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調“必須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的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在新征程上,全國學會如何結合實際全面推進黨建?這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原則問題。
中國康復醫學會黨委2016 年12 月成立,在中國科協學會黨建辦公室和科技社團黨委的領導下,扎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決落實“兩個全覆蓋”部署要求,積極探索與業務工作相融互促的黨建模式,不斷強化政治功能、組織功能、推動事業發展功能,始終堅持學會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發揮好橋梁與紐帶作用,先后獲得“全國學會‘十佳’黨組織”“中國科協黨建工作先進學會(2018—2020)”“智慧黨建建設優秀學會黨組織”等榮譽。躋身中國科協“特色創新學會”行列,連續六年被評為“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先進單位”。2020 年,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聯合表彰“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中國康復醫學會入列,同年還被評為全國“優秀抗疫學會”。
全面推進學會黨建工作,重在解決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等各種問題。中國康復醫學會將以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新黨章為契機,充分結合學會實際,正視成績和不足,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學會黨建,切實履行黨建工作的基本職能和任務。
中國康復醫學會黨組織由學會黨委和駐會機構、分支機構黨支部組成,黨建工作由黨委統籌、黨辦具體承辦、駐會機構引領、分支機構具體落實。學會黨建工作如何推進?黨建工作承辦者、引領者、落實者從各個站位入手,抓認識的統一、能力的提升,創新工作方法,使黨建逐漸成為學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抓黨建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抓認識。深入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中國科協關于加強科技社團黨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有關黨內法規和指導意見,真正從講政治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高度認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在認識到學會和分支機構是“松散型”組織的同時,必須明白設立學會功能型黨委和分支機構功能型黨支部,是為了讓所屬人員在學會和分支機構里同樣接受黨組織的領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做到“有陣地就有黨旗”,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學會功能型黨組織絕不是可有可無、可強可弱,越是松散型組織(機構),越應有黨組織,越應加強黨的領導,從而提升學會黨建工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抓能力。一方面,把那些熱愛黨建、熟悉黨建的人員選配到學會黨辦和分支機構黨支部班子。另一方面,通過以會代訓、典型引領、參觀見學和舉辦線上線下黨務工作培訓班等辦法,提高黨建工作隊伍的整體素養。
抓創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新平臺,如“網上黨建”、“手機黨支部”、微信公眾號等,定期上傳黨建理論、中央聲音、法律法規、先進事跡、科協和學會及支部工作動態信息,收集意見建議,既解決集中難、工作難、學習難、交流難等問題,又讓黨建工作新起來、活起來、快起來,還讓廣大會員對黨建工作有親切感、新鮮感。
實際工作中出現“雷聲大雨點小”“有開局無結局”“有瓶無花”“不延續不閉環”等問題,除與工作作風有關外,往往為內容不具體、要求不嚴格,操作性不強、無具體抓手等原因所致。因此,必須講求規矩規范,摒棄粗枝大葉的工作作風,堅持抓好督導。
抓規范。2022 年,結合學會實際,修訂完善了黨委工作規則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書、廉政承諾書等,進一步規范黨委工作內容、程序和要求,讓廣大會員清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出了問題誰負責。2023 年,將研究制定學會分支機構功能型黨支部工作規范和標準,進一步明確其設置組成、職責任務、工作制度等,使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學會分支機構規模一般是100 ~150 人,學組是50 ~80 人,為便于支部工作“落地”,可在學組中設立黨小組,使支部工作以更“輕裝”的形式推進。
抓細化。目前,一些工作規定和要求還比較粗,如黨委和支部置議落實“三重一大”事項制度,就比較原則、籠統。2023 年,學會將依照中國科協關于學會黨委職責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等所具要求,制定黨委議事清單,細化“三重一大”事項,增強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
抓督導。抓督導,是解決“抓不住、管不好”和“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性步驟,但不宜頻繁、復雜。對此,一方面,學會黨委采取填報黨建工作紀實或黨建工作進程反饋表等辦法加強對支部工作的督導;另一方面,把黨建工作的重要事項納入學會對分支機構的年檢內容,每年進行一次檢查。
學會黨建工作容易出現“聯不緊、兩張皮”等問題,要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必須下一番氣力。
抓覆蓋。近年來,學會嚴格落實“兩個全覆蓋”(即組織全覆蓋、工作全覆蓋)要求,確保了“兩個全覆蓋”100%,這是抓融合的前提和基礎。
抓同頻。將黨建工作與學會建設和改革發展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從組織層面為融合做鋪墊,使其同頻共振,實現效益最大化。
抓共進。學會黨建與業務的最佳契合點之一,就是利用黨日時間開展康復服務行活動。2017 年,學會黨委做出發揮資源優勢廣泛開展康復服務行活動的決定,積極為群眾辦實事,為推進鄉村振興做貢獻,效果非常明顯。每年以學會黨委名義組織1 次規模較大的康復服務行活動,以各分支機構名義組織1 ~2 次規模較小的活動,如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活動。六年來,學會康復服務行公益活動延伸至新疆、西藏、寧夏、內蒙古、青海和井岡山、西柏坡、遵義、延安等革命老區、老少邊區,參加專家達5000 多人次,足跡遍及20 多個省市區。專家們為基層群眾開展康復醫療、康復培訓、康復教育、學術交流等活動,并入戶義診、捐贈康復設備,惠及數十萬人民群眾。活動要求參加者戴黨徽、舉黨旗,體現黨組織的關心關愛。專家們在服務之余,親臨紅色圣地,重溫崢嶸歲月,進一步激發愛黨愛軍愛國熱情,同時切身感受黨中央扶貧攻堅的決心和實際成效。康復服務行活動既促進了業務交流和技術水平提升,又豐富了黨建內容,密切了黨群關系,受到廣泛好評。康復服務行工作隊還設立黨員康復科普分隊,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方針政策、理論知識融入康復科普活動,進行宣傳解讀,賦予科普新內容,不僅讓群眾懂得怎樣防病、治病、康復,還讓人民群眾了解黨、熱愛黨、擁戴黨,實現黨務與業務共進步同提高的目的。
黨建工作既要“務虛”,也要“務實”。影響黨建工作吸引力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處理好務虛與務實的關系,是“虛功”沒有“實做”,是重形式、輕內容。學會會員平時都在各自單位忙接診治療,而且多數主委、副主委和常委都是醫院領導、科室主任或支部書記,比較厭煩形式主義,要解決吸引難問題,必須出實招,做實事。
抓整合。首先要抓內容整合。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和思想教育、黨史教育等內容,會員所在單位黨組織要傳達學習,學會黨委和分支機構黨支部,在組織學習前要整合,化繁為簡,變長為短,減少重復,杜絕疊加,力爭用最短的時間傳達學習精華要點。把要研究決定和前置審議的事項,盡量集中在學會綜合學術年會、常務理事會和分支機構學術年會中一并處理。其次要抓時間整合。考慮到學會人員難集中和正課時間往往忙于業務等實際情況,學會大多利用雙休日、節假日開展工作,必須及時開的會,大多利用下班時間或在晚上以線上形式召開。線下黨委會與理事會、綜合學術年會等一般選定時間一起開;線下支委會或支部大會與分支機構學術年會等也一起開,這樣既省了不少時間、精力、費用,又提高了效率。
抓服務。按照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求,采取每年為康復科技工作者辦一件實事等舉措。比如,學會黨委對薄弱的分支機構采取一對一的幫扶,對發展潛力好的分支機構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設立學會青托人才培養基金等。2022 年上半年,新修訂的職業分類大典公示稿把康復治療師從二類(專業技術人員)劃歸為四類(生產和生活服務人員),在廣大康復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為體現黨組織關心和維護群眾正當權益,學會黨委第一時間派員前往國家衛委等部門反映訴求,最后決定繼續維持2015 年職業大典的分類和名稱。此舉贏得廣大康復科技工作者的贊賞和認可。
抓激勵。針對康復科技工作者重視成長環境和榮譽等特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除設立學會科學技術獎、教學成果獎、優秀論文獎等業務領域獎項外,黨委堅持每年評選康復醫學會終身成就獎、最美康復科技工作者,并在學會官網大力宣傳典型事跡。廣大康復科技工作者參評積極性很高,反響很好。抓激勵促實效,黨建工作因此更加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吸引群眾,在服務群眾中贏得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