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熒熒
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化學習需求予以滿足,鼓勵并支持學生進行自主化閱讀與自由表達,通過有效引導使學生形成閱讀興趣,提升閱讀品位,確保學生能夠在每學年完成兩到三本名著閱讀任務。針對整本書閱讀教學工作出現的功利化現象,教師應調整教學思路,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將學生原本被動的“記背者”身份轉變為真正的“閱讀者”。
隨著“雙減”政策落實,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擁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給整本書閱讀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有效地解決了以往初中生存在沒有時間讀書的問題。為了使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常態化開展,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學生產生了閱讀興趣,就能更多地進行自主閱讀活動,同時也為后續的深度閱讀作好鋪墊。
比如,開展《昆蟲記》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可以將作者法布爾作為切入點,通過他人的評價使學生對法布爾及《昆蟲記》產生閱讀興趣。如達爾文曾在《物種起源》中將法布爾稱作“無法效仿的觀察家”,雨果將其視作“昆蟲世界的荷馬”,法國文學界對其有著極高的評價,稱其像文學家一樣地寫作,像繪畫家一樣地觀察,像哲學家一樣地思考。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昆蟲記》之前對法布爾的了解都比較少,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雨果、達爾文。因此,通過名人的贊譽能夠大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期待,逐步將對作者的興趣轉移到其作品中。教師還可借助該作品的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昆蟲記》中記錄了種類豐富的昆蟲,一部分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昆蟲,還有很多昆蟲是學生不了解,甚至是連其名字都不知道的。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出這些學生較為陌生的昆蟲的圖片,然后為學生劃定一些篇目,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劃定范圍內的文字的瀏覽,再開展“看文識蟲”的游戲,比一比哪一組學生猜對的昆蟲數量最多。通過這一游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該作品兼具的文學性與科學性。教師還可列舉昆蟲的典型習性及外貌特征,讓學生猜出昆蟲名稱。
在導讀階段,學生對名著作品的興趣程度將直接影響其閱讀態度,因此教師應注重通過媒體激趣法、活動激趣法、競爭激趣法、情境激趣法等多種方式,增強名著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避免學生因名著的篇幅及厚度而產生畏難心理。
相比教材中的課文,名著的篇幅更長,閱讀難度也更高,欠缺閱讀經驗的學生常常會在閱讀初期出現閱讀方向不明,閱讀效率低下,難以有效區分重點閱讀內容的情況。因此,教師可引入項目學習法,圍繞名著內容,合理設置閱讀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導向與驅動下,有效開展名著閱讀活動。
比如,在《海底兩萬里》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可為學生布置整理圖表的任務,學生可按照教師提供的閱讀規劃完成對《飛馳的礁石》《贊成與反對》《先生,悉聽尊便》《尼德·蘭》章節的閱讀,而后填寫“諾第留斯”潛水艇的表格,學生要從閱讀的段落中提取潛水艇的外形、規模、構造以及動力信息;而后學生要為“諾第留斯”號潛艇繪制示意圖,學生結合書中的描寫,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出潛水艇各個空間的功能以及具體名稱。這一任務既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也有效考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信息讀取能力。第二個任務則是編制人物檔案,教師為學生提供人物檔案表格,學生需逐一填寫尼摩、阿龍納斯、尼德?蘭、康賽爾的人物信息,包括專業技能、個人經歷及綜合評價等,以此引導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了解、鑒賞人物形象,把握細節描寫。學生在第三個任務中要將主人公在本次的航海線路繪制出來,并討論這條航線具有哪些特點以及自己印象較為深刻的地點。有學生選擇了危險的紅海,有學生則選擇了很多名人都去過的企林島。在此任務環節中,學生需結合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完成一篇航海日記的撰寫,學生可選擇的情節包括南極遇險、海底森林打獵等。在第四個精讀任務中,學生要借助補充式、評價式、質疑式、聯想式、感想式等多種批注方式對所讀篇目進行批注。在最后一個環節中,教師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對“諾第留斯”號的結局進行猜想,可嘗試進行續寫。同時還可以圍繞尼摩船長是否應當將戰艦擊沉展開辯論。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閱讀指導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閱讀、自主思考的空間。因此,教師可通過明確、具體且貼合文本內容的任務幫助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進行閱讀,逐步了解文本情節內容、核心人物角色,由速讀、瀏覽過渡到精讀、細讀,每一環節的任務內容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及思維品質都得到有效發展。
在整本書閱讀后期,教師要積極拓展延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
比如,在《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中,教師首先通過引入與該作品主題相同的其他作品,幫助學生進行延伸性閱讀,可選取同樣為悲劇主題的《月牙兒》《茶館》,引導學生針對兩部作品的悲劇形成原因以及悲劇類型進行對比討論,進而對祥子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以及自身原因進行探討分析。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相似的人物形象,如學生熟悉的魯濱遜,二者都是在經歷了諸多困難,遭遇了希望出現又破滅的人生變故,但結局卻截然不同,以此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感悟與獲取人生啟示。教師還可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將名著作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向學生提出問題:現代人在發生重要事件時,往往都會發到朋友圈中進行記錄,與別人一同分享。請學生結合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幫助祥子發出一則朋友圈信息,表現出祥子的心理活動,同時設想其他的人物角色會怎樣為其留言,如小福子、二強子、虎妞等。有學生選取祥子購入第一輛車的情節,文案為:“人生第一輛車,只要努力就能獲得回報,并以自己與車的合影為配圖。”教師還可讓學生思考,若自己能夠進入書中,將會選擇在哪一個時刻來到祥子身邊,會對他說什么,祥子又會如何回答自己,以此為主題進行寫作。不少學生都在作文中希望祥子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夢想、節操與良知,重拾希望,不要被環境打敗。
在整本書閱讀的最后環節中,教師可通過相同主題、相似人物的對比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實現對閱讀方法、閱讀經驗的有效遷移,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同時在相似或者差異化的閱讀材料的碰撞過程中,增強閱讀能力。
整本書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更強的元閱讀能力,使其閱讀視野得到拓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面對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挑戰,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激發,依托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優化思維品質,利用拓展延伸環節幫助學生實現對閱讀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