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者

音樂與美學對于俗務纏身的你我來說,是詩與遠方,是讓人望而卻步的藝術系漂亮姑娘。但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的一堂課——“音樂的欣賞方式與藝術的本質特征”——讓我對音樂、對美有了更多了解,至今記憶猶新。
音樂不需要聽得“懂”
對于廣大音樂愛好者來說,聽一堂音樂教授的課實在帶著幾分顧慮,生怕聽不懂。但長年從事音樂審美與教育心理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周海宏教授,一上來便開門見山,提出音樂當中所謂的“不懂”,其實是不知道它表現了什么樣的形象、思想、哲理等,但是我們看到音樂藝術最基本的材料“聲音”,聲音其實是有兩個表現特征:第一個它沒有視覺性,第二它沒有語義性。
由于音樂這兩個基本的表現特征,其實搞音樂專業的人也“聽不懂”音樂。周教授做過一個調查,在北京6所國家重點大學調查“搞音樂專業的人能否聽懂音樂表現的是什么?”音樂院校同意聽得懂的概率為38.7%,非音樂院校的同意率為74.9%。也就是說,搞音樂專業的人自己也覺得“聽不懂”音樂。
“有一次我彈奏《春江花月夜》,哪段曲子表現的春啊,哪段表現的是江啊,其實我也聽不出來,音樂學院的學生也聽不出來。大家見到搞音樂的人不要問他音樂表現的是什么,否則他只能給你編一個。”周教授風趣地說。
周教授用圖表進一步闡釋自己的觀點。指出人的感性思維包括了外感和內感。外感包括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內感則指人情緒的感覺。他舉了一個恰當的比喻,美食是味覺的藝術,我們享受美食不會問食物包含了哪些哲理、故事,只要好吃就行了。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我們感受音樂的美,感受不可言傳的情緒變化,是音樂最重要的欣賞方式。沒有必要因為理性認識的受挫,放棄音樂藝術的感性價值。感性才是作為藝術作品不可替代的價值,藝術價值的核心必要條件是它的感性價值,拓展的價值是理性價值。
人類有兩大思維方式:感性和理性。感性思維代表的是藝術,理性思維代表的是科學。理性讓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滿力量;感性是我們直觀的感覺情緒體驗,人類為什么需要藝術,因為我們需要生活得更美好,就這么簡單。
美的本質是什么?
在授課的高潮部分,周教授將課題進一步升華,闡釋了美的本質——美是感性的有序的豐富的存在。首先說美是感性的,逼真不是美的本質,真實不是藝術的本質。因此逼真不一定是美的東西,大家聽到栩栩如生,非常逼真,這是人們對藝術很高的評價,但逼真是藝術的理性判斷。周教授舉了很多的例子讓學員們去感受,例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并不逼真,而被戲稱為“中國十大最丑建筑”的五糧液酒瓶樓卻建得惟妙惟肖。
其次美是有序的、均衡的、統一的,周教授拿了許多名畫與國際攝影獲獎作品為例,通過添減、移動圖像里的某個元素,直觀表現出不均衡、不統一給美的感性價值帶來的損害。
對于美的豐富性,周教授舉了個直觀的例子。“不多久,許多木筏離岸了,許多下行船也拔了錨,推開篷,著手蕩槳搖櫓了。我臥在船艙中,就只聽到水面人語聲,以及櫓槳激水聲,與櫓槳本身被扳動時咿咿啞啞聲。河岸吊腳樓上婦人在曉氣迷蒙中銳聲地喊人,正如同音樂中的笙管一樣,超越眾聲而上。河面雜聲的綜合,交織了莊嚴與流動,一切真是一個圣境……”(《沈從文文集》)周教授說藝術的豐富性:“這一段寫了復雜的聲音,水面聲、人語聲,給讀者豐富的藝術享受,而且曉氣迷蒙中銳聲地喊人,一個‘銳’字寫出了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