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金,翟瑞杰
(1.昌邑市中醫院普外科,2.昌邑市中醫院透析室,山東 昌邑 261300)
疝氣在臨床中是一種較為高發的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患者機體組織的破損或組織器官位移[1]。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的缺損處向體表突出,所以形成疝[2]。疝氣發生后,會對患者的機體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采取有效的手術治療是保證患者預后良好的關鍵,傳統的疝氣修補術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具有張力大、創傷大、術后患者切口愈合慢等缺點[3]。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被廣泛應用于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于此,本文選取46 例患者作為樣本,分析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對其術后康復、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7 月至12 月昌邑市中醫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46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后行前瞻性研究,并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案開展治療,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8 例;年齡20~75 歲,平均年齡(42.76±10.38)歲;直疝患者6 例,股疝患者8 例,其他患者9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齡20~78 歲,平均年齡(43.20±10.52)歲;直疝患者6 例,股疝患者入7 例,其他患者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昌邑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研究納入樣本均符合《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圖譜》[4]中關于腹股溝疝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有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②交流障礙患者。
1.2 治療方法傳統疝氣修補術:麻醉后于患者的恥骨結節和髂前上嵴1 cm 處進行標記,將該點至恥骨結節間作為手術切口,將腹壁進行逐層切開,然后探查疝囊,并確定疝囊的位置,若為男性病例,則在精索內進行分離并且結扎,精索置入備置的補片,確保覆蓋聯合腱、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然后進行逐層縫合。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患者取腳高頭低的健側臥位,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和氣管插管,然后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等術前準備工作;于患者的臍部下邊緣處作一個弧形切口,切口長度控制在1 cm 左右,切口的底部應直達患者腹直肌前鞘的位置;朝患者患側方向牽拉腹直肌,進行腹直肌分離,在作切口時注意規避血管,這樣可保護患者腹腔內組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中出血量;然后在患者臍下皮膚切口位置將套管針置入,套管針的直徑一般為10 mm,再在患者臍下2 cm 水平腹直肌外邊緣處,將2 個直徑為5 mm 的套管針置入其中,以此來建立CO2氣腹,腹腔鏡的置入位置為患者的腹股溝后間隙和恥骨后間隙處,用腹腔鏡仔細探查患者的腹腔內組織,并進行游離疝囊的操作,然后對疝囊實施頸部結扎;需要準備1 個補片,大小為15 cm×12 cm,通過套管鞘將彎曲后的補片置入腹腔,并覆蓋于患者恥骨肌孔上,拔除套管并解除CO2氣腹,壓迫并固定補片,然后進行常規的縫合工作。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手術的切口長度、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所需總時長、術后至患者首次下床活動、首次肛門排氣和患者的總住院時長。②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白細胞介素-10(IL-10)、C 反應蛋白(CRP)水平。于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取其5 mL 靜脈血,以1 500 r/min 的速率離心10 min 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③安全性: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感染、尿潴留、復發等不良事件發生率,發生率越低,患者安全性越高。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100)[5]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分別從生理狀況、社會功能、自理行為、情感狀況、精神狀況、生命活力及總健康7 個方面進行評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顯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顯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的切口長度更短,術中的出血量更少,手術所需總時長、術后至患者首次下床活動、首次肛門排氣的所需時長和患者的總住院時長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組間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IL-10 水平、CRP 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但IL-10、C 反應蛋白水平均以觀察組更低,觀察組炎癥因子水平變化幅度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IL-10:白細胞介素-10;CRP:C 反應蛋白。
2.3 兩組患者術后安全性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安全性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治療之前,兩組患者組間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腹股溝疝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腸管穿孔、壞死等不良事件,更有甚者可能會出現中毒性休克或急性腹膜炎,所以該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6]。且相關研究表明,手術治療效果雖顯著,但還是會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患者早期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炎癥因子水平也恰恰能夠有效反映患者手術的創傷程度[7]。其中,IL-10 是反映機體應激水平的一種敏感標志物,患者受到的創傷越大,IL-10 的表達水平也就越高。而CRP 是患者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時分泌的一種急性蛋白,當患者受到刺激時,CRP 的表達水平也會增高,較高的CRP 水平說明了機體存在急性組織損傷,與患者的受創傷程度呈正相關。傳統的疝氣修補術是對患者的疝囊進行高位結扎,修補管壁,但是有臨床數據顯示,縫合張力大、創傷大、術后患者切口愈合慢等均是這種手術方式的缺點[8-9]。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和改進,近年來在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中開始廣泛應用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該手術方式只需要通過腹膜前間隙位置對疝進行修補,對患者的腹股溝管并不產生影響,且該手術方式具有范圍廣、疼痛小、創傷小等優點,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也更低[10-11]。
本次研究各項數據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的切口長度更短,術中的出血量更少,手術所需總時長、術后至患者首次下床活動、首次肛門排氣和患者的總住院時長更短;術后兩組患者雖均因手術的影響導致IL-10 水平、CRP 水平呈升高趨勢,但是組間相較觀察組更低;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可基本證實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的優勢。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患者接受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術開展治療,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和改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具有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