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 400000)
腹腔引流管留置常用于腹部手術患者,該輔助治療措施主要是將患者的體內滲液排除干凈,并且通過對引流管內液體含量、顏色、氣味的觀察,判斷患者是否伴發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腹水等并發癥,通過對并發癥的及時處理來提高手術效果。腹腔引流管作為腹部術后的重要工作內容,在留置的過程中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經常會伴發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情況,引流管脫落后的再次插管會增加患者機體創傷,且可能會增加醫院感染風險的發生,延長引流管留置時間,所以當前需要制定相關對策來降低腹腔引流管的脫落風險,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腹腔引流管的引流作用[1]。本文以我院近一年出現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7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分析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原因以及護理策略,從而為相關人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病例樣本為我院近年來腹腔引流管脫落的7例患者,入選所有患者資料均具有完整性,且無意識障礙,主動于知情同意書上簽字。7例患者中日間腹腔引流管脫落的2例、夜間腹腔引流管脫落的5例。在性別資料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齡資料中,年齡最低36歲,最高79歲,年齡平均值(59.17±13.26)歲,此次研究實驗的進行獲得了倫理委員會批準。
本文收集患者在入院過程中的疾病類型、癥狀表現、手術方案、腹腔引流管留置時間、引流管留置后患者表現以及護理人員措施等資料數據,依據資料收集結果,總結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相關因素,然后借助文獻資料以及工作經驗制定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護理對策。在文獻收集階段,主要是于萬方、維普、知網等期刊網中輸入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原因、護理等關鍵詞,在搜索結果中挑選核心以及有借鑒價值的文獻予以參考。
借助SPSS.23處理結果指標,指標數據以計數資料表示,開展卡方檢驗,結果表現為百分比。
調查發現,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原因主要體現在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引流管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其中部分患者引流管脫落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詳細數據資料如表1所示。

表1 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原因
引流管在臨床主要用于液體引流,將患者機體組織與器官內積聚的血液、膿液及時地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術后感染風險,加快傷口愈合。腹腔引流管屬于引流管的常見種類,在臨床應用極為廣泛。臨床上在腹腔引流管留置后,需要注意維持引流管的通暢性,不可受壓、扭曲,否則會影響引流狀況,并且引流位置應該在患者插管口平面以下,在患者搬運時,將引流管夾閉,瓶體內引流液在一半以上時,將引流液傾倒出去,防止液面過高出現感染的情況。與此同時,應該確保引流管與傷口、黏膜接觸部位的潔凈度,更好地防止感染情況出現[2]。除此之外,在臨床護理階段也要對腹腔引流管內液體顏色、含量等予以觀測,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需要立即告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除了引流管彎曲、院內感染等并發癥外,調查發現,腹腔引流管留置患者容易出現管道意外脫落的風險,其中引起引流管意外脫落的原因有很多,所以為了防止這一并發癥的出現,應該加強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原因分析,之后合理制定臨床護理策略。具體的引流管意外脫落原因以及臨床護理對策如下。
1.護理人員因素
目前,我國臨床開展腹腔手術的患者人數居高不下,由于患者人數較多,所以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護理人員在長時間工作后會出現身心俱疲的情況,從而無法集中精力為腹腔引流管留置患者進行全面優質護理,最終導致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除此之外,部分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較差,針對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風險隱患不具有預見性,在工作中對患者的健康宣傳教育未得到有效落實,且引流管固定環節存在固定不牢靠的問題,患者在留置腹腔引流管后,護理人員沒有全面觀測患者的病情狀況。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就會增加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風險。
2.患者因素
腹腔引流管留置患者在術后可能存在躁動的情況,一旦術后缺乏約束措施,在躁動的過程中就可能對腹腔引流管造成牽拉,最終使得引流管滑脫。除此之外,一些患者對腹腔引流管留置知識的掌握度不足,由于腹腔引流管留置屬于侵入性操作,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配合依從性,配合度不足也會影響引流管的固定效果,出現引流管意外脫落的情況[3]。另外,患者在留置腹腔引流管之后,自我防范意識不足,在開展下床活動、衣物更換、體位變動等基本生活活動時,也會出現因活動幅度過大導致引流管受到牽拉而出現滑脫的情況。
3.引流管因素
臨床加強引流管固定是避免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主要措施,所以一旦出現引流管脫落的情況,就可能與引流管固定不佳這一因素有關。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腹腔引流管固定不良與醫生術中引流管留置的操作技術差、引流管留置時間差、引流管縫合線松脫等有關。
4.制度因素
醫院內部針對腹腔引流管固定的護理制度不完善,在各環節中未對操作規程以及責任制度進行構建,這就使得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存在崗位交叉、崗位缺失的情況,且由于制度不健全,所以無法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行為造成約束,使其對引流管脫落事件缺乏重視,沒有落實相應的預見性措施,導致引流管脫落事件頻發。針對醫院已經出現的引流管脫落事件,科室內也沒有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會議探討,導致后續無法依據引流管脫落的原因來制定整改策略[4]。
1.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
科室內部應該組織科室的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與培訓,使其樹立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安全防范理念,主動參與到引流管留置的安全管理中,針對腹腔引流管留置階段護理人員知識不足的情況,在培訓的過程中應該鼓勵護理人員進行深度剖析[5]。除此之外,在培訓的過程中,也要向護理人員講解引流管護理的理論知識以及專業的操作技術,使其樹立風險管理意識,自覺在日常工作中落實脫管風險的預防管理方法,如平時要檢查引流管的固定情況,在患者開展體位變動過程、下床活動時,應該注意動作的規范性,不可對引流管造成牽拉。在培訓結束之后,為了檢測護理人員對腹腔引流管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需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在考核通過后才可安排護理人員上崗工作。
2.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
臨床為了提高患者的引流管的自我護理能力,需要秉承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開展科學有效的健康宣教,使得患者掌握引流管的護理要點,從而防止意外脫管的情況出現。在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的過程中,應該在病區張貼與腹腔引流管留置重要性、自我拔管危害、留置注意事項等相關的內容知識[6-8]。除此之外,科室內部也可將腹腔引流管留置的相關知識制作成宣傳冊,之后由護理人員進行發放,為了提高患者的閱讀興趣,在宣傳冊中應該設置一些插畫,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呈現相關知識,以便患者理解與接受。此外,在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采用語言傳授的方式,借助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腹腔引流管留置的目的、重要性、自行拔管的危險等,并叮囑患者在實施翻身、坐起、下床活動時,應該注意動作的輕柔性與緩慢性,分析引流管是否出現牽拉,若發現引流管出現固定不良的情況,需要立即通知相關工作人員及時處理。
3.規范引流管操作技術
腹腔引流管操作技術的規范可以有效避免引流管脫落情況的出現,所以當前護理人員應該采取如下干預策略來體現出引流管操作的規范性。一是護理人員針對腹部術后患者,應該于引流管位置處做好標記,標記內容涉及患者姓名、引流管留置日期、脫管防范標識。二是在對引流管進行固定處理時,護理人員應該在近肢端用膠布將引流管于患者腹部處進行固定,針對外接的引流管,應該確保其長度適當,與此同時,在床邊也要借助于扣針進行固定處理,為了不妨礙患者活動,應該將引流管留有一定的長度。三是護理人員在完成各項護理操作后,應該在腹腔雙套管處進行固定檢查,以免出現腹腔引流管扭曲、脫落、打折的情況。四是護理人員應該加強病房巡視,尤其是在夜間應該增加巡視次數,這是由于夜間患者的拔管風險較高,所以科室內部應該合理設定交接班,針對存在拔管風險的患者,應該著重強調腹腔引流管留置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情況下,于患者家屬同意下應該對患者實施肢體約束處理。此外,在病房巡視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詳細觀測患者引流管固定部位的膠布是否出現松脫、潮濕的情況,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該進行膠布更換,一些患者腹腔引流管縫線部位會出現松脫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告知主治醫生予以縫合處理[9-10]。五是護理人員針對需要攜帶腹腔引流管過床的患者,在搬運患者之前應該詳細檢查腹腔引流管的留置情況,然后需要將引流管床旁固定松開,于引流管處進行夾閉處理。針對搬運患者的相關人員,應該在其全部準備完成后,通過口令進行同時搬運,在過床后需要對引流管進行重新整理與固定。
4.完善引流管護理管理制度
針對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應該進行拔管風險評估,存在拔管風險因素的患者應該進行重點觀測,實施引流管意外脫落的預報處理,并且需要對監控表進行構建,并對其實施跟蹤處理。針對發生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該將其進行詳細登記,并且需要在組員會議中討論導管脫落的原因,找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然后總結經驗,制定相應的改進策略。此外,在導管護理規章制度中,應該對護理過程中的重點環節與時段進行有效管控,并且要增設護理人員,合理制訂護理排班,做好腹腔引流管脫落的預見性護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腹腔引流管的脫落風險。除此之外,科室內部應該制定健全的責任制度,將具體職責落實到每一個護理人員,使其在工作過程中可以將相關責任制度作為依據,在出現腹腔引流管脫落時也可以進行責任追溯,從而更好地約束護理人員的行為,使其樹立主動服務理念,有效落實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預防策略。
綜上所述,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的原因與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引流管因素以及制度因素有關,為了防止上述因素導致腹腔引流管意外脫落,需要合理制定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規范引流管操作技術、完善引流管護理管理制度等策略,從而確保患者腹腔引流管留置的安全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