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梁磊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和實施,是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深入學習新課標,理解相關要求,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在學習任務群的指導下注重對學生閱讀的引領,深入思考,理性實施,讓整本書閱讀教學深入學生內心。
一、從細節變化中明晰新課標的閱讀要求
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相比,新課標的一個突出變化是整本書閱讀被正式寫入其中,新課標首次明確了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內容及要求。
(一)課程理念
“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新課標對閱讀提出了具體要求,即不能把閱讀當作任務,而是要將其變成學生的習慣;不僅要讀整本書,還要掌握閱讀方法與經驗。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加從容。
(二)課程目標
新課標中新增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提出了“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總目標由原來的10條調整為9條。其中,新課標第5條在原課標第7條的基礎上,將“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要求前置,提醒語文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學段目標中明確描述了各學段閱讀整本書的目標和要求,從嘗試閱讀到初步理解與把握主要內容,再到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體現了整本書閱讀在不同學段的連續性和差異性。這些閱讀要求中的調整,更加彰顯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
新課標第四部分課程內容中的“內容呈現與呈現方式”部分,特別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更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更具有內在邏輯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在第三層“整本書閱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學習內容”部分明確提出了各學段閱讀的篇目,在附錄中也提到了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
三個學段的整本書閱讀目標與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與閱讀規律,呈現螺旋上升的層次性與遞進性;同時,又錨定整本書閱讀的特殊性,彰顯整體閱讀素養這一主線,具有清晰的關聯性與發展性。
二、深入理解拓展型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的提出讓語文教師明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要求。6個學習任務群分成了3個不同的層面:整合程度最低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屬于基礎型,整合程度高一點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屬于發展型,整合程度更高的“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屬于拓展型。
通過對各學習任務群總體目標任務的對比,我們發現,其共同點是都強調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實現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而每個學習任務群所涉及的具體內容不同,其指向的目標側重點也不同。例如,“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聚焦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積累所形成的語感以及對漢字語言運用規律的掌握,為提高語文能力打基礎;而“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則聚焦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文學表達的知識習得與能力培養。
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整本書閱讀,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出現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基于新課標的任務群理念,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要以任務為引領,加強項目化學習,突出閱讀的序列化和思維化。
三、整本書閱讀開展的渠道
(一)教材和新課標推薦書目
新課標對各個學段、不同題材、體裁的書都做了具體的推薦,要求相對靈活,充分考慮到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以推薦書目為基礎,設計多樣化的讀書方式,拓展更多的閱讀內容,要同時關注閱讀的質與量。
(二)課文的深度拓展閱讀
統編版語文教材分別在五、六年級第二學期設置了名著導讀單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安排了4篇課文,明確了編排意圖:帶領學生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使學生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圍繞“外國文學名著”編排,選編的三篇課文都是從長篇小說中節選的。單元第一個語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第二個語文要素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交流感受”,旨在讓學生閱讀時不僅能把握故事內容,還能針對人物和情節,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名著內涵深厚,要想全面感受名著的精彩,僅通過一組文章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材中的選文能為學生打開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激發學習興趣,創造交流學習古典名著的平臺。除這兩個清晰指向整本書閱讀的單元,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還有更多可以充分利用的經典文章,如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的《祖父的園子》,這樣的課文是引領閱讀的良好載體。教師在教學時,可從蕭紅的回憶引入,在分析人物細膩的情感變化的同時,和學生共同感受蕭紅童年那份珍貴的快樂。在全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可適時引領沉醉其中的學生開啟課堂之外的整本書閱讀。語文課堂是延續的,語文課應實現更大的價值,讓課文成為學生走向廣闊的語文世界的鑰匙。
(三)自由閱讀與群文閱讀
學生的閱讀書目需要教師的推薦和引領,這種推薦和引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習慣。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效果往往體現在學生是否愛讀書,能否自主尋找更多的書來讀。學生能主動尋找書籍,主動開啟閱讀,正是閱讀引領成果的最好體現。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導向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
結合群文閱讀理念,教師可引領學生研讀同樣題材的不同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和不同時期的作品等,使學生通過群文閱讀走向高階思維,進行深度思考,提升思維品質。
四、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整本書閱讀策略
整本書閱讀的實施也需要課程化,形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基于學生閱讀習慣培養、能力形成的合理的實施策略。
(一)增加閱讀展示方式
1.問題探究式
教師可設置情境,以問題引領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對書中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教師通過整合書中不同部分的內容,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可加深學生對書的認識,也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2.分享交流式
教師還可通過匯報讀書所得的形式讓不同學生分享閱讀收獲。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閱讀經驗自然也不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尊重學生,讓他們分享閱讀收獲,激發其他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3.作品展示式
完成閱讀后,學生還可以將閱讀所得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展示的可以是學生按教師要求完成的作品,也可以是根據自己的所得所思設計出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思考書中的內容,從而鍛煉了表達能力。展示交流的時候,學生能夠廣泛學習他人的作品,也能在更多作品的啟發中完善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和改進。
(二)重視讀書討論的角度
整本書閱讀的討論重點不只在于深度,還在于角度。教師在整本書閱讀中,要重視讀書討論的角度。
一是關注人物分析。讀書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結合書中人物言行等方面的細節、自身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從不同側面對書中人物的特點進行剖析。開展人物剖析的過程就是深化閱讀、積累經驗的過程。例如,《三國演義》的人物性格特點鮮明,不同的事例展現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在對比中發現人物性格的矛盾性。
二是引領梳理結構。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構成方式,讀書不能局限于細節,要能跳出書的內容,逐步建立結構意識。只有掌握了書的結構,學生才能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從而厘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對于情節變化比較明顯的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做故事地圖、情節發展圖等方式梳理故事的發展脈絡與情節架構,讓學生對故事的設計有更清晰的認識。
三是深入研究細節。教師應引領學生對書中的細節進行仔細推敲,體會細節描寫對表現主題的作用。不同的細節有不同的作用,故事類書中的細節能表現人物特征,推動故事發展,也能讓讀者如臨其境,實現閱讀中的共情;而說明類書中的細節是對事物的真實再現,可以深化讀者對事物的認知。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細節分類,引領學生建立分類意識,發現閱讀規律,進而找到寫作規律。
四是啟發領悟表達。領悟表達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透過文字的意義揣摩語言的精妙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啟發領悟表達的側重點并不是告訴學生寫作手法,也不是教給學生寫作術語,而是讓學生探究語言特色,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從而培養語感,發展語言運用能力。
五是形成策略體驗。閱讀策略是衡量學生是否真正學會閱讀的重要標準。閱讀策略的形成,需要學生在不斷體驗與研讀作品中實現。如預測策略能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同時也適用于各類讀物的閱讀。
六是發展核心素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通過整本書閱讀來實現。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對整本書的討論,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升,也就是在整合閱讀的情境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整本書教學設計的以上六個角度,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由淺入深地逐層推進,初期討論以內容為主,然后轉向策略體驗,最后再指向學生的素養發展;也可以直接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度進行整體設計,以前面五個角度為基本方式進行整合。
總之,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培養閱讀能力、發展閱讀素養的重要環節。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水平都應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得到顯著提升。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讀物自身特點和閱讀規律進行指導,引導學生發現讀物的語言特點,通過整本書閱讀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