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 李陽陽
【摘 要】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農田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產,對財政投入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績效審計,有益于保障我國農田質量改善,提升糧食供給能力。采用績效審計的3E模型、平衡計分卡(BSC)、層次分析法與模糊評價模型,以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為例展開研究。研究發現:3E審計可以審計項目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保障項目績效起到重要作用;與運用平衡計分卡(BSC)建立項目績效的評價對比分析,3E績效審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結論:推行項目績效審計,有利于提高績效管理水平,保障財政資金的有效運用,還需要在可持續性、項目的利益相關者滿意度等方面完善指標體系。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 績效審計; 3E(經濟審計、效率審計、效果審計)模型; 平衡計分卡(BSC)
【中圖分類號】 F23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05-0118-08
一、引言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挑戰,生態系統的自然再生產過程與經濟社會再生產過程不協調問題日益突出,很多生態要素已經成為人們發展的約束[1]。提升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加大生態產品供給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態需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22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農田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自然生態基礎性生產資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2]。農田是農業生產的自然資源,也是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護農田重要的措施,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為保障項目實施的有效性,需要對項目進行績效審計。目前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的理論還不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會議中強調:“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責的原則,著力構建科學、規范、合理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推動領導干部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因此,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的研究對于保護農田具有重要意義[3]。
二、國內外文獻梳理
由于傳統的審計不能滿足對政府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審查,1948年美國學者阿瑟·肯特提出績效審計的概念,世界各國便開始展開對政府績效審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利馬宣言》(1977年)提出政府審計需要開展經濟、效率、效果的審查,這標志著傳統審計之后,一種新的審計思想——績效審計3E理論的形成。傳統審計和績效審計都是鑒證工作,承擔監督的責任,審查被審計對象是否按照規定履行其應盡的義務[4]。在對政府績效審計的實踐工作研究中發現,績效審計的預期目標與工作結果往往會出現差異,審計部門應不斷強化績效問責機制[5]。另外,環境性和公平性目標可以包含于經濟性目標中,提升政府及機構人員的工作效率可以通過績效審計問責機制和績效審計結果公告制進行完善落實[6]。
為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田生產效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財政部發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財發〔2013〕4號)。通過對我國實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踐項目研究,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存在保障資金不足、績效評價體系缺失、建設難度大、監管難度大等問題,從而提出了推廣農田質量建設技術、規范建設工程的市場運作環境、構建高效的工程實施規范體系、增強建設工程的質量跟蹤監管等改進建議[7];要發揮好審計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作用,確保政策措施有效貫徹落實,促進管理提升,保障資金項目精準,聚焦質量效率,開展高質量績效審計[8]。
綜上所述,我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許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研究,但是項目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本文從財政資金監管的角度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研究,通過績效審計可以發現其中的問題,找到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足,給出相應的整改建議,為以后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供借鑒。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體系研究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與績效審計理論分析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2022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2023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加強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暢、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即“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績效審計通常是對于項目完成情況的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實施調查評價,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績效審計,就是對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執行審計程序。績效審計所包含的范圍較為廣泛,基本上包含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全部事項,例如項目開始前招投標的公平性、項目完成質量的好壞、完成后所產生的效益情況、完成后分配的公平性、項目所帶來的益處是否可持續等[9]。
具體來說,績效審計工作首先要審核項目完成情況是否符合項目開展前期所設定的目標,項目完工的時效性、完工后農田質量是否達標。其次是對項目完成所帶來的效益進行審計,這可以從經濟和社會兩方面效益來看[10],項目資金流轉的合規性和高效性;項目完工后所修建的道路、溝渠等能為耕作過程節省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建設后的農田產能的提高量是否達標等。再次是關于項目在立項、招投標過程中以及項目建成后的分配是否公平,這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的一大重點,項目審計的初衷是為了改善項目建設績效,相關部門對其監管是否到位,也是審計的一部分[11]。最后,還要對項目建設完工后是否可以持續提供收益進行合理評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為了我國的長遠發展,因此,需要關注項目產生效益的持續性[12]。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審計體系與評價的構建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提出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績效審計與評價體系。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審計流程,包括項目審計概況、確定審計對象與范圍、明確審計目標、明晰審計步驟、構建審計指標體系、通過審計形成結論。審計指標體系包括決策審計指標、管理審計指標、產出審計指標、效益審計指標。本文還設計了基于BSC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內容包括BSC分析、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分析指標權重賦值方法、開展績效評價。通過基于3E績效審計與BSC績效評價體系進行對比,來分析績效審計體系發現的問題與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四、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案例研究
(一)績效審計工作內容
1.績效審計的對象和范圍
績效審計對象為W市H區的A、B、C、D四個村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的使用績效情況。
績效審計的范圍是W市H區四個村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立項、管理、產出和效果。具體項目的總體建設內容如下:
A村土地平整14.184公頃,田坎修建2 276.77m3,塘清淤6口,新建農渠843.08m,新建農溝406.09m,直徑300mm砼管20座,直徑500mm砼管15座,破路涵管2座,分水口11座,新建生產路1 396.74m,下田道35m,土壤改良212.76公頃,土壤培肥14.184公頃。
B村土地平整8.76公頃,田坎修建1 317.59m3,塘清淤3口,新建農渠887.49m,新建農溝878.53m,直徑300mm砼管22座,直徑500mm砼管12座,破路涵管2座,分水口7座,新建生產路1451.41m,下田道45m,土壤改良131.4公頃,土壤培肥8.76公頃。
C村土地平整8.215公頃,田坎修建3 718.29m3,塘清淤4口,新建農渠1 114.96m,新建農溝396m,直徑300mm砼管20座,直徑500mm砼管1座,破路涵管2座,分水口21座,新建生產路1 372.79m,下田道38m,土壤改良123.22公頃,土壤培肥8.215公頃。
D村土地平整22.085公頃,田坎修建1 771.11m3,塘清淤8口,新建農渠678m,新建農溝270.99m,直徑300mm砼管30座,直徑500mm砼管18座,破路涵管2座,分水口17座,新建生產路776.97m,下田道54m,土壤改良331.27公頃,土壤培肥22.085公頃。
2.績效審計的目標與要求
對該項目進行審計,執行特定的審計程序,調查了解W市H區四個村子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完工情況和與之相關的政策執行情況,并找出在建設項目執行過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問題,研究主要問題背后的成因,并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審核這部分財政資金使用的合規性,確保項目參與人員以及項目受益群體的權益。具體要求如下:
對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資金管理和劃撥情況進行審計,查看資金的發放是否及時,使用是否合規、真實,了解項目實施的真實概況,避免資金使用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審查項目最終的產出情況,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產出,并且是否可以帶來相應的社會效益,是否達到水田的種植標準,提高農田的糧食產量。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當地受益群眾對政策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工程建設過程、項目建成效果的滿意程度以及項目實施單位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補助資金政策、資金申請流程、資金撥付流程、相關配套政策的滿意程度,從公眾維度來評價該項目是否達到預期的績效標準。
了解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立項、項目管理、項目質量控制、財務管理、績效管理等方面的控制程序制定情況,并且調查制定的這些程序是否有實際的執行。了解項目執行的過程中這些管理程序是否合規,是否由于相關程序執行不到位,導致項目最終的績效水平較低,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整改建議。
查看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其建設完成之后是否安排了專人對農田的質量進行持續的檢測和管理,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續的管理制度,相關資金到位是否及時。
3.績效審計的依據
審計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會計記賬單據、費用明細表、余額表、有關協議和其余財務報告等;國家、省、市有關財政管理、財務管理制度和規定;主管部門、項目單位的其他相關規定。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評價
1.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相關文件要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內容和特點,審計機構從項目的決策、管理、產出以及效果四個方面設計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具體涵蓋了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指標體系權重共計100分,其中決策20分、管理25分、產出30分、效果25分。
本次績效評價的總分為100分。績效評價劃分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分別對應評分分值為:優(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下)。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2.績效審計指標審計
A1項目立項指標審計
A11立項依據的充分性。該指標主要考核以下兩個方面:(1)項目的立項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國家發展規劃;(2)是否與地方發展規劃一致。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5分。
A12立項程序規范性。(1)立項是否遵循了規定流程;(2)立項之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3)立項申請過程中使用的資料是否真實、完整且合規。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5分。
A2績效目標指標審計
A21績效目標合理性。主要考核:(1)項目是否設定了年度績效目標;(2)項目所設定的績效目標與建設項目是否密切聯系;(3)項目設定績效產出是否符合項目資金投入。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5分。
A22績效目標明確性。該指標主要考核兩個方面:(1)項目的總體績效目標有沒有進行劃分,轉變成可衡量的指標;(2)與項目的總體規劃是否一致。該指標賦值5分,核查發現績效指標進行了細化,但制定的指標值中部分不具有清晰、可衡量性。該要素扣1分。
B1預算管理指標審計
B11預算編制合理性。該指標主要考察三個方面:(1)預算內容與項目實施內容是否相符;(2)預算的編制是否具有明確的標準;(3)各預算金額是否具有明確的依據。該指標賦值2分,得1.5分。
核查發現項目最終的總支出為328.9萬元,為總預算462.32萬元的71.14%,項目后期變更導致實際花費金額減少,表明前期項目實施方案及預算編制存在一定的問題,扣0.5分。
B12預算執行率。該指標主要考核預算執行率,目標值為95%~100%,預算執行率達到95%~100%得全部分值,每下降1%扣5%分值。該指標賦值3分。核查發現預算執行率100%。得滿分3分。
B2財務管理指標審計
B21財務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該指標主要考核兩個方面:(1)是否具有相關的資金管理辦法、財務管理制定等級文件;(2)資金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規定等制度是否健全。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分5分。
B22資金使用的規范性。該指標主要考察五個方面:(1)資金的使用是否依照國家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及法規執行;(2)資金使用是否按照審批流程審批;(3)資金使用與項目規定預算及合同是否一致;(4)是否存在其他違規使用情況;(5)項目的大額支出是否經歷嚴格評估、審核。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分5分。
B3組織實施指標審計
B31項目實施方案完整性。該指標主要考察兩個方面:(1)各項目是否制定或具有相應的實施方案;(2)各項目實施方案是否完整。該指標賦值3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分3分。
B32項目實施方案執行有效性。該指標主要考察各項目是否按照項目實施方案執行。指標賦值4分。
核查發現: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發生了多次工程變更,其中由于D村有企業進駐,流轉該地塊進行經濟農作物種植,與原計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用途不一致,遂取消D村的部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設面積減少22.085公頃。扣2分。
B33項目監控有效性。該指標主要考察兩方面:(1)是否建立項目進度、實施過程的監控機制;(2)項目監控機制執行情況。
經核查發現,管理部門建立了項目進度、實施過程監控機制,但在實施過程中部分監控制度并未實施到位,項目進度報告情況為按時報告扣0.5分,得2.5分。
C1數量指標審計
C11農田質量提高面積。該指標主要衡量農田質量提高實際面積是否達標。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分5分。
C12該項目工程量完成情況。該指標主要衡量項目實施方案中所規定工程的完工率是否達到了100%。該指標賦值8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分8分。
C2質量指標審計
C21工程建設質量。該指標主要衡量工程是否存在質量問題,目標值100%。該指標賦值10分。
經核查發現,所有工程建設當中直徑300mm砼管2座,新建生產路20m存在質量問題,工程建設質量不完全符合要求,得8.5分。
C3成本指標審計
C31成本控制。該指標主要衡量項目成本是否控制在預算之內。該指標賦值5分。經核查發現,該項目預算為311.64萬元,實際花費328.9萬元,超出預算5.5%,扣0.275分,得4.725分。
D1經濟效益指標審計
D11增加農民收入。該指標衡量農田質量改善可以為農民增加多少收益,增加25%以上(含25%)滿分,每降低1%扣5%分值。該指標賦值5分。
核查發現:由于項目建設剛剛完成不久,每年能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數值未能確定,但通過對上述施工建設合理性、工程質量測試情況的檢測結果分析,結合農村農業部統計農田在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糧食產量的平均能提高10%~20%,公頃均糧食產量可以提高100公斤。評估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將會為農民增加23%的收益,扣0.5分。
D2社會效益指標審計
D21農田每公頃產量提高率。該指標主要衡量在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的農田產量每公頃能夠增加多少,提高20%以上(含20%)得滿分,每降低1%,扣5%分值。該指標賦值5分。
核查發現:農田建設類項目在項目實施完工后,需要經過一年的種植才能確定其每公頃產量提高率,因此在本次績效審計過程中,綜合各方面因素,對農田產量提高率暫估為17%。扣0.75分。
D3生態效益指標審計
D31環境保護“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執行情況。該指標考核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環境恢復工程是否和該項目同時(1)制定;(2)建設;(3)投入使用。指標賦值5分。
核查發現:D村環境保護措施與主題工程同時制定,但未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扣1分。
D4可持續性影響指標審計
D41項目可持續性影響。該指標衡量項目是否制訂中長期計劃,是否有后續管理方案和管護人員安排。指標賦值5分,審計核查符合要求,得5分。
D5滿意度指標審計
D51群眾滿意度。該指標主要考核群眾對項目總體情況的滿意度,目標值85%。指標賦值5分,得5分。經問卷分析,周邊群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滿意度為93.26%,群眾滿意度符合要求,得滿分5分。
3.績效審計指標審計結果
審計小組通過基礎數據表、問卷調查、訪談、專家咨詢、現場核查等方法獲取數據,對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績效情況進行了客觀獨立的評價。本次績效評價得分為91.98分,根據《Y省省級預算項目政策事前績效評估管理辦法》等級劃分,本項目績效等級為“優”。績效審計指標得分見表2。
(三)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
1.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平衡計分卡模型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績效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通常會從多個層面以及不同維度對企業當前的績效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本文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屬于政府財政支出類的項目,其在價值取向、評價內容、審計重點等方面都與企業的績效評價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將平衡計分卡模型應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并且盡量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的質量不受影響,就需要對原本的平衡計分卡模型進行修正,改為適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修正后的平衡計分卡模型。
本文在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的研究過程中,由于該項目屬于財政支出類項目,不以盈利為目的,且具有公共性,于是使用效益維度替代財務維度。另外,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所服務的目標群體是當地對土地進行耕種的農民,因此,使用公眾維度替代客戶維度。
該指標體系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規定、政府出臺的指導文件和《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等,在效益維度、公眾維度、內部流程維度和可持續發展維度四個一級指標下,構建了10個二級指標和20個三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如表3所示。
2.指標權重賦值方法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與項目管理者打分法相結合來為每一個指標賦予權重,各個具體項目分解成元素的組成部分,自上而下地將每個層級指標兩兩比較,確定兩指標中哪一個因素是更加重要的,在項目管理者基于自身專業劃分權重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再確定指標權重的過程中應向管理者進行多輪咨詢,盡可能取得統一意見,讓權重觀點意見較大的管理者單獨闡述其對指標權重賦予的理由,以求最終可以獲取更加有說服力的評價指標權重比例。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向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項目管理者和審計人員獲取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由他們從公平性、全面性等角度出發,確定指標的重要性,在矩陣中打分,依據相應的打分結果,得到判斷矩陣,從而求得每個指標的相應權重。如表3所示。
3.新增評價指標分析
A'22項目完工后投入使用率。該指標主要衡量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后農田投入使用的比例,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所建設的農田得到有效利用。核查發現,除項目變更取消建設的土地外,該項目共完成了14.184公頃的農田建設,實際投入生產的土地數量為8.76公頃,占比93.9%。綜上所述,項目完工后投入使用率得分為93.9分。
B'11對建設后農田質量滿意度。該指標主要衡量項目預期使用者對項目完工后質量的滿意度。經問卷分析,對建設后農田質量的滿意度為93.26%。綜上所述,項目周邊群眾滿意度符合要求,得滿分100分。
C'12項目建設的配套農田設施是否滿足耕作需求。該指標主要衡量公眾對于建設項目所建設設施數量的滿意度。經問卷分析,對建設后農田質量的滿意度為96.83%。綜上所述,項目周邊群眾滿意度符合要求,得滿分100分。
C'22項目設計變更率。該指標主要衡量項目前期實施方案制作是否科學合理。經核查,原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面積為8.215公頃,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工程項目變更的數量為22.085公頃,項目設計變更率達到22.4%,扣22.4分。綜上所述,項目設計變更率得77.6分。
C'31項目資金到位率及時效性。該指標主要衡量資金是否按時按量發放,若未按時按量發放,是否影響進度。經核查該項目的預算資金為426.3萬元,與2020年9月17日全額撥付到位,項目資金到位及時,充分地支持了該項目實施。得100分。
C'41內部管理制度。該指標主要衡量:(1)項目是否設置了詳細的管理制度;(2)項目實施過程中是否依照制度實施。核查發現,項目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制度執行,審批文件中的日期和其他部分信息沒有填寫完整,但是在審批處卻已經簽字蓋章,扣20分。綜上所述,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全符合要求,得80分。
D'11是否建立了長效的項目后續管理機制。該指標主要衡量工程建設完成后是否落實相應的管護主體進行后期的管護,確保項目效益的長效發揮。核查發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項目驗收后,由項目建設單位負責對建設地塊進行三年管護,根據《某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立項和驗收規范(試行)》文件要求,建設后的農田,需要在前三年每年耕種最少一種水生農作物。綜上所述,長效的項目后續管理機制符合要求,得100分。
D'12后期管護的資金補助到位情況。該指標主要衡量建設后,施工單位對水田進行承包的資金以及群眾若自行種植,其補貼情況是不是符合當前社會的整體水平,資金到位是否足額、及時。核查發現,對于建設后農田的管護是由施工單位先將建設好的農田以每公頃每年6 750元的價格先進行承包種植,同時根據不同地塊的質量進行配方施肥,持續改善農田質量。等到農田的生產力趨于平穩時,可以讓當地群眾進行種植。若群眾選擇自行種植,則每公頃農田每年發放3 000元的耕作補助、50元的培養禾苗補助,額外再發放3 000元的人工費用。但部分工程的管護資金落實不到位,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管護人員的積極性和管護效果,扣30分。綜上所述,后期管護的資金補助和資金到位情況不完全符合要求,得70分。
D'21該項目模式可復制性。該指標主要衡量此類項目的建設模式在該省市的其他地區是否可以推廣、復制。經核查發現,該項目通過平整土地、修建灌溉與排水設施、修筑田間道路和土壤培肥等方式建設農田質量,同樣適用于該省其他低丘崗地的農田質量建設,可復制性強。綜上所述,該項目模式可復制性符合要求,得100分。
4.基于平衡計分卡的W市H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分析
由表3可知,在采用平衡計分卡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下項目總得分為90.77分,根據《Y省省級預算項目政策事前績效評估管理辦法》等級劃分,本項目績效等級為“優”。與國家給定的財政支出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下的評分結果相差1.21分。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與績效評價結果對比分析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將原本國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效益指標下的公眾滿意度和可持續發展兩個二級指標設定為一級指標,在其下面設置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細化了對二者的評價,增加了這兩個指標所占的權重。將國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下的決策、管理、產出等指標分別融合到了效益維度和內部流程維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作為財政支出類的項目,對公眾滿意度和可持續性發展兩個維度的衡量是非常必要的。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農田最終要交到當地農民的手中,讓他們進行承包種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的目的除了要保障當地農田的占補平衡以外,還要通過改善當地農田的質量來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因此應當在項目評價過程中,適當增加公眾滿意度所占權重,將公眾滿意度指標分解成具體的指標,有助于解析公眾對農田的需求。另外,國家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短期的收益,更注重該項目是否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從項目建設完成后是否建立了長效的項目后續管理機制、后期管護的資金補助和資金到位情況、項目模式可復制性等方面來對可持續發展維度進行評價。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新增了項目完工后投入使用率、公眾對建設后農田質量滿意度、項目建設的配套農田設施是否滿足耕作需求、項目設計變更率、項目資金到位率及時效性、內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了長效的項目后續管理機制、后期管護的資金補助和資金到位情況、該項目模式可復制性等指標,對國家項目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下的評價指標進行細化和補充。
五、研究結論
第一,提高對農田與糧食的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屬性認識。農田是重要的生態資產,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藏糧于地”的重要性。我國一直強調保障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都是加強生態供給能力的重要措施,通過這些項目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生態產品糧食的供給能力。
第二,優化完善績效審計相關法律法規和操作指南。在實際的審計實踐過程中,審計法、審計準則中并未特別針對績效審計設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指標,導致審計人員在實施項目審計的過程中缺少專業的指導,會影響審計效率與質量。財政部和發改委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出臺的文件,大多都是綱領性或原則性的指導文件,這些文件中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內容大多是對目前發現問題的一種提示,對于具體如何操作并沒有明確的規范,缺乏立法層面的文件。
第三,制定統一的績效審計與評價指標體系。績效審計指標對績效審計工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績效審計是否能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關鍵因素,借助項目績效指標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客觀、公正、準確的評價,直觀、有效地識別工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與不足,對項目績效審計目標及任務的完成至關重要。
第四,培養審計工作專業人才。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績效審計來說,不單單是要看財務方面的信息,還要關注工程建設、農田質量等方面。所以在審計團隊的分配上,應該合理分配,保證項目團隊人員知識結構的多元化。
【參考文獻】
[1] 謝花林,劉志飛,徐步朝.“六鏈融合”協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J].中國土地,2021(11):32-35.
[2] 譚榮.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與治理機制創新[J].中國土地,2021(1):4-11.
[3] 王樹鋒,丁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質量評價研究[J].會計之友,2022(5):42-47.
[4] NICHOLAS ANTHONY JOHN HASTINGS.Physical asset management:with an introduction to ISO55000
[Z].2015.
[5] 陳希暉,張鈺娟.國外有關績效審計影響的研究與啟示[J].審計研究,2022(1):44-50.
[6] JAMES W.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audit o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Estonia[J].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2016(16):217-233.
[7] 于曉晨,劉伊生.我國農田提質改造中的工程難點與對策[J].農業工程,2021(8):82-84.
[8] 唐志宏.積極發揮審計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作用[J].審計觀察,2022(2):30-33.
[9] 鄭石橋.租賃補貼型住房保障審計:一個基本理論框架[J].會計之友,2022(9):98-107.
[10] 王婧瀾.全覆蓋視野下的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5):11-12.
[11] 劉偉.土地資源審計績效評價相關問題研究[J].財會研究,2017(10):57-60.
[12] 陳建軍.關注高標準農田建設績效 為科學決策提供審計依據[J].審計觀察,2021(9):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