尚武精神的每一個字節在《辭海》中的解釋如下:尚為“尊崇、崇尚”,武指“有關軍事或強力的事物”,精神為“人的精氣、元神”[2]。崇武精神所推崇的是武力背后的勇氣和智慧。古代詩歌中,崇武精神是歷朝歷代詩人津津樂道的寫作題材。漢代以后的詩人常常以漢代將士為中心寫作,側面反映并贊頌漢代崇武精神。“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李白所作的《胡無人》再現了胡漢交戰的激烈場面,謳歌了戰士們意氣昂揚、舍生忘死,誓死與匈奴斗爭到底的無畏精神。
1.2.2 人類活動
崇武精神在漢代人類活動中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的斗獸活動,另一方面是體育性的蹴鞠運動。漢朝時期,角抵戲滿足了當權者展現崇武風尚和尋求視覺刺激的雙重要求。角抵戲對活動場地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一般在皇家園林舉辦,既有娛樂觀賞性,又有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觀看體驗。
漢朝歷代皇帝均對野獸與人之間的搏斗過程有特殊的喜愛之情。西漢晚期,塞外蠻族被邀請入境,國內下發征收令,讓各個狩獵者去山林中生擒野獸,再邀請來賓參與到與野獸的搏斗中。東漢時期,史書記載的關于皇室貴胄參與野獸搏斗活動的少之又少,出現在斗獸場的多是身份低微的下層民眾,皇室貴胄從參與者轉變為觀賞者。
體育性質的蹴鞠活動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在宮廷中流行,并成為皇室的一種娛樂項目。蹴鞠作為一種訓練方法,增強了訓練過程中的娛樂性,又由于這項運動所需要的運動技巧能夠直接對應實戰中所需的耐力、速度和靈敏能力,所以深受軍中管理者喜愛。
1.3 漢代崇武精神在狩獵圖像中的表現
崇武精神貫穿整個漢王朝的精神體系,在漢畫像中表現形式多樣。而狩獵活動集合了角抵戲、馴獸和軍事訓練三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內容,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漢代崇武精神。
歷代研究者認為,狩獵圖像出現在漢墓中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畫像中的人物身份是墓主人,用于展現墓主人的勇氣和智慧;第二,畫像中的人物與墓主人無關,只是將狩獵圖像刻畫在墓室中,宣揚漢代的崇武精神;第三,為墓主人升天之路保駕護航。
狩獵圖像中所呈現的畫面,多數是獵物數量大于獵手數量,這一點在陜西一帶尤為突出。數量之間的懸殊,不僅說明了漢代狩獵技巧高超,還表現了工匠的崇武精神(見圖1)。
狩獵圖像在車馬出行圖的下方,獵手僅有3人,狩獵對象是鹿群和兔群,畫面篇幅雖小,但將獵手騎馬張弓蓄勢待發的姿態與群獸四處逃竄進行對比,將人的力量展現得淋漓盡致,突出了漢代的崇武風氣。
狩獵圖像中人獸搏斗和雙獸對決,也表現了漢代的崇武精神。人獸之間的對決通常是人與大型野獸之間的碰撞。大型動物極具危險性,狩獵此類動物比其他種類更能展示狩獵者的勇敢和能力。
2 狩獵圖像與漢代祭祀升仙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認為軀體的隕滅并不等同于生命旅程的結束,人的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升仙”的生死觀念在西漢晚期發展到鼎盛,統治者嘗試了各種長生不老的方法,但都以失敗告終,因此人們把“升仙”的目光轉向死亡之后的世界,希望通過墓室裝飾壁畫和畫像石輔助墓葬主人順利“升仙”。以下從三個角度討論狩獵圖像與漢代祭祀升仙的關系。
2.1 漢代祭祀升仙的心理結構
莊子和老子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是先秦兩漢時期“升仙”思想的重要源頭。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萬事萬物的運動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人類的死亡是生命的規律性運動,事物的存在必須遵循“道”的法則,否則會結束運動,但自然界中的事物只要還有“道”的屬性,就會一直循環不息地運動,不會真實消亡。
老子的思想“道”為本源的主張,莊子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造。莊子指出,世間之物的存在和消亡是客觀現象,不能被主觀因素改變。并且,事物的存亡是由天地陰陽決定的,因此生與死實際為整體。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換,生是一種生命形式的終結,死也是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道家的哲學理論直接使漢代人謀求長生不老有了理論基礎。
靈魂不死思想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神仙的概念。漢朝以前,神仙虛無縹緲、來去無蹤,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凡人要想得道升仙,只能求得仙丹。對神仙的態度和認知在漢代發生了變化,人類成仙的途徑由被動變為主動,成仙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結果。西漢時期,出現了許多得道成仙的方法,與此同時,追求成仙的觀念得到了廣泛傳播,平民百姓也開始追求成仙,求仙變得民間化。
人們將神仙存在的世界看作最理想的世界,因此便產生了死后世界的概念,于是祭祀升仙的思想觀念成為漢代喪葬文化的一部分。
2.2 漢代祭祀升仙與祭祀行神
行神是何人,目前的研究尚未發現,文獻中有關推測行神身份的記載:“黃帝之子累祖,好遠游而死于道,因以為行神。”[3]關于行神的身份,有很多不同的推測,可以確定的是,行神是周代社會神靈信仰中的重要神靈,行神屬于人鬼,是古代教人行路的人變成的神,主管道路行作[4]。
在古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祀行神的,《禮記》記載,祭祀行神有嚴格的階級規定,只有帝王才可以祭天,而諸侯則不能,顯示出了行神的崇高和重要性。
前文提到了祭祀升仙的理論來源和時代狀況,由此可知祭祀升仙與祭祀行神有較大的差異。就普及度而言,祭祀升仙實現了民俗化,而祭祀行神有更嚴格的等級制度。就功能性來看,行神作為保衛出行平安的神靈,應該是為祭祀升仙服務的,目前暫無參考依據,本文不做過多討論。
2.3 漢代祭祀升仙在狩獵圖像中的表現
狩獵圖像中所包含的祭祀升仙,主要表現在狩獵對象和西王母圖像上。兩漢時期,民間流傳數個代表吉祥的人物圖像,其中,西王母是最受歡迎的人物。西王母在漢代的崇高性體現為其在漢畫像中均是畫面重心。
而作為狩獵對象的羊的文化含義,一直以來都是以吉祥為主基調。在歷史上,有很多關于羊的記載:“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5]
“羊”同“祥”字形相似,同“陽”語音一致。從古至今,羊在祭祀儀式上作為祭祀品,占據首要地位,羊的作用是作為橋梁溝通天地。得道成仙作為漢代社會經久不衰的話題,也是漢畫像經常表達的主旨,羊在漢畫像中是輔助墓主人升仙的存在。文獻記載,用羊作為騎行工具不僅可以延長壽命,還可以成仙:“黃神出于長淮,駕六飛羊,政三百歲。”[6]
祭祀升仙的世俗化以及墓葬建筑的興起,使漢人深信人死后的靈魂會回到生前所熟悉的地方,因此會在畫像石或者其他區域刻畫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圖像,或者墓主人升仙之后的生活情境。狩獵圖像作為漢畫像中的主要類型之一,自然與升仙有密切聯系。
3 結語
由漢代崇武精神的起源可知,崇武的時代風氣不僅是前朝遺留下的時代痕跡,也是穩固統治的產物。崇武精神的不同呈現形式在狩獵圖像中均有涉及,因此崇武精神和狩獵圖像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祭祀升仙作為漢代普遍的信仰,也成了漢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祭祀行神和祭祀升仙作了簡要闡述,行神作為保護出行平安的神靈,是死者升仙道路上的一個保障。狩獵圖像作為漢畫像的重要種類,被裝飾在墓室、祠堂和石闕上,有祭祀升仙的含義。
參考文獻:
[1] 范曄.后漢書·竇融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622-623.
[2] 周虎生.尚武精神的歷史內涵與現代認知[J].軍事體育學報,2019,38(3):89-92.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2093-2094.
[4] 李樹軍.略論周代社會的行神、道路神崇拜[J].學術界,2014(4):140-145.
[5] 許慎.說文解字·羊部[M].北京:中華書局,1936:738-739.
[6] 羅泌.路史·前紀三[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1355-1356.
作者簡介:廖夢鎣(1999—),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