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謀,程愛,張艷,何萬軍,何倩,李香蘭,劉龍,王志偉,龐蓉,陳小林
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新疆阿克蘇 843000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而致的膝關節疾病,與患者的年齡、肥胖、炎癥、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KOA 可致關節疼痛、畸形與功能障礙,進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全因病死率[1-2]。目前KOA 的治療主要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3]。運動療法是促進KOA 康復的重要手段,可緩解疼痛,增強肌力,提高膝關節穩定性,延緩疾病進程[4];肌效貼具有無創、無痛苦、依從性好等特點,可減輕KOA 疼痛、消腫、改善肌肉韌帶功能,促進關節功能恢復[5-6]。本研究采用運動療法配合肌效貼治療KOA,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就診于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的61 例KO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近1 周未接受其他相關藥物或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性疾病者;②膝關節結核、化膿、關節內骨折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和血液系統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將入選的61 例KOA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運動療法配合肌效貼)30 例、對照組(針灸推拿)3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18-4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接受針灸推拿治療,試驗組聯合運動療法和肌效貼治療。
1.2.1 運動療法 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主動、非負重肌力訓練,以股四頭肌肌力鍛煉為主,配合腘繩肌肌力鍛煉。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患者坐位,將沙袋綁在踝部,起始用0.5kg,后以0.5kg 逐漸增加,沙袋重量以患者能完成全范圍關節活動的最大阻力為準,在膝伸直位維持10s 左右,進行20次;②直腿抬高訓練:患者仰臥下肢伸展位,首先患側踝關節背屈,然后在繃緊下肢肌肉的同時直腿抬高下肢,在不引起疼痛的角度上堅持10~30s,再緩慢放下,休息10s,重復20 次,隔日1 次,直至隨訪結束;③踩單車訓練;④主動屈膝訓練:踝關節縛沙袋,屈曲膝關節0°~140°,大腿后群肌肉做緩慢等張離心收縮;⑤主動伸膝訓練;⑥提踵訓練;⑦空蹬自行車訓練:患者取仰臥位,在無痛和能耐受的范圍內作雙下肢交替緩慢蹬自行車運動,30s 為一次,體息10s,重復20 次[7-10]。
1.2.2 肌效貼治療 具體貼扎方法:①膝周首先采用兩條爪形貼布,錨分別從股骨內、外上髁,發出多尾如雙手交叉狀重疊于膝周;②疼痛明顯處采用X形痛點貼扎;③慢性期患者加用肌肉促進的Ⅰ形貼扎方法。每日1 次,1 個療程5d,療程間休息2~3d,共2 個療程。
1.3.1 癥狀評分 主要從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評分,包括休息痛、運動痛、壓痛、腫脹、活動度、行走、疼痛與陰雨天氣變化的關系、關節晨硬感、股四頭肌肌力減弱9 個方面,每方面根據程度計0~4 分,總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3.2 Lysholm 膝關節評分量表 是目前較常用的膝關節功能評價工具之一,該量表對關節局部癥狀的評價內容較全面,包括跛行、需要支持、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上下樓梯及下蹲8 個方面內容,每一項的最低得分0 分,最高得分5 分、10 分、15 分或25分不等。得分>84 分關節功能正常;66~84 分關節功能尚可;<65 分關節功能較差。
1.3.3 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y scale,VAS)評分 在附有刻度的10cm 長的橫線上,刻度0 表示無痛,刻度10 表示極痛,讓患者在橫線上標出自己疼痛的程度,從左到右依次表示疼痛程度越來越嚴重;VAS 疼痛評分標準(0~10 分):0 分無痛;3 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 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 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
1.3.4 西安大略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評分 從疼痛、僵硬和關節功能三方面評估膝關節的結構和功能,共24 個項目,包含整個膝關節炎的基本癥狀和體征。其中疼痛包括在平地行走時、上下樓梯時、晚上在床上睡覺時、坐著或躺著時、站立時;僵硬程度包括在早晨睡醒時膝關節的僵硬程度、白天坐著、躺著或休息后關節的僵硬程度;日常活動的困難程度(下樓梯、上樓梯、從椅子上站起來時、站立、彎腰、在平地行走、上汽車、下汽車、逛街、購物、穿鞋襪、起床、脫鞋襪、上床躺下時、進出浴缸時、坐著、坐馬桶或站起時、干比較重的家務活、干比較輕的家務活)。每方面根據程度計0~5 分,總積分最低0 分,最高100 分,總積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1.3.5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完全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顯效: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等癥狀顯著減輕,腫脹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有效: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等癥狀減輕,腫脹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膝關節疼痛、腫脹無減輕,關節功能沒有改善[8]。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癥狀評分、VAS 評分、WOMAC 評分、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治療1 周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2 周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試驗組的臨床癥狀評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試驗組的VAS 評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OMA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WOMAC 評分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WOMAC 評分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試驗組的WOMAC 評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WOMAC 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WOMAC 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周后、2 周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試驗組的Lysholm 評分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ysholm 評分比較(,分)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ysholm 評分比較(,分)
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74.1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1,P=0.017),見表7。

表7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證實,KOA 以關節軟骨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其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延緩發展,預防畸形,保護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伴有的風險因素、病變程度等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肌肉鍛煉和適宜運動貫穿于整個過程,科學合理的關節肌肉鍛煉包括有氧運動、屈伸活動、增強肌肉的力量訓練和增加關節的穩定性運動等[7-8]。
運動療法是許多指南中所推薦的具有較高循證等級的治療[9]。運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預防KOA 發生的危險因素、維持全身健康。多項指南強烈推薦KOA 患者接受包括教育、運動、體重管理及減少久坐行為等治療,運動因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與身體功能且提高生活質量而被作為基礎治療強烈推薦給KOA 患者[10],同時還可疏通血管,改善微循環,減輕部分炎癥反應[11]。有研究顯示[12],運動療法治療6 周后,疼痛和身體功能顯著改善,治療12 周后臨床效果更進一步提高。KOA 患者常規治療結合運動療法能提高總有效率、降低VAS 評分和WOMAC 評分[13-14]。一項Meta 分析[15]顯示,運動療法聯合外治法在療效、VAS評分、Lysholm 評分、肌力增強方面均優于對照組。運動療法作為KOA 的有效治療方法,從分子生物學層面說,可降低相關炎癥因子對關節軟骨的破壞,延緩疾病的進展;從生理學層面看,可通過主動、被動運動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增強肌肉力量、提升韌帶柔韌性,恢復關節生物力學平衡[16]。對早、中期的KOA 患者,適度運動可維持關節內收扭矩和關節周圍肌肉的生物力學平衡,從而減輕關節負荷,改善關節僵硬,增強股四頭肌肌力,穩定關節,達到緩解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的作用[17-18]。運動療法操作簡單,患者易于掌握,且屬于無痛療法,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能自行長時間堅持。
肌效貼具有支撐及穩定肌肉與關節的作用,可消腫止痛,促進軟組織功能恢復,保護關節,減輕疼痛,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等[19]。研究表明[5],肌效貼通過刺激皮膚機械感受器,增強關節的位置覺和運動覺,減少局部炎癥反應以促進軟組織損傷后的修復。侯永康等[20]的一項Meta 分析顯示,肌效貼可改善KOA 患者膝關節的屈曲活動度、關節周圍肌力。韓爽等[21]的研究表明,等速肌力訓練聯合肌效貼可減輕KOA 患者疼痛,降低炎癥反應,改善膝關節功能,增強膝關節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楊珺等[22]的研究表明,等速肌力訓練聯合肌效貼治療KOA 可提高臨床療效,有效率達97.50%,VAS 評分、Lysholm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且均優于對照組。唐浩深等[23]的研究證實,肌效貼組膝關節Lvsholm 評分優于對照組;李兆寶等[24]研究顯示肌效貼結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KOA 疼痛、WOMAC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將運動療法與肌效貼相結合,可增強肌力、穩定關節,加速疼痛緩解、改善關節功能。研究結果顯示,運動療法配合肌效貼能明顯降低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VAS 評分及WOMAC 評分,提高患者的Lysholm 評分。
綜上,運動療法配合肌效貼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確切,且可在短時間內取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患者依從性好,可長期堅持以維持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