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潼

第一次進到天壇里面 ,在上小學的時候。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一個春天,學校帶著大家去天壇放風箏,回來后需要完成一篇作文。那個年代好像很多學校都喜歡這樣,為了讓學生能在寫作上有所精進,不惜拿出幾節語文課的時間來組織活動,帶著孩子們走到戶外身歷其中。我記憶里至少參加過十幾次這樣的作文體驗課。這么做其實挺好,沒有經歷過,寫出來的一定不會是真實的好文章,而有了親身體驗以后,總好過那些胡編亂造的滿紙胡話。
后來作文寫得怎么樣,早就忘得沒影兒了,只記得那天的風箏放得很開心,天壇很漂亮。老師有個要求,一定要用自己親手做的風箏,這下就很有意思了。看吧,一隊小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幾乎每個人手里拎著一個家長給制作的“屁簾子”,臉上還綻放出歡欣的愉悅感,不免引得公園里遛彎的人們時不時看過來幾眼。最終所有同學分散在丹陛橋上,面對祈年殿,幾十只“屁簾子”隨風飄飛。雖然天空飛滿的是最簡單的風箏,但是看著它們一個個越過祈年殿的穹頂,繼續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攀升,瞬間覺得那個春天好美,那些風箏好美,那群孩子好美,那座藍色的祈年殿也好美。
除了體驗課,學校還特別愛組織一項活動就是“學雷鋒獻愛心”。經常會被老師帶著去打掃衛生。我印象里就曾經擦過交警的崗亭,擦過工廠的窗戶,擦過公交車的玻璃,還給天壇拔過草。有了前一次放風箏的經歷,大家都覺得天壇是一個好地方。所以,即便是參加義務勞動,在大夏天去消滅樹林下的雜草,一群小屁孩兒還是多少有些興奮。
進了公園北門不多遠就是一片松樹林,排列整齊的樹下零星的野草顯得有些礙眼。老師一聲令下,我們瞪著眼沖向了面前的雜草,歡天喜地張開膀子比著誰拔得多拔得快。沒多一會兒就完了工,大伙兒竟然還都覺著有些意猶未盡。老師一看時間也還早,就帶著一隊排列整齊的孩子在公園里逛了起來。那是第一次有人給講解天壇的來歷,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對祈年殿、回音壁、圜丘這樣的標志性建筑有了初步認識。不過,年紀太小的孩子,當然不會對歷史有多大的興趣,最喜歡的還是能當“電話”使用的回音壁。就記得和同學站在那圓圈形石頭墻兩邊,還沒大喊著說話,就已經互相聽得清清楚楚。那時候哪知道什么規則的弧度、光滑的墻面能讓聲波折射前進的道理,就是感覺很神奇。從那天起,對天壇的喜歡,又增加了幾分。
后來上了初中,和班里同學又去過幾次天壇,每一次都會跑到回音壁那里各在東西一方扯開嗓子大喊幾聲,一通折騰,總要招來附近大人們幾聲帶著善意的笑罵。
前兩年陪著遠來的親戚去逛天壇,想著去回音壁找回一些久違的樂趣,結果,為了保護古建筑,距離圓弧形的墻壁還很遠的地方,被圍上了鐵欄桿不能靠近。還別說低聲細語,就是我在這邊喊破了嗓子,那邊也是聽不見任何響動了。不過也好,這么精絕的建筑,是應該好好留存下去,讓所有中國人、外國人都知道,咱們的建筑手法之精湛,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長大之后的興趣愛好必然會和小時候有很大不同,至少,我對天壇就是這樣。
懵懂的年代,只是覺著祈年殿好看,覺著回音壁好玩兒,覺著那些古樹造型奇奇怪怪,覺著關著門的地方神神秘秘。可一旦歲數大一些,想看的和看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興趣都集中到了這座壇廟的歷史文化上面,開始變著法兒去了解它的建造背景、建筑知識以及背后隱藏的那些故事——比如我小時候覺得很美的祈年殿。
作為一個孩子,我一直認為,這座像亭子一樣的殿堂,從一開始就應該是純藍色的圓屋子。多年以后,才了解人家最初也是個方盒子一樣的建筑,四面墻壁加上一個規矩的房頂,是明成祖朱棣住進北京紫禁城那年開始建造的。到了嘉靖年間,“房子”改成了“亭子”,圓形三重檐的祈年殿算正式出現。殿頂上覆蓋的琉璃瓦顏色燦爛紛呈。最上面是青色、中間那層是黃色、到了最下面又變成了綠色。據說這分別寓意著天、地、萬物。實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文藝。
同樣能表現出古人有文化的,還有祈年殿里的那好幾圈柱子。祈年殿里的柱子分里、中、外三圈,最里面的四根大柱子畫著鎏金彩繪,象征一年四季;中間的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個月;最外面的十二根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這還不算完,還有算數題。中間和外圍的柱子加在一起是二十四根,代表了每年的二十四節氣,再加上最里面的四根是二十八根,暗合著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二十八星宿。
看吧,說古人有文化不是信口開河的吧?這么錯綜復雜的象征意義,是不是讓咱們今天的人有點兒望塵莫及?
祈年殿能變成今天純藍色的樣子,那是清朝乾隆年的事情。乾隆十六年,皇上下令把三色瓦統一都換成了藍瓦,并且把曾經叫過“大祀殿”“大享殿”的這座建筑改名成“祈年殿”。不僅如此,把祈年殿的職能也修改了一番。
明朝蓋這座殿的時候,是用來同時祭祀天地的,而到了乾隆時期,皇上就把這兩件事情給剝離開了,祈年殿只用來“祈谷”,也就是進行祭拜大地,祈求谷物豐熟,在每年的正月舉行典禮。它也是中國古代唯一幸存下來的明堂式建筑。所謂明堂,那可是皇家最隆重的建筑物,是專門用來祭祀蒼天、祖宗、干大事兒的地方。所以有不少和北京有關的圖標,都用祈年殿做了原型。好多人到了天壇,會指著祈年殿和身邊人說,這是當年皇上祭天的大殿。這事兒分怎么說。如果是在乾隆以前,那這說法是對的。但打從乾隆開始,祭天的地方可就不是這里了,得往南面去。
順著當年一群小屁孩兒放風箏的丹陛橋一直向南,過了“回音壁”圍著的皇穹宇就是圜丘,一個三層的白色石頭臺子,這才是天壇里面正兒八經祭天的地方。
最早的圜丘,是一個藍琉璃圓臺,腦補一下覺得和祈年殿、皇穹宇挺和諧。也是到了乾隆朝的時候,這位皇上讓人把這個臺子改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擴建了一下,但是把藍琉璃替換成了青石臺面,把欄板、望柱修成清一色的漢白玉材質。
要說這乾隆皇帝也是有意思,看著先人的創作,不親自鼓搗擺弄一下就不自在。沒辦法,誰讓人家文藝范兒比較足呢,而且又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每年冬至,皇上基本都會親自從午門出紫禁城過天橋兒到這個臺子上來祭天,那場面是相當壯觀,所以這個圜丘,也有人管它叫“祭天臺”。
別瞧這圜丘看起來簡單,可是也暗含著“玄機”。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可以上上下下數一數石臺階、石臺面、石欄板各有多少,算算看,它們是不是都是九和九的倍數?為什么呢?
“九”是數字單數中最大的一個,有“極限”的意思。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它還代表著“九重天”。不是說古人認為天只有九重,而是人們覺得天是無限高的,所以用“九”來形容一下。而圜丘臺上的這些構件,正是通過對“九”的反復運用,來強調天的至高無上。
而今明白了這些,回想當年少不更事,和跟自己一樣的渾小子們在圜丘臺上追跑打鬧,那種肆無忌憚,要是放在古時候,是不是統統會被“拉出去杖斃”了呢?
來天壇到了皇穹宇,就一定得站在它門前御路的第三塊石板上拍拍巴掌。安靜的時候,每拍一下巴掌,都能聽見三聲回音,所以這塊石板被叫作了“三音石”。也有人管這塊石板叫“三才石”,說是比喻天、地、人三才。不管怎么說,親身經歷一下,拍個手找點樂趣,也是逛公園的好選擇。
小時候光站在這石板子上面亂嚷嚷了,誰會在意它是什么原理呢。后來看了點兒書,才弄明白為什么每次回音都是不多不少的三響。
這塊石板正好鋪在回音壁的圓心位置,站在這里發出的聲波,經由東、西配殿和回音壁墻面的反射,全都傳回到圓心。又因為這幾個反射體到圓心的距離差別比較大,所以能先后聽到三聲回音。不得不對古人抱有崇敬之心。還先不說蓋房子,光是鋪一塊石板子,就暗含了多少學問在里面啊。這真可以說是“精打細算”了吧。
到了天壇不可能不看樹,天壇的古樹,在全北京都位于翹楚地位。隨便在公園里走走,就能看到參天的古柏、古槐、古松,連綿成片,風過樹林,時而沙沙作響,如天籟。而且那些古樹的造型,確實堪稱神奇。很難想象,它們是如何自由生長成人字、蓮花、鳳凰、神龍等各類形狀,讓人們站在樹下吹著微風,聞著清香,感嘆著神奇。
記得幾十年前老爸為了治病,每天清早都會到天壇西門附近的柏樹林里呼吸新鮮空氣,那種柏樹籽散發出的清幽香味,讓人很受用。我總會陪著他一起,在樹下呼吸吐納,會感覺胸腑之中慢慢在變得清凈和開闊,整個人都能在長時間的深呼吸后清爽起來。每次還都會撿一些掉落的柏樹籽回家,洗干凈裝進一個紗布口袋,睡覺之前放在枕頭邊,清芬暗涌,就仿佛把整座柏樹林帶回了家。
春天,遍地的二月蘭又讓天壇在凝重當中多了幾許婉約和柔軟,蒼松古柏間的青磚紅墻琉璃瓦,在馥郁花香的彌漫中,顯得更加雅致神秘。難怪民國初年天壇開放,人們便蜂擁而入,踏青賞景;好在,張勛復辟時的那場戰爭,沒有損傷珍貴古建,讓它還可以萬世流傳。
每一件圍繞著天壇的往事,好像都在訴說這座皇家祭壇的不同凡響。就這樣一路走來,說不清是它伴著我,還是我陪著它。多少和歲月有關的記憶,在心底輕輕地低吟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