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張琪
新加坡在過去的五十年里,陸續出臺了多項提高花園城市建設水平的法律法規,政府高度重視在群眾中宣傳綠化知識,不斷提高全民綠化的意識,鼓勵公民參與到城市綠化建設中,把建設花園里的城市當作是每個公民精神面貌和綜合素質的體現。同時,對開發商設計屋頂花園或陽臺綠化等高層建筑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名譽鼓勵,如在Skyrise Greenery Incentives 2.0 計劃中,就提出對垂直綠化的安裝費最高可資助總費用50%的支持政策[1]。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城市綠化飛速發展,從臟亂、缺乏綠色的“不毛之地”轉變為“花園中的城市”[2]。新加坡綠色建筑、垂直綠化等特殊的綠化技術日漸成熟,立體綠化發展也從最初“用綠色裝點城市”“綠化與建筑的結合”,慢慢過渡到“以人為本”“親自然性”的人性化設計[3]。文章旨在通過對新加坡立體綠化的主要形式、植物配置、藝術表達等方面的總結、探討,達到為國內綠色城市發展提供實踐參考的目的。
墻體綠化是指在一些高大建筑物或是居民樓兩側所有能進行綠化的地方進行立體綠化處理,在建筑外墻種植一些具有攀援性質、可以吸附在建筑外立面的植物,起到增加綠化覆蓋率、改善周邊環境的作用。墻體綠化是新加坡較為常用的立體綠化形式,如新加坡Oasia 酒店,就是典型的墻面綠化,這種形式的立體綠化往往是在建筑外立面種植多種易扎根、生命力頑強的爬藤類植物,且在色彩搭配、季相搭配上頗為講究。
陽臺綠化指在陽臺、窗臺、過道等地方種植攀援性植物,從而形成一面綠墻,既能夠對室內進行裝飾,讓室內具有自然氣息,又能夠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在達到降溫、降噪、降塵效果的同時,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綠色景觀。國內的陽臺綠化,大多是居住者出于愛好和興趣自行種植,一般很難形成連續、大片的綠化景觀,而在新加坡,受政府對城市綠化重視程度的影響,很多的建筑開發商會在建筑外立面預留一部分空間,專門用來做綠化。如新加坡皮克林賓館、金沙酒店等,出挑的陽臺上種滿了熱帶植物,形成了成片的、完整的立體綠化景觀,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綠色空間的審美需求,還能夠凈化室內空氣、隔絕室外噪音。
屋頂綠化是指在樓頂平臺做一些花池,種植一些根部較淺的綠植,在建筑上層空間進行景觀綠化設計。綠色植物是屋頂花園的主體,而屋頂土壤少、干燥、風大等特殊環境限制了屋頂綠化植物的選擇和應用。因此,植物多選用喜光、耐寒、耐貧瘠、易栽培的鄉土植物,栽培形式以地栽、盆栽、立體種植等為主。屋頂綠化按維護需求可分為免維護型、簡單維護型和高難度維護型三種模式[4]。新加坡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和全自動灌溉系統的普及,讓其屋頂綠化形式多為免維護型和簡單維護型,區別于國內屋頂綠化以簡單的地被植物和灌木植物裝飾為主的綠化形式,新加坡屋頂綠化往往會使用更豐富的地被植物搭配灌木、喬木等進行綠地營造。
立體花壇指在開闊的廣場或園區矗立幾根用鋼鐵、竹木等材料制成的骨架,在它的表面種植一些攀援性植物和蕨類植物進行覆蓋的一種裝飾性綠柱。這類立體綠化在植物選擇上,大多會選擇顏色鮮艷、易于生長、適應性極強的植物。
新加坡處于熱帶地區,植物種類繁多,因此在立體綠化設計中,大多會選取易存活的本土植物,再適當引進東南亞各國的部分植物品種,豐富了立體綠化中植物的多樣性。在進行植物配置時,綜合考慮植物的生長性能和相互之間的促進與制約,形成多樣的、穩定的植物群落。部分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可以為生物、微生物提供食物和生活場所[5],多樣的植物配置形成了結構相對復雜的生態系統,從而帶來了生物的多樣性。植物、動物互惠共生的生物群落,為新加坡增添了多種動植物的新品種,也為新加坡的城市發展帶來了較大的生態價值。
新加坡在立體綠化的設計中,一方面,運用植物高低、葉子大小、色彩等不同形態的特征,在實際配置中注意植物之間的相互協調,從而形成植物間的葉莖對比與襯托;另一方面,在植物造景的時候,考慮到周邊環境、建筑的形式,可以配合使用空間的大小、色彩相對和諧的攀緣植物,通過線條柔和的植物來弱化建筑帶來的生硬、冰冷的視覺感受。
朝南的建筑立面大多會種植一些大葉喜陽的植物,而朝西背陰面,大多會種植一些耐陰或半耐陰的植物,向陽、高處的建筑立面植物茂盛密集,而背陰、低處建筑立面的植物則松散稀疏,當同一棟建筑立面出現有疏有密的植物排列方式時,從整體看上去會更有韻律感。
植物的季相變化是指植物受四季變化的影響,在顏色、生長周期等方面產生差異。以國內為例,大多植物在春天發芽、秋天結果,按季相分類可將植物分為觀葉植物、觀果植物和觀花植物[6]。立體綠化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設計,植物的配置不是拼湊出來的,而是在完整的指導思想下設計出來的。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立體綠化的可持續發展性,認識到植物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生長、凋零,在植物配置過程中應合理搭配,加深植物層次的對比,讓視覺體驗更加豐富。
新加坡處在常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植物無明顯季相變化,優越的地理條件為人們提供了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綠色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會出現植物常年以黃色、綠色為主,植物色相、季相變化單一等問題,帶來相對呆板的視覺體驗。因此,在新加坡立體綠化設計中,設計者常常會選擇搭配顏色豐富的葉子花、蘭花等蕨類植物,來彌補色彩、季相上的單一性。
立體綠化植物種植脫離地面和土壤,本身就要求植物具有根系淺、適應能力強等特征。新加坡全年高溫多雨,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表1 從植物特性(葉片顏色、花、果、生長周期、性狀)和植物生態習性(水分、采光)兩大方面總結新加坡的立體綠化植物,從中得出立體綠化的植物大多數選用常綠、耐旱、喜光等適應當地特殊氣候的攀援性植物。同時,在植物配置中搭配一些彩色的葉子花,提高了立體綠化的美觀性和多元性。
表1 新加坡立體綠化植物選擇
立體綠化的設計首先應考慮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域的氣候環境和地理條件,不僅會影響立體綠化中植物的選用和種植,還會帶來地域文化的差異。
新加坡的國花是卓錦萬代蘭,是一種在惡劣環境下也能茁壯成長的雜交蘭花[7],蘭花堅毅的生命力也象征著新加坡人民刻苦耐勞的精神。除此之外,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提倡各民族和諧共處、互相包容,卓錦萬代蘭的五個尊片和一個唇片,也象征著新加坡各民族間的平等,而卓錦萬代蘭花凋零后花即開的植物特性,寓意新加坡這個國家充滿著無盡的希望。因此,蘭花在新加坡深受人民的喜愛。在進行立體綠化的設計時,應深挖城市文化特色和人文特征,通過與立體綠化相結合,展現城市獨有的藝術魅力。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的“擎天大樹”是新加坡非常有代表性的立體綠化之一,它的結構造型就是模仿新加坡國花蘭花在主體結構中生長的方式(見圖1)。濱海灣花園中共有18 棵25—30米高的“擎天大樹”,上面展示了兩百多種特色植物。通過這些熱帶特色的攀援植物、附生植物、蕨類植物、蘭花和其他種類植物的擺放,形成了獨特的立體景觀。蘭花造型的外觀結合各品種蘭花的種植,增添了濱海灣花園的文化特色。
圖1 濱海灣花園“擎天大樹”
新加坡立體綠化的藝術特點還表現在時刻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以人的需要、人的使用為前提,重視人在綠化環境中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變化。
以新加坡邱德拔醫院為例,醫院通過立體景觀為病患提供了綠色的康復環境。設計團隊采用了大量節能環保的綜合性景觀環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空間,在每個樓層都種植了大量綠植,使患者能通過不同的角度欣賞到綠植,從而讓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建筑外立面的景觀墻布滿了使用滴灌過濾系統的植物,在保障室內私密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室內溫度,為室內帶來了自然通風,為患者營造了更為舒適的康復環境(見圖2)。
圖2 邱德拔醫院陽臺綠化圖
優秀的立體綠化藝術不僅能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關懷。新加坡的立體綠化很好地體現了人和植物、人和自然之間的交流與共存,讓公眾在自然的條件下感受到立體綠化帶來的社會價值,并自覺承擔起保護和維護的責任。
立體綠化的形態是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植物特有的形態、質感都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視覺感受。在設計立體綠化的時候,應充分利用植物多樣有機的形態,根據不同植物的不同形體特點,結合空間需求,進行合理地組合、搭配,從而形成較好的裝飾效果。在植物配置中運用了均衡與變化、節奏與韻律等形式美的法則,提高了立體綠化系統的美觀性和藝術觀賞性。運用藝術構圖的形式美法則進行立體綠化的植物布置,能夠增加立體綠化的美感。
以新加坡海軍部村莊為例,在進行屋頂花園布置時(見圖3),運用變化與統一的原則,等距種植同種植物,能在視覺上達到一定的統一效果。此外,間接搭配一些高低錯落的蕨類或其他種類的植物,還能讓整個屋頂空間整體有序、景色各異,形成多層次變化的屋頂景觀。從建筑剖面看(見圖4),整個空間利用質地體量各不相同的植物,按均衡原則進行搭配,整體就會顯得沉穩、均衡。
圖3 海軍部村莊剖面圖
圖4 海軍部村莊屋頂花園圖
色彩是植物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在立體綠化的植物色彩選擇中,應該考慮周圍環境的整體色調和風格,使植物和建筑能夠在色彩上形成襯托[8]。新加坡的Oasia 酒店是立體綠化色彩表達中的典型案例。酒店的建筑外墻裝飾著大量的綠植,從遠處看像一片綠色的瀑布。酒店建筑外立面以紅色為主,和綠色的植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讓整個建筑空間顯得活潑并充滿生機(見圖5)。為了弱化過于強烈的色彩對比,立面以不同明度的紅色代替了純紅色,植物在色彩選擇上也搭配了些許彩色的花果(見圖6)。
圖5 Oasia 酒店外觀圖
圖6 酒店細節圖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壓縮了傳統城市園林綠地的空間,而立體綠化突破了傳統平面綠化在植物數量和植物面積上的限制[9],利用盡量小的建筑面積創造最大的綠化效果,為增加城市的綠化率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緩解了城市建筑用地和城市綠化用地之間的矛盾。在城市環境方面,立體綠化能夠有效緩解城市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如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減輕城市噪聲污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等。在社會價值上,立體綠化能夠延伸城市空間,拓展城市休憩綠地,舒緩城市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滿足人們對綠色環境的向往[10]。
新加坡城市空間立體綠化設計采用了可持續設計策略,通過使用新能源和新技術,創造了與原始生態結構相似的城市生態系統,推進了城市空間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發展,打造了令全世界艷羨的“花園城市”。目前我國多項政策都在大力扶持和推廣立體綠化與海綿城市的建設,自動滴灌施肥技術、遠程監控系統、濕度感應預警系統等先進的綠化技術的出現,都為國內城市空間立體綠化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也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花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