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銀皎
(江蘇省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江蘇常州 213032)
課堂追問是在學生回答了教師預設的教學問題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提問,遞進式地對問題進行探究和反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曾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高中音樂鑒賞需要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思維活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體驗。
在音樂課堂上,針對不同的音樂作品,可以通過聆聽、演奏、演唱和律動等方式感受和體驗音樂。在設計本課時,我發現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能促進高中生對音樂情感、音樂形象的理解,特別能激發他們對音樂文化和音樂表現力的深入思考。
《腳夫調》《趕牲靈》是兩首音樂性格很典型的山歌,在陜北也被稱為信天游。《腳夫調》旋律構成是典型的“雙四度”結構,歌詞以七字為一句,上下兩句為一段。“腳夫”這種舊社會民間傳統職業賦予了歌曲悲苦、蒼涼、豪放的音樂情緒。《趕牲靈》的音樂形象生動,音樂情感飽滿,不僅體現了陜北“信天游”的音樂特點,其歌詞的內容還與陜北的“腳夫”文化息息相關。本課教學設計首先著眼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求,旨在通過教師不同程度的追問,引導學生在感受音樂情感、了解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其次,在促進學生對音樂創作背景及地域風俗現象的思考中,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文化理解;最后,學生能在模仿陜北民歌的唱腔中感知信天游這一民歌體裁的音樂特點,進一步提升他們對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能力。
我校高中生在長期的音樂課堂和校外藝術特長的學習中,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演奏等表演能力,積累了較豐富的音樂知識,具備了較高的音樂素養。因此,在《腳夫調》《趕牲靈》一課中,除了聽賞,我還進行了甩腔演唱、旋律分析、音樂體裁的判斷、探索音樂文化等教學內容的設計。
“深化情感體驗,突出音樂特點”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響隨時間的流動而展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音樂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由于學生對信天游的旋律發展和唱腔唱法并不熟悉,限制了他們對音樂風格的體驗深度。我希望能在循序漸進的追問過程中,解決束縛學生欣賞音樂的桎梏,使其充分體驗陜北民歌的腔調情韻之美。

教學情境一:師:請同學們聆聽歌曲《腳夫調》片段,歌曲描繪了怎樣的音樂情境或音樂形象?生(A):我覺得這首歌不看歌詞我可能聽不懂(笑)。生(B):我覺得這是一首山歌吧,聽起來很粗狂。師:你說得不錯,這是一首用陜北方言演唱的山歌。歌曲描繪的是舊社會“腳夫”這種民間傳統職業。歌曲充滿了悲苦、蒼涼的情緒。你們對“腳夫”一詞有什么了解?生(A):可能是一種靠雙腳勞動獲得生活報酬的人吧!生(B):我覺得可能是陜北地區一種生活現象。師: 腳夫是以為他人運送生活用品為生的勞動階層。這些腳夫常年行進在陜北黃土高原上,在寂寞無助之中借歌抒懷、消愁解悶,所以整首歌曲的情緒基調是怎樣的?生(A):惆悵、思念家中親人。生(B):在漫長旅途中感受到孤寂,但同時又有著陜北人骨子里的豁達和樂觀天性。

教學情境二:師:請同學們聆聽歌曲《趕牲靈》片段,邊聽邊思考,歌曲的整體情緒是怎樣的?屬于民歌中的哪種體裁?生(A): 熱情,明朗……我覺得是山歌。生(B):我覺得應該是山歌,音調很高,和江南的小調情緒不一樣。師:你們對音樂的感受很到位。演唱者的音色有哪些特點?生:聲音很明亮,高亢。師:說得不錯。這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你是怎么聽出來的?生(A):我覺得這是一首北方民歌,里面有兒化音,像北方的山歌。生(B):我覺得可能是一首山西或者陜北的山歌。師:你們的聽力不錯,這是一首用陜北方言演唱的“信天游”,也是陜北人民喜愛的一種山歌。
音樂中,情緒是音樂形象的色彩。學生只有把握住了音樂的整體情感,才能正確想象音樂形象。在感受《腳夫調》的音樂情緒過程中,我有三個重要的追問。問題(1):歌曲描繪了怎樣的音樂形象?以此引導學生關注歌詞內容。問題(2)你們對“腳夫”一詞有什么了解?和學生一起挖掘歌曲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故事,加深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問題(3):整首歌曲的情緒基調是怎樣的?有音樂形象入手,深入地感知《腳夫調》蒼涼、高亢的情緒。
在歌曲《趕牲靈》賞析的開始,我通過感知情緒及音色的問題導入,引導學生主動想象思索。在這個教學情境中,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問題(1)歌曲的整體情緒是怎樣的?屬于民歌中的哪種體裁?喚醒學生對“山歌”這一民歌體裁的已有知識經驗。問題(2):演唱者的音色有哪些特點?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山歌的演唱特點。問題(3)這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你是怎么聽出來的?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地域性特點及方言特點,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學生主動結合歌詞內容和歌曲風格進行歌曲情感的聯想和體驗。
音樂要素的體驗是音樂欣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音樂要素包括音樂情感、音樂形象、旋律、節奏、歌詞的感知,還包括唱、奏、演、創等音樂的表現技能。在教學情境二中,我讓學生模唱體驗甩腔,出現了一點“演唱事故”。由于音高的原因,個別學生唱破音了。我靈機一動,抓住了這個教學意外,提出了“為什么這個樂句難唱,還容易破音?”不僅讓學生走出了演唱破音的尷尬瞬間,還由此引出了甩腔的演唱特點。由此可見,追問不但要設計,而且要善于抓住課堂中的教學靈感和教學意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歌曲創作中的雙四度框架旋律結構和陜北的“甩腔”,我采用了問與答,問與唱兩種教學方式,形成了以下追問教學場景。

教學情境三:師:請同學們跟著鋼琴視唱歌譜,《腳夫調》的旋律和小調相比有何不同?生(A):小調旋律婉轉優美,《腳夫調》旋律起伏很大。生(B):《腳夫調》的音域很寬,還有較多的裝飾音。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聽我起唱這兩個小節。images/BZ_231_220_2590_795_2747.png老師運用了什么演唱技巧?生(A):老師,我聽出來了。這是滑音。師:對比聆聽老師演唱兩個版本,你們覺得裝飾音和滑音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生(A):有了滑音和裝飾音,“腳夫”內心的悲苦和惆悵更突出了。生(B):有了裝飾音,歌曲旋律更豐富。

教學情境四:師:剛才我們初步學唱了這首歌曲。在學唱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感受?有難點嗎?

生(A):第一句“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挺難唱的,音很高。生(B):我覺得“哎喲帶上了那個鈴子喲噢哇哇得的那個聲”這個樂句這需要很長的氣息和控制力。生(C):老師,我覺得這首歌有點原生態。生(D):老師我聽到有人唱破音了。(全班齊笑)師:你們的用詞很專業。為什么這個樂句難唱,還容易破音?(出示圖譜)說說這幾句的旋律有何特點?生(A):音域很寬,旋律起伏較大。生(B):高音很長,還有裝飾音。生(C):我覺得這些地方可以用真聲和假聲轉換來演唱。……師:說得真好。這首歌曲音域很寬,可以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方法來演唱,對演唱者的氣息要求也很高。其實這是陜北信天游的一個演唱特點,叫甩腔。我們一起來模仿一下。生(唱):“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兒喲,三盞盞的那個燈”……師:請男生和女生分別來模仿這個樂句。注意以下三個演唱要求。images/BZ_231_1346_959_1976_1124.png生(唱2遍):“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兒喲,三盞盞的那個燈”……師:這一遍唱得有幾分陜北信天游的味道了。你們覺得甩腔的演唱方法和陜北人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生(A):陜北地廣人稀,甩腔能讓歌聲傳得更遠。生(B):陜北人民說話的聲音比較大聲。師:甩腔這種唱法還表現了陜北人民怎樣的性格特點?生:敢愛敢恨,爽朗熱情,豪邁的性格。師:說得真好,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句旋律的骨干音是哪幾個?生(唱):So do re so師:它們之間的音程關系是怎樣的?生:So - do 是四度音程,do - re是二度音程, re - so 是四度音程。images/BZ_231_1284_1693_1692_1952.png師:樂句中出現這種旋律構成,我們稱之為雙四度框架,這也是陜北民歌的突出特點。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想象,把歌曲的第一段完整演唱一遍。關注演唱提示:images/BZ_231_1284_2119_1969_2299.png
教學情境三中,主要通過兩個關鍵的對比追問,(1)《腳夫調》的旋律和小調相比有何不同?②對比聆聽老師演唱的兩個版本,你們覺得裝飾音和滑音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能在問題中對比思考,理解音樂要素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同時,又在模仿演唱中體驗滑音等演唱技術,不斷推動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情境四共設計了五個教學追問。
問題(1):在學唱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感受?指向歌曲演唱的難點。
問題(2):為什么這個樂句難唱? 旋律有何特點?揭示陜北民歌演唱特點“甩腔”。
問題(3):你們覺得甩腔的演唱方法和陜北人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思考民歌的傳唱與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
問題(4):甩腔這種唱法表現了陜北人民怎樣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民歌的傳承與地理環境、人民性格之間的聯系。
問題(5):這兩句旋律的骨干音是哪幾個?它們之間的音程關系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理解陜北民歌“雙四度框架”的創作特點。
這五個教學追問的目的和結果都不同,并且是層層遞進的。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音色、音程、情感等音樂要素;另一方面還不斷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民歌在傳承和發展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強調音樂實踐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音樂實踐應該貫穿全部音樂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學習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提升審美感知的同時,增強藝術表現能力。
在以往的音樂欣賞課中,教學設計的重心是放在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和分析上。新課改后,更重視音樂的人文性,即引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文化的了解。

教學情境五:師:讓我們完整聆聽歌曲,歌曲描繪了怎樣的音樂故事或音樂場景?生(A):描繪了陜北大地上的自然風景和人們的生活常態。生(B):我聽到了“趕牲靈的人”,我覺得歌曲唱的是一種勞動場景。生(C):一位妻子在等待“趕牲靈”歸來的丈夫。師:每位同學捕捉到的信息都不一樣。這首歌曲傳遞的內容很豐富。在貧瘠厚重,交通不便的黃土地上,衍生出了一種特殊群體——趕牲靈的腳夫。他們依靠運輸貨物來維持生活。趕牲靈的人成了黃土高原上流動的生機,他們在漫長孤寂的旅途中遇到了愛情,有了念想,也有了一首首唱不盡的信天游。生(主動舉手):老師,我有不一樣的感受。雖然這首歌曲聽起來很明亮開闊,但是我覺得正是用這種“大聲”來表現黃土高原上腳夫們的“小情”,委婉地表現了妻子等待和思念的情緒。師:說得太好了,你對音樂的感受很細膩,很深刻。歌曲由歌詞和曲調組成,我們在聽賞時既要抓不同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還要結合歌詞內容整體把握音樂的風格。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學能主動表達自己對音樂的不同理解。同學們,歌詞中的“牲靈”是什么意思?生:歌曲里唱的是騾子。師:“牲靈”是騾馬駱駝等牲畜的泛指。趕牲靈的人就是“腳夫”們。歌曲《趕牲靈》是民間藝人張天恩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創作的。一天傍晚,張天恩像往常一樣外出趕牲靈,妻子久久地目送他的背影,張天恩仿佛感受到了妻子的不舍與惆悵,他一張嘴,一首經久不衰的信天游就在時光的醞釀中噴薄而出了。
教學情境五共有兩個追問串聯。問題(1):完整聆聽歌曲,歌曲描繪了怎樣的音樂故事或音樂場景?問題(2):歌詞中的“牲靈”是什么意思?《趕牲靈》具有濃郁的陜北風情,學生對陜北“趕牲靈”現象和“腳夫”文化了解不多,可能會造成對歌曲中的音樂情感及音樂形象的理解不到位。因此,在音樂課中滲入音樂文化和社會現象,會讓課堂教學內容更豐滿,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致,也只有把音樂和相關文化融會貫通,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音樂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審美感知的養成、音樂表現的提升和音樂文化的深度理解都離不開課堂中問題的提出和設計。山水多靈秀,民歌善傳情,在漫長的時光洪流中,人們用歌聲描景傳情,記錄生活。陜北信天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舒展悠揚的旋律,描述了黃土高原上一個個平凡又動人的故事。本課也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鏈,穿針引線一般把音樂形象、音樂表現和音樂文化等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學生也在問與答的過程中不斷深入體驗《腳夫調》和《趕牲靈》這兩首經典的陜北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