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2年末我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自然增長率為-0.60‰。這是我國近61年(自1962年)以來的人口首次負增長。這里暫不討論其中的緣由及影響,最大的感覺就是人們好像不生孩子了。春節期間,看到這條新聞,我心中的感受無法言表,因為我和妻子剛剛做出一個慎重的決定——生育兔寶寶。
今年是我們結婚的第五個年頭。剛結婚時,我們對生孩子這件事情“嗤之以鼻”,覺得當“丁克”就很好。但為什么突然又決定生孩子了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心路歷程。
排斥
我們的婚禮是在冬天舉辦的,剛剛結婚馬上就是春節,對于新組建家庭的我們,這是一件緊張的事情。雖然做了很多準備,但實際上還是有些不適應。特別是親戚、朋友一見面就會聊避不開的話題——生孩子。在一次次“早生貴子”的祝福中,我們產生了逆反心理,商量之后,決定不生。因為不論從自身的成長經歷,還是身邊人的講述來看,都讓我們覺得生孩子的“成本”太高了。上班忙、經濟情況不佳、精神壓力大,一系列問題都擺在眼前,而且生孩子之后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家庭矛盾。當時我們沒有意識到生孩子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如果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或者完成任務的話,并不足以讓我們行動。
可以考慮
“生與不生”這個問題被我們完全擱置,直到一次大學好友剛生小孩,我們一起去她家中看望,只有我小臂長的小嬰兒躺在同學的懷里,時而哭、時而睡,時而抓、時而蹬,這竟是小小的生命!我心里有一絲觸動,仿佛一個泡泡被捅破,說不清道不明?;丶液?,我與妻子說起,她居然也有同感。我們沒有辦法保證一輩子都不要孩子,如果年齡很大了突然有生育的愿望,那一定是痛苦的。所以我們第一次改了口——可以考慮生孩子,不過要選—個合適的時機。
討論
之后,其實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對生孩子的問題進行一次討論?!拔疫€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還想再過幾年二人世界”“工作這么忙哪有時間生和帶”……這些話語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討論中。除去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信心扛起生孩子帶來的責任,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把他/她帶到這個世界上,還要養育他/她,教育他/她。身心成長、教育、陪伴缺—不可,我們是孩子的第—任老師,對他/她今后的人生至關重要。我們能不能做好這個角色?答案一直是否定的,我們無論如何都覺得沒有準備好。
如果單把身心成長和教育拿出來討論,你想讓他/她成為什么樣的人?遵循傳統觀念的父母們,總覺得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傳承,是屬于他們的“東西”,就一心想著把控孩子,把孩子變成他們想要成為的樣子。實際情況是,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這個問題是有一次我在看電視時發現的,當我看到節目中的年輕人因為說唱激動、癡迷的時候,我完全體會不到這種旋律哪里優美,哪里動聽。我一下醒悟過來,這不就和小時候我循環播放周杰倫的新專輯時,父母總會說一句:唱的什么都聽不清楚,還是他們那時候的歌好聽。他們理解不了我,我也理解不了下一代人。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社會的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人不聽上一代人的話。我想,父母可以努力變成孩子,但絕對不能強迫孩子變成他們。我把想法和妻子溝通后得到高度的認同,我隱隱感覺生孩子這件事的進程往前推進了一步。
權衡
還有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就是經濟條件。在這個消費年代,能存下大部分的工資實屬困難,“月光”、超支甚至趨于常態。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做基礎,那就不叫生活,叫生存。說回孩子,遠的不說,從備孕的各種檢查,調理身體的補品,生孩子之后請月嫂,孩子的奶粉、尿布、玩具,一筆筆都是不小的支出。之前,我們也“月光”,過著自以為“小資”的生活,但漸漸地,我們感覺到消費的快樂轉瞬即逝。后來,無關緊要的東西選擇不買,在家自己做飯吃,閑暇時也會看書和鍛煉,我們慢慢地有了存款,生活規律,積極向上。我不確定這個改變是否會對生育小孩這件事產生影響,但是我知道,我們對這看似平淡的生活很受用,我們比以前成長了,身體和心靈感受到了更長久的快樂,好像家里再填一雙筷子也不是承受不了。
毅然決定
當然,現在也許不是那個“最合適的時機”,我也說不清有沒有受周圍人的影響——你們到了該生孩子的年齡了。但是我們做出了這個決定,就在除夕吃完年夜飯后在街上散步時,看著熱鬧的街景,我們再一次進行了探討,把可能遇到的困難都羅列出來,想解決辦法和可行性,最終決定在兔年為家里新添一員,并欣然承擔這個生命帶給我們的責任。
不管人口生育率,不管人們想不想生,我們想誕下屬于我們愛情的結晶,沒有任何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給我們養老,也不是讓他/她完成我們未竟的目標。他/她的降臨會讓我們的人生完整,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讓我們身心更加成熟。我們愿意為了他/她改變自己,也愿意在他/她的身上付出時間、精力、金錢,不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