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 李天寧 陳江波(通信作者)
德國著名時間研究專家賽維特的一項調查顯示,84%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加急時代”,其中72%的人稱“精神高度緊張,壓力大”[1]。可見“快節(jié)奏”“壓力大”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絕大多數年輕人的關鍵詞。而咖啡行業(yè)為迎合這種時代趨勢,各種各樣的半自動、全自動咖啡機應運而生。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人與咖啡機之間的交互情感體驗。慢生活注重生活質量,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感受。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嘈雜、擁堵的都市快節(jié)奏生活早已讓人厭倦,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回歸自然,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在這個加快生活節(jié)奏成為習慣的時代里,奔波勞碌成為城市工作、生活的主旋律。“慢”理念就是對這種“快”生活的反思。卡爾·霍諾曾說過:“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懶惰,而是讓速度的指標撤退,讓生活變成更細致。”慢下來意味著給自己一個休憩的空間,體味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享受真實生活的樂趣[2]。引申到設計上就是平衡當前快節(jié)奏生活的一種新的“慢設計”理念,更多的注重產品使用過程中的人機交互。通過自然、簡樸的外觀和有趣的人機交互方式從而讓使用者達到回歸本我的狀態(tài)。
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當中,咖啡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必需品,許多人習慣早上喝一杯咖啡提神醒腦,然后忙忙碌碌去上班,但咖啡并不只是忙碌快節(jié)奏生活的代名詞。奈斯比特曾說:“我們正走向高技術和高情感的兩個方向”[3]。就產品而言,現在國人對于咖啡機的民族文化性設計還是相對較少,如何設計一款同時符合我國當代人生理和情感需求的咖啡機成為咖啡機設計的新趨勢。應在滿足人們視覺需求的同時增加沖泡過程的趣味性,增加情感化的功能設計,在技術為主體的產品設計中實現視覺要素、精神要素、文化要素的統一。“慢生活”理念下的咖啡機,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增加趣味性,使咖啡機不再只是一個冰冷的機器,制作咖啡的過程也不再只是按一下按鍵那樣簡單。就像中國的茶道文化,慢設計產品給人的使用體驗應是一種回歸本質的生活態(tài)度,回歸簡單,慢慢發(fā)現生活中的樂趣與美好。慢設計能讓用戶充分體驗產品,從而加強對生活的體驗。
隨著科技不斷發(fā)展和工業(yè)化的不斷推進,咖啡機的硬件不斷優(yōu)化提升,結構越來越復雜,功能越來越升級、完善,咖啡機發(fā)展正趨于專業(yè)化、簡單化、商務化、高端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逐漸趨于豐富化和差異化,如何在當前大環(huán)境下找尋咖啡機設計的新方向,提升咖啡口感的同時設計更加個性化、人性化,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是當前企業(yè)和產品設計師要思考的問題。
咖啡是由咖啡豆烘焙磨粉后制作出來的飲料,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種各樣不同的烹飪器具制作出來的,咖啡師在制作過程中不同的操作會使最終制作的咖啡呈現出不同的甜度、酸度、香醇度。根據不同的操作方式,現階段常見的咖啡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全自動咖啡機。顧名思義,全自動咖啡機就是完全由機器制作咖啡,從磨豆到出杯,甚至奶泡,都不需要人來動手操作。適合咖啡需求量大的場合,效率高,且出杯品質穩(wěn)定。但因其價格昂貴、體積較大、難清洗等因素,全自動咖啡機不太適用于家用,更適合用在公司休息區(qū)或者大型咖啡店。
2)半自動咖啡機。與全自動咖啡機不同,半自動咖啡機在制作咖啡的前半段過程里,也就是磨豆環(huán)節(jié),需要使用者自己完成,有的人會選擇配電動磨豆機,有的人會選擇手動磨豆。因為磨出的咖啡粉帶有不確定性,半自動咖啡機做出的咖啡品質也是不穩(wěn)定的,但也無形之中增加了一些神秘感。
3)滴濾式咖啡機。把咖啡粉放入漏斗里面的過濾紙內,再用低于85 度左右的水緩緩沖過咖啡粉,緩慢過濾后形成一杯咖啡。不像半自動咖啡機高溫煮沸后的咖啡味道那么濃郁,有一定油脂,味道也苦一些。過濾后的咖啡味道相對較淡,不需要再加糖和奶,可以更健康純粹地享受咖啡。許多人會使用手搖磨豆機磨出極細的咖啡粉,再用手沖壺緩緩過濾,通過返璞歸真的方式體驗品質生活,感受慢生活。
文化對于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國際化的發(fā)展,東西方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融匯貫通,在產品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適當融入外來文化可以在產品創(chuàng)新的同時促進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當今,越來越多的機械產品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短暫回歸自然的慢生活可以讓人們的內心恢復澄凈,東方的“禪文化”就能很好的體現這種生活狀態(tài)。禪意指禪心、安靜自然的生活,遠離世俗的紛擾,講究人的心理感受和對生活的反思與思考,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咖啡機設計中,更多的關注使用者的體驗,而非工業(yè)化帶來的便捷,給人以美好、愉悅、放松之感。造型上,在功能合理的同時,常常通過對自然元素、傳統符號、民族特色等元素的提煉,將東方文化精髓融入咖啡機設計中。在創(chuàng)新造型的同時提升文化價值,實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東方與西方文化相融合,讓東方文化既能流行于本土,也能流行于世界。
情感化設計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即本能、行為和反思層次的情感體驗[4]。本能層次的情感體驗是指人與物交互時本能的第一感覺,在產品設計中體現在造型、材質、色彩肌理給人的直觀感受。消費者在看到一件沒見過的產品時,最先看到的便是其外觀、顏色、風格,也是人們俗稱的“第一印象”,不同的CMF會讓人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也可能直接決定消費者愿不愿意為咖啡機買單。行為層次的情感體驗是指人機交互的體驗,關注產品的易用性、功效性、人機性。人們追求和產品的互動性,而互動的體驗則更傾向于行為帶來的使用體驗,這就需要在使用者和產品之間形成交互作用。反思層次的情感體驗是最高層次的情感體驗,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層面和產品體驗對于使用者的意義,而不只局限于產品本身的物理屬性。例如滴漏式咖啡機雖不像全自動咖啡機那樣快捷高效,但可以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慢慢體會過程帶來的樂趣,在研磨、預熱、過濾、沖煮等一系列過程中與產品進行情感交流,從而引導人們減慢生活節(jié)奏,舒緩壓力。三種情感體驗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可以相互交叉。在柔和的外觀造型的基礎上增加產品使用過程的趣味性,從而實現“慢設計”。
Newton 濃縮咖啡機,如圖1 所示,是一個簡單的手動咖啡機,“牛頓”這個名稱本身就是對工程和原理的認識,使用者采用一種類似工業(yè)活塞設計和杠桿原理的操作方式來制作咖啡。它是一種免電裝置,只需將熱水煮沸,加入新鮮的咖啡豆研磨,其余部分就可輕松透過杠桿按壓完成,用較簡單的方式煮著咖啡喝。煮咖啡的過程本身就很重要,它可以讓快節(jié)奏的人們慢下來、可以讓靜止的自身緩慢開啟,這個過程中有著一種安靜的參與感,而這個制作過程也有是有意思的、充滿儀式感的。

圖1 Newton 濃縮咖啡機
天秤座咖啡機,如圖2 所示,旨在利用虹吸原理以及物理杠桿平衡的方式來沖泡一杯美式咖啡。造型獨特且不失靈巧,以平衡的方式沖泡咖啡,享受過程而非結果,讓等待咖啡的時間都充滿樂趣。

圖2 天秤座咖啡機
瀑布式咖啡機,如圖3 所示,它的滴濾壺由三部分組成,水從上面第一部分流向下面兩部分,形成一個小型瀑布景觀,同時煮好一杯咖啡。澆注的水流和水滴的聲音形成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受,增強使用過程中的用戶體驗,讓咖啡機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藝術觀賞性。

圖3 瀑布式咖啡機
“慢設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產品外觀表達上以簡潔、素樸、自然的設計風格為主,為了功能而設計,讓用戶使用產品時產生情感上的互動,還原商品價值的本意。
在造型上運用流暢的線條、較圓潤的外形,給人一種溫暖、簡約的直觀感受。給較少的設計元素賦予了較大的設計內涵,各線條和各邊緣要有韻律,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tài)。同時,在產品語意的角度上,提取自然生活中的“慢”元素,加入自然、傳統的元素喚起人們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并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美的餅式咖啡機,如圖4 所示,由蝸牛演變而來的造型讓人潛意識覺得“慢”,給人比較放松的感覺[5]。

圖4 美的餅式咖啡機
在色彩上,回歸自然本色,平靜素雅的顏色更容易讓人靜下心來享受慢生活,使用低純度的色彩(白、黑、灰等),盡量保持材料本色。給人以純凈、自然的恬適的感受。慢生活是有溫度的,偏暖的整體色調能使整個產品看起來更溫暖親近[6]。此外,運用咖啡本身的咖色少量點綴在咖啡機上,能夠讓產品整體風格更統一。
材質對人的五感都有影響,在各設計要素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已成為了設計領域中的重要語言。作為人類情感的媒介,其本身也蘊含著情感信息。研究表明,材料與人類情感之間是具有遠近關系的。天然材料(如棉、木、石、土等)與人類情感的關系較為密切;而人工材料(如塑料、玻璃等)與人類情感的關系就稍遠一些。不同的材料能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因此,在產品設計中材料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慢設計”就是為了拉近人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在咖啡機設計中,可以選擇性地增加一些較溫暖、較親近的材料。
木材是一種毋庸置疑的“慢”材料,具有豐富多樣的紋理和色澤,給人以樸素、天然的視覺感受。木材觸感柔和、給人以優(yōu)雅、舒適的情感體驗。而且,因為獨有的肌理和色澤,木材成為我國古代許多家具材料的不二之選,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我國的歷史底蘊和文化之美。相較來說,淺色的木材質比深色更讓人有親近的感覺,在產品設計中加入淺色木材質(如松木),能夠使產品賦有天然的治愈感、緩慢感。同時,天然的木材料也與當前的環(huán)保主題相契合。
此外,適當加入皮革材質點綴,更能拉近人與產品之間的距離。皮革材質具有柔軟、浪漫、感性、溫暖、天然等特點,皮革材質可讓產品更具有肌膚感,從而增強人與產品之間的交流。
從手工制作到完全自動化,制作咖啡的方式越來越多,不同咖啡機的操作方式也各式各樣,當前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在制作咖啡過程中增加趣味性,讓用戶更有參與感是現階段咖啡機設計的一大方向,也就是人與產品的情感化交互。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看,交互設計使人們通過自然的互動行為,沉浸和參與其中,從而引發(fā)深層次的情感共鳴[7]。滴漏咖啡機是一種簡單、直觀意義上的慢操作咖啡機,用戶可以觀察并手動控制咖啡的沖泡過程,相較于完全機械化的咖啡機來說,滴漏咖啡的咖啡豆、水溫、時間都具有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會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和對未知的期待[8]。這種過程中的儀式感使人們可以更好的品味生活。但由于咖啡的受眾絕大多數并不是精通咖啡制作的專業(yè)咖啡師,而滴漏咖啡的專業(yè)性使許多人并不能獨立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咖啡口感。基于此,可以將機械與手動相結合,融合其優(yōu)點,讓操作更簡單的同時增加人們動手操作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產品的功能,使家用咖啡機更人性化。讓人們在制作咖啡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其中的樂趣,帶給人們最初的用戶體驗,反思當前工業(yè)智能化時代造成的產品文化缺失。
由于工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和當時人們對于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缺失,全球變暖以及環(huán)境破壞問題日趨嚴重,人們逐漸意識到為了利益和效率無節(jié)制的工業(yè)化生產對于環(huán)境的破壞,“慢設計”也是對這一問題的反思。“慢設計”認為設計在滿足個人使用需求的同時,也應該盡量考慮到當前經濟、文化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因素,做到多方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9]。
可持續(xù)設計和綠色設計是密不可分的,設計師在設計新產品時,可以根據現有用戶使用過程中的不足,改進原有的產品或者設計出更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產品。例如全自動咖啡機的高能耗,還有因機器較大較復雜導致清洗過程中的水資源浪費問題;膠囊咖啡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膠囊”包裝浪費等,都可以通過功能上的創(chuàng)新設計來改進。在材料上有選擇地挑選綠色環(huán)保材料和天然材料,或在不影響功能以及工業(yè)標準的基礎上減少耗材廢料,增加材料利用率,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盡可能減少浪費和能源消耗[10]。
品味咖啡的過程是享受的,自己研磨一杯咖啡的過程也是值得慢慢體會的。而慢設計的意義就在于,希望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中,有那么一刻是在傾聽心靈,回歸本我,享受屬于自己的休閑時光。在這個越來越智能化的工業(yè)時代里,高效并不是唯一的關鍵詞。“慢生活”理念下的家用咖啡機,將動手操作替換機械運動,注重人在過程當中的體驗,同時外觀上融入東方元素,為咖啡機注入情感,使咖啡機不再只是一個冰冷的機器,沖泡咖啡的過程不再枯燥機械。這既滿足了咖啡機的功能效用,又喚起了人們的情感需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讓人們在空閑之時細細品味咖啡的慢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