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王曉濤
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間獲得了成功,這顯然刺激了下一代mRNA疫苗的研發。位于德國美因茨的拜恩泰科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有望很快啟動針對瘧疾、肺結核和生殖器皰疹的mRNA疫苗的人體試驗。此外,拜恩泰科還與總部位于紐約的輝瑞公司合作,試驗旨在降低帶狀皰疹發病率的候選mRNA疫苗。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坎布里奇的莫德納公司同樣也在研發針對生殖器皰疹和帶狀皰疹的mRNA疫苗。
2022年11月,拜恩泰科和輝瑞開啟了一種旨在同時防護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mRNA疫苗的一期試驗。這種聯合疫苗包含了可以針對奧密克戎BA.4/BA.5和4種流感病毒毒株的mRNA鏈。
還有一些公司則在研究速效鼻腔噴霧劑形式的新冠疫苗是否可行。之前的試驗已經證明,這些噴霧劑在動物身上很奏效,但人體試驗之路可能還比較漫長。
2022年,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發回的第一批照片驚艷了世界。2023年,必然會有一些相關科研發現、論文發表。而天文學家也一定會繼續分享JWST在早期宇宙、星系演化等方面的發現和成果。
技術員將光纖電纜安裝到薇拉?魯賓天文臺。2023年,這座備受期待的天文臺應該會拍攝它的第一張照片
按計劃,歐洲空間局(ESA)研發的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也將在2023年升空。它將在繞日軌道上運轉6年,拍攝各種宇宙照片并繪制一張3D宇宙地圖。日本太空發展署研發的X射線和光譜學任務衛星也應該在2023年升空。這顆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會探測遙遠恒星和星系的X射線輻射。
按計劃,2023年7月,位于智利的薇拉?魯賓天文臺就要開始拍攝宇宙圖像了。這架望遠鏡的主鏡是獨特的三鏡面設計,使用的照相機包含像素超過30億的固態探測器。薇拉?魯賓天文臺只需要3個晚上就能掃視整個南半球夜空。此外,世界最大的可轉向望遠鏡——中國新疆奇臺射電望遠鏡(QTT)——也將在2023年啟動。QTT的可轉向碟形天線直徑達到110米,可以在任何時間觀測到天空中75%的星星。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將在2023年發布一份修正版的病原體優先觀察名單。大約300名科學家會審查至少25個可能在未來導致大規模疫情暴發的病毒和細菌家族的相關實驗證據。針對優先觀察名單上的每一種病原體的研發路線圖都會概述當前的知識欠缺,設定研究優先級,并且指導未來疫苗、治療手段和診斷測試的開發。
木星冰衛星探測任務旨在研究木星及其衛星伽倪墨得斯、歐羅巴和卡利斯托
2022年12月11日,美國宇航局的無人駕駛獵戶座太空艙以濺落海洋的方式返回地球當天,人類又有3個探測器奔赴月球,它們是:阿聯酋的拉希德月球車、美國宇航局的月球手電筒探測器以及日本的白兔-R探測器(預計會在2023年在月面上軟著陸)。按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第三次探月任務,錢德拉揚3號探測器也會在2023年年中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此外,2023年或許還將見證第一批非專業宇航員繞月飛行,屆時將有11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非專業宇航員登上SpaceX火箭上的星艦,開啟為期6天的私人太空旅行。
2023年4月,歐洲空間局將會發射木星冰衛星探測器,它的任務是研究木星這顆巨大的氣態巨行星及其三顆衛星的環境。
利用CRISPR-Cas9系統治療兩種遺傳血液疾病β-地中海貧血和鐮狀細胞病的臨床試驗結果喜人,因此,CRISPR基因編輯療法有望在2023年獲得批準。總部位于美國波士頓的福泰制藥公司同瑞士-美國合資的基因剪刀醫療生物技術公司正在研發一項新療法,其機制是:收集病人自身的干細胞,然后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其中有缺陷的基因,最后再把編輯后的干細胞轉移回病人體內。福泰制藥預計于2023年3月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申請將這項技術用于治療β-地中海貧血或鐮狀細胞病患者。
2023年,歐洲散裂中子源將迎來它的第一批研究者
2022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期間,與會各方在損失與損害基金協議上達成一致了,標志著全球各國向氣候正義邁出了重要一步。按照協議,發達國家應當為他們在發展歷史中的高排放負責,因而需要在財政上補貼欠發達國家,畢竟后者還沒開始發展就遭受了氣候變化的制約。不過,協議的具體細節仍有待完善。一個“過渡委員會”預計將于2023年3月末就如何安排損失與損害基金提出建議,并且于2023年9月在迪拜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將建議提交給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參會代表。
2022年4月,物理學家發布了μ子g-2實驗的第一批結果,更精準的結果有望在2023年發布。μ子g-2實驗研究的是μ子這種壽命極短的粒子在磁場中的行為,從而以高精度檢驗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
位于中國南方的江門地下中微子天文臺也會在2023年開始探索標準模型之外的世界。這座天文臺的探測器位于地下700米,可以準確測量中微子的振動——所謂中微子,就是一種電中性的亞原子粒子。
位于芬蘭奧爾基洛托、用于儲存核廢料的地下設施的隧道
2023年,粒子物理學家高度期待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歐洲散裂中子源(ESS)的啟動。這個許多歐洲國家都有參與的項目位于瑞典隆德附近,將會使用有史以來功能最為強大的線性質子加速器產生強中子束以研究物質結構。一切順利的話,2023年,ESS就會迎來它的第一批科研人員。
2023年,在芬蘭西南海岸外的一座名叫奧爾基洛托的島嶼上,全球第一個用于儲存核廢料的設施應該會投入運行。
早在2015年,芬蘭政府就批準在地下深處建設一座儲藏庫,用來安全存放核廢料。屆時,將有多達6 500噸放射性鈾被封裝到銅罐中,然后被掩埋到地下400米處的花崗巖基巖隧道中,并覆上黏土。在隨后的幾十萬年里,這些核廢料將始終保持密封狀態,直到其放射水平不足以造成損害為止。
資料來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