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霽瑤

當收到朋友寄來的一箱愛嬡果凍橙時,王思宇看著包裝箱上一行廣告詞“來自四川蒲江的愛媛果凍橙”,感覺略有違和。打開包裝品嘗,口感與他曾嘗過的日本產愛媛28號幾乎沒有差異。這箱果凍橙一共8斤12個,售價68元。而在日本,愛媛28號常常按一包兩個裝進行售賣,含稅價格在1000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50元)。
這一原產自日本愛嬡縣的進口柑橘品種,近幾年成功“入籍”四川,在蒲江、眉山等地被廣泛種植,成為風靡社交媒體的“網紅”水果。
無獨有偶,產自云南、江蘇、陜西等地的陽光玫瑰,廣東、海南的金枕榴蓮,山東的靜岡網紋瓜,遼寧的紅顏草莓,云南的妮娜皇后……曾經國人眼中的進口水果,已出現在超市的國產水果區域,成功完成本土化,讓無數城市居民實現了“進口水果自由”。
一些國家也“急了”。有外媒報道,某國培育的水果品種流入中國后,對該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也有國家選擇頒布相應法規,對農作物種苗流出進行“封鎖堵截”。
進口品種本土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面對國外的種苗封鎖,中國人吃洋水果是否會遭遇“卡脖子”?
日本橘子“入籍”四川,需要經歷哪些步驟
“愛媛果凍橙口感細膩,汁水多,皮還薄。所以這個品種回購率很高。”四川蒲江果農何潔琳說道。4年前她從親戚口中得知了愛媛果凍橙,在試吃后決定引種。“來我這買的基本都是個體消費者,今年賣得也不錯。有客戶一次性買了200箱。”
如今,蒲江縣種植愛嬡果凍橙的面積大概有10萬畝。這個來自日本的橘子,是怎么“入籍”四川蒲江的?
蒲江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左凱介紹,蒲江縣當地的愛嬡果凍橙由民間自發引進,當時農戶們為了防止品種單一、規避市場風險,選擇了這個品種。“愛媛果凍橙上市時間比耙耙柑早一兩個月,能夠錯峰銷售。”
作為水果大縣,蒲江的水果品種引進經驗十分豐富。不只是網紅愛媛果凍橙,耙耙柑(春見)、丑柑(不知火)這些蒲江標志性水果,也都是漂洋過海而來的“洋水果”。
據左凱介紹,之所以要從國外引進品種,主要是當時柑橘市場價格低,出于為果農增收的考量。
品種引進也確實提升了當地水果的市場價格。資料顯示,2006年4月蒲江丑柑1公斤售價為3~5元,2014年其售價一度升至1公斤14元;2018年蒲江耙耙柑的價格頂峰達每公斤26元。
引進新品到大規模種植推廣并非一蹴而就。左凱表示,從政府層面來說,首先,引進要經過植保檢測,確認該品種是否會對本地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然后通過試種觀察該品種能否適應本地氣候,種出來的果子品質、口感和產量是否適合推廣,管理技術難度如何;試種成功后,才開始逐步推廣,推廣過程中要看種植戶和市場是否接受。“整個過程一般要3到5年時間。種植戶認可、市場接受后,政府主管部門再給予政策支持、做好政策服務,種植規模就容易起來。有了規模就能創建品牌,有市場定價的話語權”。
和愛媛果凍橙、耙耙柑等類似,近年來,許多外國品種在國內得到了迅速推廣,如2022年價格大跳水的陽光玫瑰,據媒體報道,陽光玫瑰5年間(2016—2021年)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增長了21.2萬畝,增幅達211.79%,種植規模也反超其發源地日本。
對此,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指數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張保賀表示,國內某些追求短期利潤的合作社會設法拿到國外新品種。而經過兩三年國內大規模種植后,這些品種的價格很容易
“大跳水”。
外國嚴防死守,吃進口水果會被“卡脖子”嗎?
面對我國的大規模種植,一些國家通過立法或其他手段收緊種苗輸出,從國外引進優質水果品種的難度正越來越大。
如2021年4月,日本實行了史上最嚴格的《新種苗法》,用于防止日本的優良品種流向海外,其中規定,今后若有人私自將有關種苗帶出日本,將被處以10年以下徒刑等處罰或最高1000萬日元的罰款。隨后,日本農林水產省發布1975個禁止帶出日本的種苗名單。
作為農業的芯片,種苗被禁止輸出后,中國人吃進口水果是否會遭遇“卡脖子”?
“影響不會特別大,甚至會倒逼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發展。”張保賀說道。面對外國封鎖,我國越發重視種質資源保護和種業振興等生物經濟發展。
對此,左凱也持有相似觀點。他以四川省為例,介紹道:“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相關科研單位院校每年都會培育新品種,蒲江縣也培育了‘蒲江香橙’砧木供柑橘嫁接,抗病性、環境適應性不比國外差。目前蒲江縣種植的金秋砂糖橘就是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
水果新消費主義崛起,水果精品化之路還有多遠?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水果行業已展示出新消費趨勢變化,主要體現在零售終端精品化趨勢非常明顯。但精品水果仍以進口為主,國產水果精品化程度并不高。
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負責人王力榮曾表示,根據對樹種栽培面積及不同來源品種占比分析發現,我國地方品種、國內育成品種、國外引進品種分別占果樹栽培面積的30%、30%和40%。蘋果、葡萄等外來樹種的國外引進品種市場占有率在50%~90%。
“我國并不是沒有好品種,恰恰因為我國的特殊地形,我們有很多好品種,只是早期的品種保護和管理沒跟上。”農業農村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原副主任邢文英說道。
在她看來,之所以當下精品水果消費市場進口品種更加“走俏”,主要在于三個方面:
一是對于優質種質資源保護力度不夠。從政策層面來看,地方政府對優勢品種保護不夠,相關法規尚不健全,同時缺乏扶持力度;從經營個體來看,我國水果生產不少地區還是以農戶生產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沒有品牌意識,更沒有為優質品種申請專利的意識。
二是缺乏統一、標準化的管理模式。我國許多地區的優質品種依靠的仍是分散的農戶種植管理,管理水平跟不上,產品質量上不去。“為什么同樣是綠心獼猴桃,國產品牌1斤賣3~4元錢,國外品牌賣6元一個,收益相差如此之大?”邢文英坦言,“其實還是質量差異。早期中國有些產區的農戶過量使用果實膨大素,造成部分國產獼猴桃買來時很硬,無法吃,一旦放軟,又壞得很快,現在情況有所好轉,但仍存在問題。”
三是品牌打造能力。以美國柑橘品種新奇士橙為例,美國柑橘其實也是農戶或生產商生產,但其對外打市場都以協會名義,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營銷模式,這使其在中國市場迅速鋪開,“當時把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四川紅橘一下就打‘趴’了。但要說它的品質真比咱們的柑橘品種好很多嗎,其實未必。中國的贛州臍橙無論從質量上還是口感上都比新奇士橙要好,區別就在于營銷模式。”
“中國是世界三大水果蘋果、柑橘、梨的最佳適生地,有優良的地理、氣候生長條件,有豐富的種質資源,隨著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果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無公害生產技術管控提高,相信越來越多的優質品種將會出現在中國市場。”對于中國水果業的未來,邢文英充滿信心。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文中王思宇為化名)
摘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