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建筑行業高速發展,為了提質增效、節約資源,建筑設計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建筑風格的獨特性被忽視,造就了“千城一面”的困境。隨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建筑環境及地域性特征面臨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城市建筑還是鄉村建筑,都需要展現適宜的建筑風格。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闡析荷爾德林詩歌《返鄉——致親人》時,探討了“鄉”及“返鄉”的概念及意義。他認為建筑是“返鄉”的橋梁,人們通過建筑達到“返鄉”的目的?;诖?,文章圍繞“返鄉”這一核心概念,探討建筑師如何搭建“返鄉”的橋梁,創造真正的地域性建筑。方法:文章通過梳理近代中國的建筑發展歷程,分析中國“千城一面”的成因,并以東梓關村項目為例,探討“返鄉”語境下中國建筑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結果:在西方建筑教育體系的培養下,建筑師過分關注建筑本身,忽視了人文要素,使得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只有真正關注“人”這一核心要素的需求,建筑才不會流于形式。結論:中國建筑要想搭建好“返鄉”的橋梁,應更加關注人們的核心需求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合理運用當地的傳統建筑風格和技術手法,將傳統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
關鍵詞:“返鄉”;中國建筑;鄉村建設;海德格爾;地域性建筑
中圖分類號:TU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3
0 引言
《夢想改造家 第八季》中的建筑作品“二十個人的空巢之家”(下文簡稱“紅磚住宅”)引發了觀眾的激烈討論。建筑業外人士陣陣聲討,建筑界人士也對紅磚住宅有不同的聲音,除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物理特性外,建筑的形式也是輿論的焦點。
這次矛盾主要是關于建筑師是應該滿足業主提出的建小洋房的愿望,還是應該從建筑師的角度使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建造一個“在這生長出來的”建筑。業主希望建造一座小洋樓,但又希望建筑能夠留住鄉愁,他在節目中說“人必須有根,要珍惜家鄉”。這種矛盾的思想恰恰反映了中國建筑設計的難點、痛點。
這種矛盾并不只存在于當代中國,海德格爾從建筑的初始形態尋找建筑的本意,認為建筑包含“居住”的意思。他強調建筑給予人們在大地上生存和生活的機會,也意味著能使人們在家里棲居[1]。
1 海德格爾的“返鄉”
1.1 “返鄉”的概念
“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惟通過返鄉,故鄉才作為達乎本源的切近國度而得到準備?!保?]這里的“返鄉”是指回歸本源。在海德格爾看來,即從存在論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將故鄉與建筑物的關系和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類比。簡言之,建筑和人、大地和存在與存在者有本質聯系,即不能脫離人與存在的環境去研究建筑。如果只有詩人自己能夠“返鄉”,那“返鄉”的意義是不充分的,充分的返鄉應該是“讓在鄉的人們‘在這種(對詩人道出之語詞的)領悟中按照自己適宜的方式實現返鄉”[3]。
1.2 建筑師在“返鄉”中的位置
選擇“適宜的方式”是建筑師的職責所在,建筑師通過建造建筑物喚醒人們腦海中的共同印象,這種印象是對“鄉”的共性認知,而這種共性的范圍在不同建筑師手中、不同項目中均有不同的體現。
在人們“返鄉”的過程中,建筑師扮演的并不是橋梁的角色,而應是搭建橋梁的人,建筑才是橋梁,人們通過建筑達到“返鄉”的目的。建筑師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建筑能否以“適宜的方式”讓人們返鄉,建筑師只有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環境和傳統,順應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才能創造出適宜的建筑作品。
1.3 “返鄉”的意義
“那些只在家鄉的土地上定居的人們還不是已經返回到故鄉之本己要素之人?!痹诖嬖谡撝?,“近”是指主客體融為一體的精神上的“近”,沒有什么比這種“近”更近。立身于故鄉的人往往理所當然地受到故鄉的滋養,從而缺少了對故鄉的熱愛和思念;離故鄉越遠的人往往越思念故鄉,此時的故鄉已成為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精神寄托?!胺掂l”意味著回歸本源,這是人們對當代人精神家園的追溯。建筑師通過建筑喚醒人們對故鄉的熱愛與思念,使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擁有一個精神寄托,這便是“返鄉”的意義。
2 中國近代建筑發展歷程
2.1 中國近代城市建筑發展歷程
近代中國建筑史有四個重要發展階段、五個重要歷史節點。
2.1.1 鴉片戰爭至中日甲午戰爭時期
隨著西方近代建筑的傳入,中國建筑脫離封閉狀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此期間,中國的建筑體系正醞釀新的變革和發展。
2.1.2 中日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
中日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建筑逐漸受到西式建筑的影響,新的建筑體系初步形成。這一時期,建筑類型逐漸豐富起來,建筑材料逐步與國際接軌。與此同時,中國的第一批建筑師學成歸國,致力于中國建筑設計事業的發展。
2.1.3 “五四運動”至抗日戰爭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建筑事業蓬勃發展。此時,中國建筑師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運用西方建筑理論,創造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近代建筑。海外歸來的學子利用在國外學習的建筑知識推動中國建筑發展,成立建筑師事務所,并在高校開展建筑專業教育。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在中國營造學社的研究也為中國建筑史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建筑師、建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近代建筑得到了長足發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的風格和特色。
2.1.4 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時期
這一時期,受戰爭影響,中國建筑業陷入停滯狀態,建筑活動也未受到國外建筑思潮的顯著影響。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的城市建筑發展以西方建筑為起點,中國在此過程中扮演著追隨者、試驗田的角色。即使是在對“中國固有形式”的探索中,建筑師們研究得更多的也是建筑形式。
2.2 中國近代鄉村建筑發展歷程
學者根據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相關研究[4],從非建筑學的角度總結出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居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其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
第二,農業財政資金使用不平衡,生態改善與治理效果還需強化。
第三,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生態農業發展還需
推進。
第四,民主管理參與度較低,生態和諧發展仍需改善。
根據上述提出的四個方面的問題,從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方、設計者的角度來看,鄉村建設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居民的審美需要引導,居住生活環境品質有待提高。
第二,鄉村建設需要考慮經濟因素,建造堅固、實用、美觀、經濟的建筑。
第三,鄉村開發要適度,盡可能保留鄉土原貌。
第四,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建筑師應積極聽取居民意見,及時作出調整。
建筑師在參與鄉村建設時,應當摒棄普通城市建筑的設計態度,更不應該將興村建設項目作為自己的項目試驗或自我實現。鄉村是都市居住者心目中“田園牧歌”“詩情畫意”的真實寫照,也是人們“返鄉”的現實目的地。
2.3 中國近代建筑發展歷程總結
中國近代建筑設計始終帶著西方建筑設計體系的基因,從一個建筑師的培養到一個建筑師開始設計項目,這一套體系都是西方建筑發展的產物。
拋開中國古代王公貴族的官式建筑,中國的民居建筑和市井建筑在古代仍然保有各自的活力。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的古代,各個地區的建筑都帶著當地的環境基因,不是現代建筑設計中膚淺的元素提取,這種基因是會傳承的,是會隨時間進化的,是會適應環境變化的。
在工廠流水線式的西方建筑教育體系的培養下,建筑師往往過分關注建筑本身,反而忽略了建筑使用者“人”這一核心要素。西方近代的建筑體系本身就是為現代建筑設計量身打造的,如果濫用這套理論大規模地開展建造活動,自然會產生“千城一面”的現象。
3 中國“千城一面”的發展困境
3.1 中國“千城一面”的成因
“千城一面”毫無疑問是工業標準化的負面產物。工業標準化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效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開發商、規劃師和設計師等都爭相展望未來的城市,在城市建造活動達到某一飽和度時才意識到錯誤,再想去糾正,卻已回天乏術。
但這并不意味著工業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不可避免。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是自下而上的,居民根據宜居的環境逐步形成聚落,聚落再發展為城市;而現在的建筑建設是集權式的,建設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居民雖然能夠享受建設成果,但并不是城市建設的參與者。
3.2 關于中國式建筑探索的誤區
為了對抗“千城一面”的建設現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便有了“中國固有形式”的探索。這種探索在轟轟烈烈的快速建設中逐漸銷聲匿跡,直到中國相繼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國際盛會,中國建筑師才意識到本土建筑的重要性。
新中式建筑便是在這種文化自信逐漸崛起的背景下誕生的,但是新中式建筑的泛濫,又造成了另一種“千城一面”。所有的中國城市如果都追求統一的建筑樣式,還能夠讓人“返鄉”嗎?
同樣的例子還包括蘇式建筑對古城西安的入侵,在驪山腳下、華清池畔,建造著粉墻黛瓦的超大型商業建筑。在當地人看來,這只是一棟好看的建筑,而不是西安的建筑。家鄉是地域的,“返鄉”自然也是地域的“返鄉”。
3.3 近代關于地域性建筑的探索
在設計地域性建筑時,建筑師首先要參與民眾的討論,傾聽當地居民的心聲;其次要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文化是地域性建筑的核心。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建筑還是文化,都要圍繞“人”這一核心主體展開,“返鄉”也必須是人的“返鄉”。
4 中國鄉村建設實踐案例分析——以東梓關村為例
4.1 東梓關村項目概況
對東梓關村(見圖1、圖2),設計方Gad的概念描述提到,正如吳冠中的畫一般,通過傳統江南白墻黛瓦的建筑風格,使這個被遺忘的小村落重新煥發生機,進入大家視野。設計的出發點是“返鄉”的美好愿景,但是在“返鄉”的終點的思考上,筆者認為存在偏差。吳冠中先生的畫展現的是他個人對江南水鄉的印象,但是以吳冠中先生的畫作為“返鄉”的目的地,只會讓人們看到東梓關村時聯想到水墨畫,而不是江南水鄉的愜意生活。
項目設計通過類型學的思考角度,提取共性特點并還原空間原型。設計采用較少的基本單元,并通過組織規則組合,實現聚落形態的多樣性[5]。項目的設計方法是以類型學為切入點,這是一種以指導現代建筑設計為目的的理論,以這種方法為切入點,而不是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底蘊,難免會讓最后的產出流于形式。
4.2 “返鄉”語境下的東梓關村
東梓關村的“返鄉”顯然是不充分的,這種不充分的“返鄉”本質上是西方建筑體系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侵蝕。首先,建筑設計是基于類型學的指導進行的,在這種本身注重建筑形式的理論的指導下,建造結果自然更傾向于形式的表達;其次,這種建設方法仍舊是自上而下的集權式建設,居民在項目建設中扮演旁觀者的角色,而其鄉土居住者的身份,也漸漸消弭于建造新建筑的過程中。
東梓關村是一個不錯的建筑項目,但是在“返鄉”的語境下顯得有些單薄無力,因為建筑概念選取和設計手段已經完全偏離了中國本土、江南本土建筑的設計體系,只是套上鄉土的外殼。
5 結語
建筑師在建筑建設中總持居高臨下的態度,常常忽視使用者的意愿,這種意愿就是“返鄉”不可或缺的要素。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應當更加注重“人”這一核心要素,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底蘊,融入傳統地域文化。同時,建筑師應該保持平等的設計態度,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對“鄉關何在”產生切身體會。
參考文獻:
[1] 張賢根.詩的本性與人的居住: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的闡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36-139.
[2] 金松林.青春的歡愉:海子早期詩歌印象[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32(1):74-79.
[3] 王歌.“返鄉”與“開端”:關于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J].江蘇社會科學,2007(6):28-33.
[4] 王澤.鄉村振興戰略下山西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9.
[5]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J].世界建筑導報,2017,32(2):114-121.
作者簡介:王蘭(1997—),女,陜西漢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綠色建筑技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