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琪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我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能源領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然而陜西省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省,經濟增長高度依賴能源消費。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處理好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的關系、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陜西省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經之路,也是陜西省緩解能耗約束、減輕環境壓力、保障經濟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濟發展需要能源提供支撐,特別是在快速工業化階段[1],同時經濟增長又是能源消費增長的首要推力。2001-2020年,陜西省能源消費總量和GDP都呈現平穩上升態勢,能源消費總量由3034.34萬噸增長至13512.26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8.18%;GDP由2010.62億元增長至26181.86億元,年均增長14.46%。二者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尚未實現脫鉤。
陜西省能源消費增速從2001年的15.96%上升至2004年的峰值19.74%之后轉而下降,僅2010、2019年 短 暫回升之后持續呈下降態勢,至2020年,能源消費增速降至0.3%。與此同時,GDP增速呈現倒“U”型變化,由2001年的9.8%波動上升至2008年的峰值14.7%,直至2014年始終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4年后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GDP增速換擋進入中高速增長區間;2020年,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GDP增速明顯回落,降至2.2%(見圖1)。
圖1 2001-2020年陜西省能源消費增速與GDP增速
分階段看,2001-2011這十年是陜西省經濟與能源消費高速增長期,尤其是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2001-2005年,能源消費年均增速達到15.31%,一度超過經濟增速。2012年以后,陜西省能源消費增速明顯放緩,且下降速度快于經濟增速下降的速度。其深層原因主要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因素不斷變化,低能耗的服務業、先進制造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對陜西省GDP貢獻率逐漸加大,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的開發應用,也減緩了能源消費增長。
單位GDP能耗是從國家或地區層面反映能源經濟效率的指標。2001-2020年,陜西省單位GDP能耗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于2005年達到峰值1.74噸標準煤/萬元。2006年,國家將單位GDP能耗降低作為約束型指標納入“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2],隨即陜西省采取了一系列節能降耗措施,單位GDP能耗開始持續下降。“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約15%。
與我國單位GDP能耗指標相比,2001-2009年,陜西省單位GDP能耗一直高于國家指標,但差距不斷縮小;2010年后,陜西省單位GDP能耗基本都低于國家指標。但是,和東部發達省份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陜西省能源經濟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20年,陜西省單位GDP能耗為0.516噸標準煤/萬元,是同期浙江省的1.3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3]。提高能源經濟效率、促進陜西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進一步脫鉤的任務依然艱巨。
陜西省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高碳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高。一是煤炭消費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二是天然氣消費占比先穩步上升,后基本保持穩定;石油消費占比持續下降。三是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消費占比近年來顯著提升。結合產業結構來看,陜西省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尤其是高耗能行業。2020年,陜西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達到10475.99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7.53%;其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8803.75萬噸標準煤,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的84%。
我國當前依然處在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繼續增長并將持續較長時間。陜西省作為國家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約七成的能源產出都輸送外省支持全國經濟社會發展,這意味著短期內陜西省難以形成以非能和清潔能源為主的產業結構,以能源和高耗能產業為主體的工業結構仍是陜西省的發展實際,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
目前已有研究機構分析預測了三種情境下陜西省的碳排放達峰趨勢。假定陜西省GDP年均增長速度6.6%(這個速度適中且可行性大),到2030年陜西省GDP達到52000億元(比2020年GDP翻一番)。
情境一:2030年陜西省單位GDP能耗為0.33噸標準煤/萬元(年均降低4%),能源消費總量為1716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2.22%),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6%(達到國家要求);情境二:2030年陜西省單位GDP能耗為0.37標準煤/萬元(年均降低3.1%),能源消費總量為1924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3.3%),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5%(達到國家要求);情境三:2030年陜西省單位GDP能耗為0.4標準煤/萬元(年均降低2.5%),能源消費總量為2080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4%),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沒達到國家要求)。
三種情境下陜西省碳排放達峰情況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情境一的條件下,陜西省2025年可以實現碳達峰,為理想態;情境二的條件下,2029年實現碳達峰,為達標態;情景三的條件下,2035年才能實現碳達峰,為非達標態。
圖2 三種情境下陜西省碳排放趨勢及碳達峰時間
這說明陜西省實現“雙碳”目標將面臨極大挑戰,既要提高能源經濟效率,大幅降低單位GDP能耗,又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否則就得降低經濟發展速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雙碳”目標對陜西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等帶來較大壓力和挑戰,需要陜西省從經濟發展方式、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等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變革,不斷催生出新技術、發展出新業態、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為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強大動能。
陜西省應在確保能源安全、經濟穩定的前提下,以系統觀念為引領,統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走出一條高質、低碳、創新發展的特色“雙碳”之路[4]。
一是堅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可再生能源發展并舉,促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雙碳”目標下,非化石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是大勢所趨,也是能源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但未來較長時間內,煤炭都將在陜西省能源結構中起著壓艙石作用,因此,能源轉型過程需要先立后破,做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化石能源托底保障的平衡,穩妥有序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一方面,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持續擴大煤炭、電力、油氣外送規模,增強產能儲備和技術儲備,打造國家能源供應主承載區。加快煤電機組節煤減排改造,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另一方面,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等[5]。加快建設陜北至湖北、神府、渭南新能源基地項目,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推進農光互補、光伏治沙、礦區綜合治理等“光伏+”發展模式,推動抽水蓄能電站、氫能示范項目實施[6]。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5],推動源網荷儲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二是統籌經濟效率與節能減排約束,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雙碳”目標下,陜西省產業發展需要統籌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約束的關系,產業選擇與結構調整必須同時考慮產業增加值、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和單位產值能耗等靜態指標,以及單位產值能耗變化和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等動態指標[3]。根據產業發展特征,分類引導不同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積極引導鋼鐵、有色冶金、化工、水泥、焦化、電力等高耗能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提高生產運行能效。充分用好能耗彈性空間,對手續齊全、已建成未投產達產的項目,盡快分配能耗指標,督促其投產達產。對符合國家戰略、技術工藝先進的重大項目,加大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對接力度,爭取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并能耗單列。推動重點區域(工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加快落后產能淘汰退出,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實施制造業“強鏈群”行動,打造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汽車、現代化工、醫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培育數控機床、重卡、煤化工、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鏈[7],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加快發展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金融、信息、科技研發、商務、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三次產業結構。鼓勵支持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發展。
三是堅持節能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與引進轉化并重,為綠色發展蓄勢賦能。強化科技戰略引領,圍繞“雙碳”目標下的生態保護、污染防治、減污降碳和環境服務需求,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實施一批示范作用明顯、帶動性強的節能降碳工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程示范,推動實現綠色發展。一方面,積極引進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管理理念和商業模式,鼓勵國內外大型節能環保龍頭企業來陜西投資;另一方面,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抓手,圍繞工業終端煤清潔燃燒技術裝備、大氣污染防治關鍵技術裝備、新型電力系統、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及綜合利用、安全高效儲能、氫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核心領域,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碳、零碳創新技術成果。同時推進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節能環保產業深度融合創新。
四是加強頂層設計與配套政策銜接協同,為實現“雙碳”保駕護航。積極構建陜西省碳達峰、碳中和“1+N”(1個頂層設計文件,N個分領域分行業實施方案)政策體系,科學謀劃陜西省碳達峰的實現路徑和目標任務。梳理已出臺的政策措施,對與實現“雙碳”目標不一致的修改完善,避免簡單化、“運動式”、“一刀切”政策,不斷提升政策針對性和管理精細度。制定、完善和落實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充分發揮好政府調節與市場機制的合力作用,著力保持經濟在“雙碳”目標和能源消費約束下始終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大與碳減排有關的資金投入,統籌安排相關專項資金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加快設立“煤炭產業轉型發展特別收益金”,探索成立“秦創原綠色能源基金”,用于培育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將降低能耗和綠色發展作為陜西省新建擴建項目的重要評價指標,持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8]。強化各類政策協同銜接,全力保障陜西省走出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如期實現“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