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麗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世紀20年代初期,國產動畫電影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由萬氏兄弟拍攝的動畫短片《舒振東華打字機》讓中國開始出現在世界動畫電影的舞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濟開始復蘇,動畫電影迎來了創作的高峰。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動畫電影作品《小蝌蚪找媽媽》《阿凡提的故事》等獲得無數動畫大獎和國內外的一致好評。這個階段之后,國產動畫電影市場就陷入低迷的狀態,直到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播出,才開啟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復興”,從此打開了新的視野和思路。《新神榜:楊戩》(以下簡稱《楊戩》)于2022年8月上映,在上映的兩天時間里票房破億,獲得了不小的成績和廣泛的好評。《楊戩》取得這樣的成功,離不開劇本的打磨制作、團隊的默契合作、主題的挖掘以及場景的創新搭建。中國電影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低迷的狀態,主要是因為缺少有深度的故事內容、低端的動畫技術制作、二維平面化的動畫人物形象等,最重要的是很多動畫電影對中華傳統文化挖掘不夠,沒有形成文化類動畫電影。
近年來,動畫電影制作者找到了自身的創新之路,開始逐漸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故事,將其拍成動畫電影,賦予電影新的文化內涵。例如,《白蛇:緣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上做了大膽的嘗試,無論是畫面設計還是臺詞設定都呈現出中國風的特征。影片中小白的記憶幻境畫面和小白與許仙在西湖相遇的場景都采用了水墨畫渲染的方式,打造了如夢如幻的唯美畫面。除畫面設計外,設計人物臺詞時也運用了不少傳統古典文化,如白蛇刺殺國師時,國師呢喃的咒語來源于《老子想爾注》,地下迷宮里此起彼伏的咒語出自道家的《金光咒》。再如,《大魚海棠》中的建筑以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為原型,土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建筑物,也是傳統民居的珍寶。而且,《大魚海棠》中的人物設計和造型服飾都極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色彩。但是,大部分的國產動畫電影依舊沒有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電影內容進行真正的融合,只是簡單粗暴地將其拼貼在影片里。
《楊戩》可以取得成功,關鍵點就在于其非常巧妙且創新性地運用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聶欣如曾說:“中國動畫民族化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的更深層次的開拓,依賴于原有傳統民族化的基礎上,創作出新的現代民族化,且沒有一種民族的文化是純商業的。”[1]中國的動畫電影市場長期以來都被國外的動畫電影占據,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僵局,《楊戩》等封神榜系列動畫電影的成功表明,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運用的動畫電影制作是可行的,是可以取得成功的。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真正富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動畫電影才是大眾樂于接受的且更容易引起共鳴的作品。
動畫電影和電影有相似的地方,都融合了戲劇、文學和音樂等多種藝術樣式,但也有略微的不同,動畫電影更能夠超出現實,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而不用過多考慮故事情節的真實性[2]。動畫電影一方面可以用來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寓教于樂,從而獲得觀眾的認可。《楊戩》自從上映后,就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喜人的票房,其中人物形象的創新性塑造、中國風的場景布置、“成長”主題的構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筆者將從這三個方面對傳統文化元素在《楊戩》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楊戩》在人物形象的設計方面作出了大膽的創新,雖然故事仍然是“沉香救母”,其中的人物角色,楊戩、沉香、申公豹、哮天犬等也與傳統故事沒有多大差別,但在該影片中申公豹被塑造成了一個空有一身能力和才華而無法施展的有情有義、隨性灑脫的人物形象。申公豹雖然依舊是反派角色,但有情有義,包括他的坐騎白額虎,也被塑造成了對主人忠心耿耿、非常可愛的神獸,與之前影視作品中申公豹及其坐騎無惡不作、形象丑陋的傳統形象大有不同,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全新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影片打破了非黑即白的故事設計模式,而是將人性之間的復雜充分展現在銀幕之上。電影中,楊戩是一個整體性格偏于沉穩,有經歷事件、歲月打磨后的通透和看透萬事萬物的淡然灑脫的人物形象。另外,楊戩的服飾搭配巧妙地加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例如,楊戩穿的鎧甲加入了云紋的設計,而云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所穿服裝的特有標志,楊戩的頭巾和外袍則是添加了扎染的設計,而扎染曾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與楊戩隨性灑脫的性格相匹配。沉香則是被設計成為一個本性善良,比較叛逆、孤僻的,從小受盡白眼,執著于救母的形象。沉香一襲青衣,領口的設計參照魏晉南北朝的“俠客”穿搭。并且,電影的主題也照應了現代人的思維,不再是神話電影中最常用的主題——“逆天命”,而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凸顯出“親情”的主題,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傳統文化元素的巧妙嵌入,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能夠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楊戩》除了在人物設計上體現出濃濃的中國風,在場景布置方面也隨處可見中國風元素。例如:電影開篇吸引觀眾眼球的楊戩的“船”和“駕駛艙”,是參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用藤條編制的胡床來設計的;天牢鎮獄門上的虎頭形狀,角色原型出自狴犴,狴犴是中國古代兇猛的神獸,樣貌與老虎相似,代表公正嚴明;天牢外守門的神獸原型是中國古代神獸狻猊;婉羅曼妙的飛天舞舞者,參考的是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飛天舞舞者的頭飾源于十六國時期的慕容鮮卑族文物——花樹狀金步搖;婉羅唱完曲子休息時用的鏡子是流行于戰國、漢代和唐代的菱花銅鏡;羅煮茶則還原了陸羽《茶經》記載的流程;飛天舞所用的配樂提取自曹植的《洛神賦》,并且用到了鼓、笛、簫等民族樂器,氣氛唯美又仙氣飄飄。
影片中的建筑布置同樣有著濃郁的中國傳統特色。例如,玉鼎真人居住的金霞洞是將太湖石作為參考模型設計而來的,用瀑布代替浮云,使古風仙俠感撲面而來;金霞洞保存二師兄尸體的后山場景設計參考的是黃龍鈣化池;蓬萊仙島參照的是蓬萊三仙山景區;瀛洲仙島是仙界的旅游勝地,參照的是月牙泉;人間的長安城則對應的就是西安,城墻、樓閣、帷幔等建筑方面的設計可以將觀眾帶入中國古代的生活場景中。在楊戩及其師傅玉鼎真人大戰時,玉鼎真人將楊戩等一行人困在了太極圖中,其所用的太極圖就添加了中國的水墨畫元素,并且從三維畫面到二維水墨的轉變過程中,真正做出了中國水墨畫的特效。其中,太極圖展示了萬物融合的混沌狀態,水墨特效的加入又彰顯了凡間山水之美,也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用國風水墨凸顯東方之美,用現代思想解構傳統文化。
“角色成長”是大部分動畫電影都會采用的敘事模式,“角色成長”不是簡單地指人物從稚嫩走向成熟,更是指精神境界的逐漸升華,如《尋夢環游記》《幽靈公主》《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都采用了這一敘事模式。在動畫電影《楊戩》中,楊戩受師傅玉鼎真人之命,鎮壓玄鳥,天眼損傷后,成為一個隨性灑脫的“墜落”神仙,后受到巫山神女婉羅的啟發,直面貫穿他人生的陰謀。楊戩與沉香的同行,讓他從一個吊兒郎當的形象變成一個撫育外甥的沉穩的長輩,并開始直視這個“世界”。另一個故事主人公沉香的性格孤僻、叛逆,在金霞洞時,沒有得到師傅和師兄的關愛,后來一直想通過集齊寶蓮燈碎片,從而劈山救出自己的母親,這其實是他內心缺乏關愛的表現。當他與自己的親舅舅楊戩在去華山的路途中,楊戩教授他功法,并與他追逐打鬧,這個時候的沉香感受到了關愛,內心發生了變化,人物形象也開始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
《楊戩》中充滿了戲劇沖突,有前期楊戩與沉香之間的沖突,也有他們各自對抗自己的沖突,還有后期楊戩與玉鼎真人的沖突。楊戩是自我內心對抗的神仙,其之前認為的道義與后面“假面”拆穿的道義相互矛盾。再到后來,與師傅華山一戰之后,喊出“師傅,我母親要守護的是萬物的生生不息”,戰勝了玉鼎真人,完成了自己的成長。沉香的成長里則有諒解和救贖,有了華山大戰經歷之后,內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在《楊戩》這部動畫電影中,未成年人可以看到成長、友情和親情;而主人公楊戩和沉香所經歷的種種遭遇可以讓成年人感同身受。影片既包含中華傳統文化的仁義孝悌,又涵蓋現代年輕人不服輸、不認輸,與命運對抗周旋的精神,實現了古代和現代兩種“成長”理念的融合,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一次全新、成功的探索[3]。
《楊戩》獲得了高收入的票房和廣泛的好評,成為創新性借鑒和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國產動畫電影已經真正做到了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就目前來看,我國整體動畫電影在應用傳統文化方面還是不夠成熟,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還停留在表面,創作人員需要不斷探索在動畫電影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的策略。
目前,國產動畫電影行業最應該做的就是加強電影工業化和培育工匠精神,這兩個方面對于動畫電影取得成功很重要。《楊戩》的成功,就離不開電影工業化和工匠精神。制作《楊戩》這部動畫電影時,涉及的工作人員超過1 800人,影片中的鏡頭更是高達6 000多個,是普通動畫電影鏡頭數量的3倍,其中特效鏡頭占了48%,由20多個特效團隊一起協同策劃完成。例如,拍攝婉羅飛天舞的一個鏡頭就要用時長達一個月,而最終完成婉羅跳舞片段總耗時12個月。
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和電影主題內容、畫面設計融合得很成功,這部動畫電影的制作者花費將近3個多月的時間對中國的武術文化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并進行了創新的設計,影片中的武林高手虎、鶴、猴、蛇、螳螂分別代表了中國武術中著名的五類象形拳[4]。不難看出,這種認真嚴謹的工匠精神是影片《功夫熊貓》成功的條件之一。同樣工匠精神在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飛屋環游記》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如為了真實地展現在空中飛舞的氣球,根據不同顏色吸收光量不同的原理,動畫制作團隊進行了大量精密的計算,力求完美,其體現出的工業化深度和工匠精神是我國動畫電影制作者需要借鑒和不斷學習的地方。因此,動畫電影制作者還應該更好地運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去講好中國故事。
要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影片中,創作者就要提升劇本內容創新意識,且在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時,要注意挖掘文化內涵,而不要過于追求形式化[5]。《楊戩》作為一部優秀的國產動畫電影,擺脫了沉香劈山救母這一傳統故事的束縛,在角色和敘事模式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并融入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故事框架、角色設計再到場景搭建,每一處都滲透著傳統文化元素,是近年來難得的動畫電影佳作。創作者在創作劇本內容時,一方面,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電影內容巧妙融合,并在融合時著重注意敘事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完美;另一方面,不要過多追求華麗的形式,而應該去深挖傳統文化背后的意義,做到在豐富影片主題內涵的同時,保證國產動畫電影獨特的魅力。
我國動畫電影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動漫專業人才和細分動漫相關專業。目前,我國的動畫電影市場急需大量動漫專業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高素質、高水平、富有藝術想象力的人才。因此,動漫行業應與高校合作,培養符合需求的定向性人才,打造動漫產業人才庫,保證動漫市場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在專業細分方面,高校可以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的基礎上,與動漫市場實際情況相結合,打造合理的動漫人才培養方案。
中華傳統文化是國產動畫電影進行創作的核心內容,并且國產動畫的外在形式也要用傳統文化元素塑造,如此不僅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且能夠豐富電影的文化底蘊。盡管《楊戩》在劇情設定和臺詞編寫上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它對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傳統的聚散離合、無私奉獻、追求道義的理想信念在該電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風”場景的搭建,還是主題的選擇,《楊戩》都為國產動畫電影創新發展開辟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