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豫婷 馬錚錚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1]。因創作的首要原則是真實,紀錄片一直被視為宣傳黨史故事的重要影視類型,承擔著用影像和文字傳承紅色精神的使命。建黨百年之際,《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2021年)、《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2019年)、《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2021年)、《紅色財經·信物百年》等黨史題材微紀錄片以不同的創作風格為黨史教育帶來了良好的傳播效應。《紅色財經·信物百年》更在傳播內容、方式等方面展現出別具一格的時代感,以創新傳播的姿態體現黨史故事的永恒魅力。
整體而言,黨史題材傳統大型紀錄片和微紀錄片并非涇渭分明,兩者的規模都不小。黨史傳統大型紀錄片《筑夢路上》(2016年)共32集,微紀錄片如《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都有100集。在單集體量上,傳統大型紀錄片遠遠超過一集只有短短幾分鐘的微紀錄片(見表1)。大多數黨史題材微紀錄片將單集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單集時長大約5分鐘,《紅色財經·信物百年》約8分鐘。微紀錄片較短的時長決定了其內容的輕體量,《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共100集,每一集有不同的信物和講述者,其背后蘊藏的故事都有著跨越時代的力量。
表1 黨史微紀錄片和傳統大型紀錄片單集體量對比
“熱奈特在《敘述話語》中提出了聚焦這一術語,區分了三大類聚焦模式:第一,‘零聚焦’或‘無聚焦’,即無固定觀察角度的全知敘述。第二,‘內聚焦’,可用‘敘述者=人物’這一公式來指代。第三,外聚焦,即由外部客觀觀察人物,不透視人物內心?!盵2]傳統大型黨史紀錄片大都以全知全能的敘述角度展現黨的奮斗征程。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又全的零聚焦視角有些不合時宜,小又細的內聚焦視角逐漸贏得創作者和觀眾的青睞。
同為大型紀錄片,從時間跨度上來看,《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并不比《筑夢路上》(2016年)、《復興之路》(2007年)等傳統大型紀錄片小?!都t色財經·信物百年》單集時長約8分鐘,《復興之路》則有50分鐘。不同于《復興之路》采取全知全能的宏大視角,《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從小物件出發,每一集選取一位國有企業黨委負責人介紹企業的代表性信物。在《消滅小兒麻痹癥的包衣機》這一集中,以一個造型獨特的機器——包衣機為信物。通過信物講述人中國國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的視角,回顧多年來,中國國藥集團有限公司始終堅持生命至上的原則,跟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一以貫之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歷程。
“黨史類紀錄片大多時空跨度大,具備高度概括性,話題較為宏大,往往容易落入宏大敘事的窠臼,難以讓觀看者在情感和價值上建立認同感?!盵3]針對百年黨史這樣一個既具有特殊意義又十分宏大的命題,傳統大型紀錄片的壯闊氣質值得借鑒,但對于整部片子結構的把握必然要注入時代元素。黨史題材微紀錄片以打亂重組的方式,盡可能用最少的篇幅達到最真實的再現效果。
宏大敘事下黨史資料的運用傾向于表現,如紀錄片《重生》(2016年)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從建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8年間的奮斗歷程,開頭使用重新拍攝的當時情景,呈現出清末時期的社會狀況,緊接著展開具體闡述,搭配黑白照片、視頻等史實資料,帶觀眾了解當時社會發展狀況。微紀錄片的資料運用側重于再現,《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基本上由信物講述者在演播廳的場景和史實資料共同組成。傳統大型紀錄片大多采用直接使用史實資料或者情景再現的方式,而微紀錄片《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幾乎全部采用直接使用史實資料的方式。前者表現形式豐富,后者簡單直接。
新一代的年輕觀眾具有碎片化、互動性的觀看習慣,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年輕觀眾需求的微紀錄片,在傳播方式上與傳統紀錄片呈現出較大的差別。大眾傳媒具有“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4]的功能,百年黨史孕育出的紅色精神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社會遺產之一。傳統紀錄片大多在電視上播出,微紀錄片不僅可以在電視播出,也能在視頻網站和短視頻平臺播放。
“不同于電視頻道的線性播出,視頻網站可以隨時點播、隨意更換”[5],視頻網站用戶可以自如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板塊和功能。包括騰訊視頻、學習強國、央視頻、黨史學習教育網在內的多個視頻網站都設置了收藏、點贊等多項功能以供用戶選擇,每一項選擇都能夠在網站內為用戶帶來個性化的體驗。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實現由線性傳播向雙向互動傳播的轉變,進而吸引用戶持續關注并養成一定的觀看習慣。
在騰訊視頻平臺,用戶通過搜索片名“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可以直觀地看到該片的熱度、評分和簡介。簡介欄下方還設置有點贊、收藏和分享等選項。用戶在觀看微紀錄片的同時,還可以實時分享對黨百年發展的感悟,感受百家國有企業在坎坷發展中對黨砥礪前行、艱苦奮斗的精神的學習。此外,用戶在觀看視頻時還可以通過彈幕發布實時的、公開的評論。例如,在《〈義勇軍進行曲〉唱片母版》這一集中,解說詞提到田漢、聶耳、任光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期間先后被捕時,彈幕出現“原來這個曲子的誕生竟然這么困難”等表述。在這一過程中,用戶收獲到學習黨史的獨特體驗。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中,短視頻用戶使用率達到90.5%[6]。大批短視頻用戶有著非常明顯的觀看習慣,為了貼合這部分用戶,微紀錄片大多在短視頻平臺設有專欄,觀眾可以通過相關專欄的設置直接觀看、轉發、評論,進而實現有效互動與高效傳播。不僅如此,短視頻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接受什么樣的視頻內容。對黨史微紀錄片此類宣教性特征突出的影視創作而言,短視頻平臺的傳播作用不可忽視。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的官方抖音賬號設置有《信物百年》專欄合集,用戶在抖音平臺搜索“紅色財經·信物百年”相關詞條,這項合集會被作為推薦觀看的首位。包括中糧美好生活、中國電信、鞍鋼集團在內的多家國有企業的官方抖音賬號也在同步宣傳,上傳以自家企業為講述對象的主題片段。此外,學習強國平臺中《紅色財經·信物百年》視頻播放欄下方設置顯示播放量和點贊量的直觀數據,雖然在觀看的過程不能通過彈幕發表具體觀點進而獲得虛擬認同感,但是點贊量的直接顯示也可以給用戶帶來一定的互動感。無論是充滿互動性的視頻網站,還是極具個性化的短視頻平臺,都在吸引用戶連續觀看的基礎之上,使黨史故事和紅色精神在用戶一次次的分享、評論中被更多人認知。
媒體融合的局面已然形成并且會持續深入發展,“黨史微紀錄片應當有效整合新媒體資源,借助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動,加大傳播路徑,構建全面立體的傳播網絡,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才能實現有效傳播,擴大自身影響”[7]。黨史微紀錄片以清晰明了的主題來劃分整部片子的結構,在便于新時代觀眾接受的基礎之上,傳遞出黨史故事所蘊含的偉大精神之美。
“根據《電影藝術詞典》一書的定義,‘主題’指整個作品的中心思想。在創作的大框架下,影視文本的所有顯現部分都在表達虛擬創作者(包括文學劇本創作者)的一種想法,即‘主題’,而表述方式是綜合性的”[8],黨史傳統大型紀錄片與微紀錄片的主題建構和表達方式截然不同。大型黨史紀錄片集數不多、單集時長較長,每一集的主要觀點并不分明,集與集之間相連接共同為整部紀錄片的主題服務。而微紀錄片的集數較多,單集時長較短,每一集都有著既相對獨立但又服務于整部微紀錄片大主題之下的小主題,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將波瀾壯闊百年黨史講述得感人肺腑。
傳統大型黨史紀錄片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全方位回顧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始終,用20集將戰爭的殘酷與勝利的不易這一主題展現得淋漓盡致。《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共100集,每一集以一個信物為切入點,如第6集的大哥大、第9集的飛行帽……每一集都有具體而清晰的小主題,最終匯集在一起共同為“百年信物薪火相傳”這一大主題服務。同為百集微紀錄片的《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單集時長大約8分鐘。該片的大主題是百年來黨歷經磨難鑄就的偉大成就,宏大主題之下,該片先將百年黨史劃分為革命、建設、改革、復興四個階段,又針對每一個階段不同重大歷史事件設置相對獨立的主題。以切分大主題的方式發揮出微紀錄片短小精悍、細致入微的優勢,描繪出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
“優秀的黨史題材文獻紀錄片所蘊含的思想與精神應當是廣博的,并且這種思想與精神的表達應當是委婉的,是一種‘伏采潛發’的‘軟輸出’姿態,而不應當是充滿宣教色彩的‘硬輸出’。也就是說,黨史題材文獻紀錄片所講述的歷史故事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黨史故事背后所蘊藏的思想精神。”[9]黨史題材的特殊性在于其背后是無數黨員和人民的真實血淚,而且這些真實血淚凝聚出的堅貞性、奉獻性和革命性是中國共產黨所獨有的。因此,通過微紀錄片形式將黨史故事中的深刻思想傳遞給年輕觀眾十分重要。
《紅色財經·信物百年》每一集講述的“信物”都是企業百年發展精神的象征。《焦裕祿主持研制的雙筒提升機》這一集講述人民公仆焦裕祿同志,為了能夠滿足國家對煤炭的需求,不分晝夜帶領工人奮斗將近兩個月,終于研制出“礦井咽喉”提升機所需要的零部件。受到時代、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提升機的誕生十分不易,可也正是這份不易的制造歷程,展現出了刻苦奮斗、有勇有謀的黨員干部形象,使焦裕祿精神打動人心。
與傳統大型紀錄片相比,融媒體語境下黨史題材微紀錄片的出現是形式上的“妥協”,也是內容上的“精進”。《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在傳播內容上呈現出小視角、重再現的特征,以視頻網站和短視頻平臺并置的傳播路徑,實現黨史故事偉大精神的有效傳播,最終形成獨具時代氣息的傳播特色。這一創新傳播策略是以《紅色財經·信物百年》為代表的黨史微紀錄片在多方面嘗試后的重要突破,值得今后的微紀錄片借鑒、深化??傮w來說,黨史題材作品,只有緊扣時代脈搏,及時更新傳播理念,才能真正擴大傳播效應,獲得廣大受眾的認同,弘揚歷久彌新的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