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 龍雅昕 鮑光毅 曾棟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到2040 年,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1],老年人將逐漸成為休閑、健康和醫療領域的主流消費人群。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為產品設計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慢性疾病的高發群體,由于他們缺乏正確的健康知識儲備和健康行為引導,難以正確使用健康產品。KAP 理論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Model)是一種與健康相關的行為模式,又被稱為“知—信—行模式”[2]。該模式已被廣泛用于醫療護理領域,通過對患者群體進行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從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這體現了KAP 理論引導建立健康行為的可行性。基于此,將KAP 理論用于引導老年群體養成健康行為,并開發相應的老年健康產品,輔助老人進行疾病防控,滿足了老年人正確關注自身健康的需求,也契合了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穩步發展的趨勢。
KAP 理論是改變人類健康行為的較為完備的理論,也是一種行為干預理論[3]。它將行為改變作為目標,并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三個連續的過程。先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知識、態度和行為之間的許多聯系。Valente 等人認為,知識先于態度,這反過來又會影響行為[4]。Hungerford 和Volk 提出,行為改變需要提前對問題進行了解并且擁有相關技能[5]。Ajzen 認為,如果個人持有積極的態度和行為,他將對處理某個相關問題擁有更好的動機[6]。由此可得,知識是行為改變的基礎,信念和態度是行為改變的動力。
KAP 理論目前被廣泛運用于醫療護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學等領域。前人研究集中在基于KAP 測評工具的調研結果,進行干預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以尋求問題的改善,這也是KAP 理論的核心內容。
KAP 理論的研究在醫療護理和健康教育領域更為密集,并且常有交叉。萬曉珍等[7]從KAP 理論出發,通過對照實驗,發現個性化健康教育可縮短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時間,改善其慢性病管理效果,從而引導其建立健康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楊美芳等[8]認為通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帕金森患者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在社會學方面,KAP 理論也有一定的運用[9]。在設計領域,龔雨佳[2]以 KAP 理論等行為改變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老年語音助手交互設計系統,并以血壓管理助手為例展開了設計實踐。
以上研究表明,KAP 理論能夠用于健康行為引導和建立,并且發現基于 KAP 理論的產品設計相關研究較少。此外,作為經典的行為改變理論模型,KAP 理論符合行為改變支持系統(BCSS)的核心目的,即旨在形成、改變或強化目標的態度與行為,而非使用脅迫或欺騙等手段來實現干預[10]。因此,老年健康產品作為輔助老年人養成健康生活行為的引導類產品,也應遵循該原則。
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退化。首先,感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衰退。視覺上,光適應調節能力降低導致老年人易出現老花眼等癥狀,對相近色彩的識別度下降。聽覺上,老年人所能獲取的音頻范圍會縮小[11],接收高音頻聽力能力明顯下降,部分老年人還會產生耳鳴等癥狀。其次,老年人的抵抗力也進一步下降,容易引發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這些疾病大多數屬于慢性病,需要按時服藥加以控制。而記憶力衰退也是老年人的一大生理特征,特別是短時記憶。因此,忘記服藥或錯用藥品是老年群體經常出現的問題。再次,老年人肢體的靈活度下降,手指關節活動不便,準度和觸覺敏感度減弱,對于步驟復雜的操作難以靈活且準確的完成,甚至導致誤操作。最后,老年群體的學習能力變弱,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習慣按照“阻力最小道路”來操作產品。
隨著生理特征的變化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角色互換,他們成為被照顧的一方,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的落差感[12]。同時,子女與父母分房而居,甚至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現狀迫使他們成為“空巢老人”,導致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產生無助心理和負面情緒,孤獨感也隨之而來。另一方面,由于身體機能退化,之前對于他們而言容易完成的操作如今變得十分困難,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環境的控制能力逐漸減弱,使他們缺乏安全感。
生理和心理的轉變,影響了老年人的行為。肢體靈活度降低以及缺乏安全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空間逐漸縮小,生活軌跡較為單一,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范圍內活動,其行為特征具有規律性。定時起居和定期外出的特點,讓家居環境成了該群體的主要生活場景。研究表明,幫助老年群體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不僅有助于身心健康,還能引導老人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13]。
KAP 理論以改變人類行為、促進人類健康為目的,具體流程為“調研目標用戶”“制定引導方案”和“評估干預效果”三個方面。產品設計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目的,開展了“用戶需求調研”“產品設計研發”“用戶信息反饋”和“產品優化迭代”等步驟。二者本質上都是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且在目的和流程上具有相通性。將KAP 理論引入設計領域,并在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老年健康產品設計實踐具有可行性。
KAP 理論的“知”即知識獲取。設計領域中的“知識獲取”應當面向用戶提供有用的信息。產品能夠體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兩種。一方面指的是產品自身為方便用戶操作而提供的信息,包括產品的尺寸、造型、色彩、圖標以及細節等。這些信息直接暴露于用戶選購產品階段,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用戶對產品的感官體驗,或將左右用戶的購買行為。此外,用戶使用產品時將進一步察覺此類信息,該類信息對用戶更熟練、靈活地操作產品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從而幫助用戶達到目的。另一方面指的是產品被使用時產生的效用信息。效用信息是指產品的功能及其附加服務,二者是產品區別于藝術品的重要特征。產品通過展示效用信息,而被目標用戶所接受,促使用戶產生購買行為。
KAP 理論的“信”即產生信念。設計領域中的“產生信念”是指好的產品應當促進用戶產生積極的態度。設計為人服務,本質上是為滿足人的不同層次需求服務。一方面,好的產品應該是功能有益的。通過產品及其附加服務,能夠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產品提供的信息,如果這些信息能夠與用戶的購買預期相匹配,就會令用戶對產品產生信任感,激發用戶持續使用產品的動機。例如,高血壓患者使用血壓計定期測量并記錄血壓情況,能有效幫助患者關注自身血壓變化情況,他會認為該產品是有益的從而堅持使用。另一方面,好的產品應當是形式有益的。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開始從“人無我有”逐步過渡到“人有我優”的現狀,即產品不僅要滿足使用者的物質需求,還要滿足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特殊的形態能夠給予目標用戶以獨特的感受,特殊的圖標具有特定的指示含義。例如盾牌形狀能夠給予人安全、被保護的感受,愛心能夠讓人覺得溫暖等。
KAP 理論的“行”即形成行為。設計領域中的“形成行為”應當關注于通過產品設計引導用戶實現目標行為。產品與人的關系是在交互中逐漸建立的,這個過程即用戶使用產品或享受產品附加服務的過程。交互過程中的用戶行為受到產品功能及服務的引導、改變和強化。好的產品應該與用戶產生良性互動,用戶從互動中汲取行為動力,從機械地完成產品要求的操作逐步過渡到主動建立行為習慣;產品從互動中獲取信息反饋,進一步抓取用戶需求與特征,促進優化迭代。
通過從設計角度解讀KAP 理論,可以發現它與“好的設計十大原則”有著相通性,結合二者能夠進一步細化設計要求,有效指導設計。基于此,輸出以下網狀拓撲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KAP 設計理論網狀拓撲模型
為用戶提供有用的信息,首先需要充分暴露信息。這些信息是指產品自身為方便用戶操作而提供的信息,它們應當是易懂的、注重細節的。其次需要用戶察覺信息以引起注意,即察覺效用信息。在設計這些功能及服務時,要注重創新性和功能性,使產品經得住長久的考驗。
促進用戶產生積極的態度,首先需要滿足用戶的物質需求,該過程能夠促進用戶理解信息并且思考信息是否與自己的使用目的相一致。這要求產品的創新是滿足實用需求的,是在謙虛地解決具體問題,而不引發更多問題。其次,要滿足用戶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該過程能夠讓用戶建立對產品的信任,從而激發用戶持續使用產品的動機。這要求產品在形式上是符合美學的,功能上是誠實而不過分夸大的。
引導用戶實現目標行為,首先需要從形式和功能上促使用戶嘗試使用產品,并與產品產生互動。用戶對產品的滿意度會直接影響其是否會堅持使用該產品的決策。目標群體會在重復使用產品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相關行為習慣。例如,高血壓患者日常使用血壓計,主動規避血壓上漲的行為,從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這要求產品功能可以真實有效地解決問題,且對用戶的行為引導是易懂的、環境友好的。
通過以上網狀拓撲模型,可以提出老年健康產品的具體設計策略。首先,為老年群體提供有用的信息需要圍繞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注重人性化理念。針對老年人視力退化,產品在設計上要注意色彩的使用,盡量不使用相近色彩,以溫和的色彩為主色,細節上搭配亮色起到提醒作用。視覺退化使聽覺對老人的影響增大,語音播報功能成為僅次于視覺顯示的重要存在,并且需要注意音頻范圍。肢體靈活度下降,要求在設計時對產品的按鍵大小和形狀做出進一步的考量,促進產品的“適老性”轉化。
其次,促進老年群體產生積極的態度需要從生理特征入手,同時注重心理特征。產品既需要在功能上明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滿足易用性原則,又要注重老年人缺乏安全感以及易產生孤獨感的心理狀況。因此需要將情感化設計滲透在產品設計中,為老年人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14],滿足人性化設計需求。
最后,引導老年群體實現目標行為除了需要注重生理和心理特征,還需要著眼于行為特征。第一,需要明確老年人使用健康產品的情境,不同的使用場景對產品交互功能提出了相應的約束條件。第二,老年群體的記憶力與學習能力變差,因此需要盡量減少操作流程,盡可能簡便地達到目的。第三,老年人的日常動線相對固定,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特別的提醒,能夠有效地促使其養成目標行為習慣。
老年健康產品種類繁多,根據老年人的特征和需求,選取老年智能藥盒為載體進行設計實踐。一方面,老年群體是慢性疾病的高發群體,需要長期服藥來維持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記憶力衰退、反應遲緩等原因,導致該群體經常忘記或錯用藥品,這可能產生難以挽回的后果。基于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對其按時服藥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保證甚至逐漸改變其健康狀況。
如圖2 所示,該智能藥盒是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服藥的老年群體設計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規定的時間提醒老年人準確服藥,促使老年人養成按時服藥的習慣。在形式上,藥盒以月影白為主色,搭配紅色、藍色作為細節的點綴色,色相與明度區別明顯,有助于引導老年人使用藥盒。同時,藥盒形似盾牌,能讓老年人在使用時從心理層面感受到被保護,給予其安全感,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讓其在使用時不產生恐懼情緒。藥盒尺寸為110 mm×70 mm×20 mm,既可以放在家中的固定地點,也便于隨身攜帶,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在功能上,藥盒整體由六個獨立的單元格構成,可以有效地防止藥品混合。六個獨立單元格可拆卸替換,便于清洗,保持盒內清潔。此外,藥盒配有語音播報功能,在老年人需要服藥時,會發出“您該服用XXX 藥品了,計量為X 片,請及時服用”的語音提示,并伴隨著藥盒中間藍色燈條的閃爍及藥盒整體的震動。藥盒采用集成化單體按鍵設計,簡化操作步驟,優化按鍵尺寸,符合人機工程學,避免了誤操作。在交互上,可由本人或子女連接手機,下載配套APP 進行設置,在APP 上可以直觀地查看單元格編號及具體設置詳情。用戶提前將藥品名稱、服藥時間等信息輸入,待藥盒響起語音提醒時按下按鍵,自動彈開對應的單元格,無須用戶主動記憶,減少認知負擔。
圖2 老年智能藥盒設計效果圖
文章從健康醫療領域理論出發,通過原生領域映射的方法,構建了設計視域下的KAP 理論網狀拓撲模型,并依據該模型提出了指導老年健康產品的具體設計策略,展開了設計實踐。汲取跨領域的精髓注入設計領域能夠激發設計行業的更大潛力,圍繞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原則能夠真正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在具體設計中,設計師遵循此道,推進功能、形式和交互的有機融合,能夠幫助并引導老年人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提高其幸福感與獲得感,設計出滿足老年人實際需要的健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