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玲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2級星友的頒證會終于在年內的12月9日舉行,啟明星協會理事長劉昌勝和市科委領導為到會的部分啟明星一一頒證(由于疫情防控對會議人數有限制,當天只請了約60位2022級星友到科學會堂現場)。當時我也在會場,手里拿著2022年啟明星通訊錄想是不是能碰巧遇到幾位我還有點熟的星友。其實還真有一位,就是我一周前訪問的2022級星友、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副研究員趙玲,那天她是第一組上臺接受頒證的。選趙玲作2022級星友的首位訪問者也與她正在從事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消化病的主攻方向,以及她的致公黨黨員的背景等因素有關。采訪中我進一步得知,這位新上海人其實與上海有著多重緣分。
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就在浦東蔡倫路上海中醫藥大學內。那天下著雨,到校門口時遠遠看見趙玲已在門口等候,見面后趙玲告知前兩周剛完成在上海中醫大學的兩年博士后工作,看出我的詫異(因為我看她的簡歷,已在香港浸會大學完成博士后工作),她解釋這個博士后是她給自己加壓,因為她在香港完成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課題雖然也是中西醫結合防治消化病,但更多還是理論和實驗研究,現在入職于專業研究崗位,再多做一些基礎和理論上的鋪墊是必要的。這番話讓我對眼前這位清麗的女孩多了一份認可。實際上,趙玲對我這次采訪也是做了一點功課的,她也從我曾經采訪過的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星友季光(現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那里知道我對啟明星采訪會涉及個人成長經歷等方面,所以那天坐下來她就說她之所以來上海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趙玲生于1987年,2~4歲在上海生活,后來跟隨父母在無錫讀完了小學和初高中。在良好的家庭氛圍和開明的教育理念熏陶下,趙玲從小性格開朗活潑,有較強的探索欲。高考失利后,在老師的推薦下選擇離家甚遠的北方開始自己的求學之路。彼時,她對所選的中藥學專業一無所知。四年的本科學習(2005—2009)對她而言,得到更多鍛煉及成長的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而非學業。
大學期間,趙玲主動利用暑期先后在中藥房、制藥廠等單位尋找實習機會,并對相關崗位職責及工作內容做了充分了解。這些機械重復的、毫無新鮮感的流程化工作讓趙玲內心起了波瀾:自己真心喜歡這樣的工作嗎?趙玲說自己還是希望能夠有機會做有挑戰的、未知的探索類工作。而當時唯一能夠有機會接觸研究類工作的機會就是考研。由此,她從大三開始就進入備戰考研狀態,這改變人生的關鍵節點她抓住了,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本校的碩士研究生(2009—2012)。
心思活、求變的秉性再次起了作用,她想開眼界學更多的東西,就利用了研究生也可以選擇異地聯合培養的政策,在本院老師的支持幫助下,聯系到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張衛東教授實驗室,并于2010年夏天,開始了她的碩士研究學習。其間,在柳潤輝教授的帶教指導下,她不僅順利完成碩士畢業課題,還學習并掌握了系統生物學理論知識及代謝組學技術,并將其應用于中藥方劑藥理機制的闡明。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團隊成員的幫助下,趙玲以共同第一作者在替代醫學領域國際期刊《民族藥理學雜志》(Journal ofEthnopharmacology)和《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 Medicine)發表了2篇學術論文。這段求學經歷讓趙玲淺嘗到科研的“趣味”。
碩士畢業后,機緣巧合之下,趙玲認識了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教授,于是決定入其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香港浸會大學是港教資委資助的八所公立大學之一,現代中醫藥研發是該校強項之一。浸大中醫診所遍布全香港,并于2021年獲批成立運營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博士期間,趙玲的專業方向是功能性腸病的中醫藥防治臨床基礎研究。臨床醫生出身的卞老師會跟學生分享許多典型臨床案例,并提出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臨床診療現象或問題。

以卞兆祥教授為首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基礎研究團隊
初始,趙玲采用代謝組學技術解釋中醫藥對消化疾病的治療何以有效。隨著項目進展,團隊發現與中醫方藥藥效有較強相關性的代謝物部分來自微生物。“此類結果頻繁出現于中醫藥防治功能性消化病(如功能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這就提示我們微生物的代謝功能改變與功能性消化病的防治有很強的相關性。我們認為,腸道微生態與中醫藥療效的相關性及作用機理值得探討。”但當時課題組并沒有該方向的研究經驗及實驗平臺。在導師的鼓勵和支持之下,趙玲開始嘗試建立腸道微生態研究相關技術方法、平臺及團隊。
通過先后奔赴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培訓學習、與國內外多個微生物領域專家及其團隊合作,趙玲及團隊成員于2018年在微生物領域頂級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發表第一項腸道菌群調控慢性應激動物腸動力功能紊亂的機制研究。就此,課題組成功踏入腸道微生態研究領域。在動物研究的基礎上,團隊也陸續開啟探索中藥方劑調節腸道菌群治療功能性腸病的機理研究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趙玲在科研思路明朗后就把解決臨床需求作為自己科研的目標。2016年9月由趙玲主導的研究小組正式啟動了一個臨床觀察性研究課題——探究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菌群及其代謝功能的變化特征。趙玲告訴我,腸易激綜合征全球發病率約為10%,中國的發病率約為6%,且在經濟發達地區(香港、上海等地)患病率較高。該疾病與學習、工作壓力有關,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反復腹痛、腹脹,部分人群表現為腹瀉,有些為便秘,甚至有些是這兩種情況交替,嚴重者多見焦慮、抑郁等精神異常癥狀。目前,針對該類功能性腸病,西醫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

2019年趙玲在中國腸道大會中醫藥專場作特邀報告

畢業典禮當日與導師及團隊部分成員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合影
通過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樣本的分析,團隊發現約25%的腹瀉患者其發病與膽汁酸過度排泄有關,這些患者有明顯的腸道菌群結構改變和膽汁酸代謝功能異常。病證分析顯示,此類患者多見脾虛證。由此,他們提出“紊亂的腸道菌群是否參與該疾病的發展?其機制如何?能否應用于腹瀉中醫證候現代生物醫學物質基礎的闡釋?”等科學問題。而后,趙玲研究小組通過動物、細胞的體內外實驗充分驗證腸道菌群的改變,尤其一類具有膽汁酸轉化功能的梭菌明顯富集與腹瀉的發生存在因果關系。研究還發現,該類細菌可通過削弱宿主的腸道負反饋信號進而增加宿主膽汁酸合成及排泄水平,最終產生腹瀉癥狀。而后,通過對比幾種臨床常見證型的腸道菌群及其膽汁酸譜,團隊發現該類細菌的膽汁酸調控異常與“脾虛”相關。以上研究從腸道微生態角度闡釋“脾虛”的科學內涵,為今后的健脾方劑防治功能性腸病的臨床及機理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成果,趙玲以第一(含共同第一)作者在醫學、微生物學等領域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8篇學術論文。2019年,趙玲在美國胃腸消化周會議對該項工作作口頭報告,并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同年,趙玲也受邀在中國腸道大會中醫藥專場作特邀報告。
講到自己的成長,趙玲說她很感激卞兆祥教授,是卞老師給了她很大的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間。“在跟著卞老師學習的近7年時間里(博士4年加上2年多博士后研究),他教我更多的是怎么開展有意義的、有深度的、有邏輯的科研工作,講好屬于自己的科研故事。”趙玲坦言科研之初,她最缺的就是科研思維,包括怎么立題,怎么去提出科學假說,怎么在假說的基礎上做有邏輯的實驗設計等。“卞老師教給我的這一切讓我的科研生涯受益匪淺。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初次與他見面,卞老師問我5年后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明確告訴他,我想成為像他這樣的臨床、科研能力兼備的人。往后,他也是以這個目標給予我充分的引導。”
2020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完成了7年的博士、博士后學習后,趙玲回到了她的福地上海。面試后她于2020年7月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入職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定崗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迫于對新工作環境、新工作內容的焦慮,產后我幾乎沒有坐月子,生孩子前一天還在與課題組同學討論課題。生完孩子一周后就參加新儀器采購論證答辯,感覺自己身體能撐得住,不想影響工作。”
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后,在科研上趙玲還是延續以上中西醫結合防治消化病的方向,聚焦腸道微生態,開展功能性腸病、消化道腫瘤的中醫藥防治臨床基礎研究。已受聘中西醫結合研究院腸道微生物與代謝研究中心主任的趙玲說,今后他們的科研中會更多地注入中醫思想,從歷經千年歷史考驗的祖國醫學“瑰寶”中獲取更多的科研靈感。同時,充分發揮自己所長,聚焦消化病,從腸道微生態角度闡明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的科學內涵。
“重要的是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一些有意義的,對社會有價值的事。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的政策下,努力抓住發展時機,擺正心態、踏實靜心做事。有家人的陪伴、支持,我們也希望以這樣積極的生活態度去影響孩子。”
江世亮采寫于2022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