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仁 袁雯麒
跨學科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最后一個教學目標,其本質是突破學科之間的限制,引發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和創新力。本文主要討論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基本范式。
新課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語文、道德與法治、科學、勞動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小組研討,集體策劃并設計活動方案,運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學成果。美國科學家、哲學家托馬斯·塞繆爾·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范式論”,認為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范式 ”,即由理論、方法、模型、范例和研究傳統等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整體。筆者認為,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基本范式應該是“語文+X”,這個“X”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
一、語文+科學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二)》
2.2022年10月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目《中國故事·空間站造夢》
(二)理念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社區生活場景、文化場館等,為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學生通過人機互動、數據共享、知識互聯,滿足個性化、精準化、智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思維方式的養成教育。
(三)過程
1.教師請學生閱讀《牛郎織女(二)》中的資料袋:“分布在銀河兩側的牽牛星和織女星,看起來是一‘水’之隔,其實距離十分遙遠”,并提出問題:①牛郎披著牛皮真的能上天嗎?(這是神話故事,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夢想)②中國航天員怎么上天?(神舟飛船)
2.閱讀以下資料并討論,交流探究成果。
中國空間站令國人自豪。此刻,由天和核心艙、神舟十四號、天舟四號組成的空間站組合體,正翱翔在距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而就在2022年10月,夢天實驗艙將加入它們,中國空間站建設將迎來圓夢時刻。能夠在今年圓夢,這和過去10年中國航天自我超越和跨越的速度是分不開的。我們來看兩個數據:太空交會對接從44個小時縮短到7個小時,而航天員駐留的時間則從13天增加到了180天。
3.教師提問:讀了這段信息,你有什么感想?(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僅10年時間就圓了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夢)
(四)意義
“語文+科學”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實現中國夢不僅需要思想文化知識,還需要掌握科學技術。天文學是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教育最好的切入點,從遠古時代就激發了人類的好奇心。開展此項跨學科學習,希望能通過天文科學教育,創造仰望星辰的自由環境,讓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斷冒出來。
二、語文+歷史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將相和》
2.《上下五千年(上)》第51、52章
(二)理念
新課標提出要“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發展的綜合效應”。“語文+歷史”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從人文科學、歷史背景的角度理解課文人物的精神活動,體會課文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有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過程
1.教師讓學生結合具體事例,說一說:藺相如和廉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請學生在閱讀這兩個版本的故事之后談體會。
生:《上下五千年》言簡意賅。書中,藺相如說:“秦國為什么不來侵略趙國呢?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兩人在。你們想想,是國家要緊,還是私人的事要緊?”這里把藺相如犧牲小我、顧全大我、國家利益至上的態度寫得淺顯易懂、清楚明白。
(四)意義
學生從藺相如和廉頗的家國情懷中獲得了志氣,從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中獲得了骨氣,從國家利益至上的高尚道德情操中獲得了底氣。“語文+歷史”跨學科學習,是在制造一種“觀展”,立足于溝通與表達,讓學生獲得與這段歷史思想“交談”的機會,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與民族精神的可貴,從而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三、語文+地理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
2.綜合百科:地球上為什么會有四季的變化
(二)理念
新課標指出:“跨學科知識是激發豐富的想象力,打破習慣性思維定勢,取得原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問題是“語文+地理”跨學科學習的關鍵。王充在《論衡·實知篇》中寫道:“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可見,在跨學科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學,還需要問。
(三)過程
1.教師請學生說一說四季景色之美
2.鼓勵學生從網絡上收集地球四季之美的資料,并開展討論交流,教師可在課件中進行拓展:
(1)四季草木的生命歷程之美。春、夏、秋、冬四個字的本義,就是草木萌動初生、盛大、成熟到枝垂葉落的生命歷程。
(2)四季的星象之美。《尚書·堯典》中記載了“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四)意義
“語文+地理”跨學科學習的目的是將文學與地理知識介紹給學生,在學生心中播下探索自然的火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語文+道德與法治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搭石》
2.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0課《傳統美德,源遠流長》
(二)理念
“語文+道德與法治”跨學科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莊子·德充符》認為,人的內心要始終保持著“與物為春”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帶著善意、帶著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周圍的世界,讓世界充滿幸福與溫暖。
(三)過程
1.教師提問:讀《搭石》之后再讀道德與法治教材第10課,你有哪些收獲?(在崇尚人格修養的文化精神浸潤下,中華民族產生了一代代品德高尚的人,他們的偉大人格始終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學習的榜樣)
2.教師通過舉例,說明中華傳統美德在社會關愛方面的具體表現。
例1:“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俯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中華傳統美德在個人修養方面的具體表現)
例2: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引申到“傳統美德,源遠流長”)
(四)意義
“語文+道德與法治”跨學科學習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學生在讀語文、用語文的過程中,通過舉例說出中華傳統美德在個人修養方面的具體表現和生活中反映傳統美德的事例而得到啟發,感受到傳統美德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提高人格修養,形成崇尚奉獻、尊老愛幼等優秀品質。
五、語文+勞動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
2.“大語文”國學經典:春節話“餃子”——餃子的來歷與寓意
(二)理念
新課標要求“落實勞動教育”,讓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每個年齡段的勞動教育都給出了具體建議。
(三)過程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開展包餃子實踐活動。
師:課文中寫道“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你知道餃子的來歷與寓意嗎?
(課件展示)
(1)餃子的來歷。有一種說法,餃子來自東漢末年的“醫圣”張仲景。他見到窮苦百姓衣不遮體、凍壞了耳朵,于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藥材,包成耳朵樣子的“餃餌”并煮熟,分給來治病的窮人,此舉治好了百姓的凍傷。后來,人們開始效仿,“餃餌”也逐漸被稱為餃子。
(2)餃子的寓意。古代計時法,除夕夜的子時為交子,是新舊交替的時刻,古人要舉行儀式,辭舊迎新吃餃子。餃子諧音交子,于是慢慢形成習俗,慶祝團圓,寓意是吉祥如意。
師:你喜歡吃餃子嗎?讓我們來一次野炊,自己動手做餃子吃,好嗎?
(四)意義
“語文+勞動”跨學科學習,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需要。基礎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不可或缺的一環。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充分考慮了學生各學段的學習能力,目的不是簡單地培養技能,而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規劃能力。
六、語文+物理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表里的生物》
2.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機械擺鐘》
(二)理念
新課標要求“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好奇心是“語文+物理”跨學科學習的引擎,教學中,教師應盡早、全面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實踐與反思,從而找到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并持久發展。
(三)過程
教師請學生讀課文,之后提出問題。
師:你們還記得在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中讀過的《機械擺鐘》嗎?誰來說一說,機械表怎么會走?(機械鐘表里裝著卷成一圈的彈簧,還有許多非常精細的小齒輪。卷緊的彈簧在松開時釋放能量傳動到小齒輪上,小齒輪在轉動時就會帶動指針一格一格地移動)電子表怎么會走?(石英鐘表是依靠它里面的石英晶體的振動來使指針移動的,電子鐘要消耗電能)
(四)意義
利用互聯網,學生既學到了物理知識,又提高了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語文+物理”跨學科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讓學生感受到探究樂趣,從而將積極探索變成終身習慣。
七、語文+藝術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京劇趣談》
2.嚴鳳英表演的黃梅戲《牛郎織女·到底人間歡樂多》
(二)理念
新課標要求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語文+藝術”跨學科學習是在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發展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的藝術核心素養,構建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發揮語文與藝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的重要作用。
(三)過程
1.審美感知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對京劇的了解。
2.藝術表現
師:你喜歡黃梅戲嗎?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嚴鳳英表演的黃梅戲《牛郎織女·到底人間歡樂多》。
3.文化理解
師:這段黃梅戲是嚴鳳英大師以藝術為中心,同時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來反映社會生活,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人間歡樂多”的畫境——“天上彎彎月,籬邊老楓樹”,這是美景;“嬌兒花兩朵,誰能好過我牛郎哥”,這是家庭的溫馨;“清溪歡唱水,和我賽喜歌”,這是甜蜜的心境;“瓜香心也醉,嘗一嘗新果甜透心窩,聽一聽鄉鄰們噓寒問暖知心意,看一看花朵人間舞婆娑”,這是和諧生活的幸福。人間的幸福生活和社會的和諧溫暖,怎能不唱出來呢?又有什么比唱出來更開心呢?“莫把時光錯過,到人間巧手同繡好山河。”人間的幸福,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嚴鳳英大師優美的唱腔、經典的表演,給人鼓舞和希望,耐人尋味,值得欣賞。
4.創意實踐
師:藝術是美好的,生活是美滿的。請大家攝錄一段唱歌跳舞或精彩生活的短視頻并將其發到網絡平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藝,與同學分享。
(四)意義
“語文+藝術”跨學科學習,從談京劇、賞黃梅到制作、分享短視頻,真正實現了教育的最終目的——學以致用,讓學生充分感受影視的魅力和價值,欣賞語言的藝術美。
八、語文+音樂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月光曲》
2.人教版音樂教材六年級下冊《愛我中華》
(二)理念
新課標要求“評價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德智體美勞”的“美”,指美育,即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發展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行為習慣方面,音樂教育與語文教育相得益彰。
(三)過程
1.請學生反復朗讀《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繪的畫面,再背誦下來。
2.引導學生初識樂譜,了解樂器。
3.請學生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并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1)播放《愛我中華》,欣賞樂曲。
(2)想象音樂描繪的畫面,交流感受。
(四)意義
“語文+音樂”跨學科學習,把音樂巧妙地融合到語文教學中,教師用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情優教”,鼓舞斗志,振奮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讓課堂變得溫馨而具有藝術氛圍。
九、語文+數學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
2.搜狐網“談古論史”:圓明園被洗劫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二)理念
新課標要求“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學會提煉、表達、呈現學習成果,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語文+數學”跨學科學習中,教師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將語言和數理邏輯這兩種不同的智能組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過程
1.教師請學生理解課文開篇的第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2.圓明園被毀滅的損失到底有多大?教師可引導學生校外查閱資料,開展探究,課上進行匯報交流。
(1)硬件設施損失:文物學家估計圓明園的建設費用為白銀6億兩,維修費用4500萬兩。一兩白銀價值人民幣220元,那么,220元×6,4500,0000約為1419億元人民幣;
(2)軟件文物損失:150萬件,每件文物價值1億元人民幣,那么:1,0000,0000元 ×150,0000=150,0000億元人民幣;
(3)硬件設施損失+軟件文物損失=1419億元+150,0000億元=150,1419億元;
(4)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國人口共14.1178億人,150,1419億元除以14.1178億人,人均損失約106349.360元人民幣。
(5)以上還只屬于圓明園普通文物,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專家保守估計100萬億美元。1美元約為7.0245元人民幣,那么,7.0245元人民幣乘以100萬億美元約等于702.45萬億人民幣;中國2021年GDP是114.37萬億人民幣,702.45萬億人民幣除以114.37萬億人民幣,結果相當于損失中國6.14年的GDP。
而事實上,文物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因此圓明園的毀滅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四)意義
語言智能指向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數學邏輯智能是運用邏輯和科學的方式思考的能力。“語文+數學”跨學科學習能將語言表達中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可估量”的模糊概念,利用數據“可估量”、可觀測、可感受地呈現出來,使學生對圓明園的毀滅獲得更具體、準確、科學、深刻的了解,引導學生將熱愛祖國、牢記使命上升到新高度,將培根鑄魂的思想道德教育做深、做透。
十、語文+體育
(一)文本
1.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
2.體育大眾養生網:小學生跑步的好處有哪些
(二)理念
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協作和實踐創新能力”。“語文+體育”跨學科學習,是在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的“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的同時增強體育鍛煉意識。
(三)過程
師:課文中寫道,人在奮力奔跑的時候,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4千米每小時。請同學們上網查一查相關數據,同學之間可以分享交流。
生:廈門專業長跑運動員男子冠軍成績為全馬2小時06分19秒,時速21千米左右。
師:你喜歡跑步嗎?知道跑步的好處有哪些嗎?
(課件出示:小學生跑步的好處)
一是保護心臟。長期進行跑步鍛煉,冠狀動脈會有足夠的血液供給心肌,預防心臟病。二是能加快血液循環,調整血液分布,消除淤血現象,提高呼吸系統機能。三是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消除腦力勞動的疲勞,預防神經衰弱。四是促進新陳代謝,預防肥胖,減輕疲勞,振作精神。
(四)意義
“語文+體育”跨學科學習,旨在讓學生成為身體健壯、心理健康、知識豐富、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綜上,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建構“語文+X”基本范式,有助于聯結課堂內外與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