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凱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
法治國家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只有加大法治建設力度,才能夠為國家的文明進步與改革發展提供良好保障。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普法宣傳是要點。電視法治節目承擔著大眾傳播的重要責任,可以傳播和普及法律知識,能夠推動我國法治建設[1]。電視法治節目主要通過講述和法律有關的案件,把案件的真實狀況、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及執法過程與結果等信息傳遞給受眾,從而順利完成法律法規的宣傳任務,弘揚法治精神。電視法治節目應該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積極發揮普法作用,并對普法實踐方法進行不斷優化與創新,進而打造優質節目品牌,提高國家法治建設的有效性,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電視節目承擔著大眾傳播的重要職責,是擁有較高權威的傳播媒介,相較于其他傳播平臺來說,顯現出通俗直觀和普及度高的特征。電視法治節目的作用是把案件處理的法律依據以及案件的執法過程與結果,依托電視節目充分展現出來,降低大眾的接受難度,豐富法律宣傳普及的形式,使廣大民眾能夠在觀看電視法治節目的過程當中,學習各種各樣的法律知識,提高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充分感知執法的公正公開,深刻體會法律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2]。依托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電視法治節目能夠有效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促使民眾遇到利益受侵害問題時能夠恰當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電視法治節目在法律法規宣傳方面的優勢不可替代,尤其是能夠用形象生動且直觀的方式把法律的獨特魅力呈現在民眾面前,有效激發民眾對于法律法規的興趣,推動我國法治建設。
如果一個案件經由媒體報道,那么該案件從當事人本身到案件發生過程,再到處理過程以及處理結果均會真實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在整個過程當中,電視法治節目不僅具有良好的傳播作用,還可以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3]。對廣大民眾而言,電視法治節目可以有效揭示現實生活當中一些人的劣性,不單單能夠指導廣大民眾樹立良好的法律觀念,使民眾善于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還可以有效提醒民眾時刻監督自己,避免知法犯法,幫助民眾用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對于執法部門而言,電視法治節目可以對執法部門的案件辦理過程和處理結果進行展現,更好地監督執法部門辦案,確保案件辦理過程公開、透明,這有利于妥善解決案件問題,防止暗箱操作的情況發生。從社會角度進行分析,電視法治節目可以有效揭露諸多社會問題,指導相關部門加強對某些問題的監督管理,從而給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和制度改革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電視法治節目為個人維護自身權利提供了重要路徑,能夠讓民眾的知情權得到尊重與保障。值得一提的是,電視法治節目在案件講解過程當中,會把更多關注點放在人文關懷層面,對案件進行有效梳理,使之能夠得到社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更好地維護民眾的基本權利,保障社會的穩定。因為電視法治節目能夠在輿情監督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所以其在維護公民權利和保障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帶動社會的長效發展。
伴隨現代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些年,廣大群眾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深刻認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其中依托媒體進行申訴就是大眾在維權當中應用到的非常普遍的手段。電視法治節目利用對典型案件的追蹤跟進,能夠有效折射司法層面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然后督促相關部門健全法律體系,正確引導司法體制改革,為國家法治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提供保障。
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對建設法治社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法治節目作為普法實踐的有效媒介,必須跟上時代改革發展的步伐,堅持推陳出新,日益成為政府普法宣傳的利劍。電視法治節目普法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節目參與人員的踴躍參與和傾情付出。雖然電視法治節目的參與人員眾多,但是參與該節目的人員通常并非專業法律人士,主要有記者、播音主持人等,對于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價值的認知相對模糊[4]。電視法治節目和其他節目類型相比,有著影響力大和權威性強的特征,假如節目中的人員所傳遞的觀念不正確,無疑會對大眾產生誤導,同時還會妨礙司法公正。為了防止這些問題出現,電視媒體工作者應該積極提升法律修養,增進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在運用法律保護自身權利不受侵害的同時,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公民的權利。電視法治節目的制作人員在努力提高個人專業素養、豐富專業知識時,也要經常深入到民眾的實際生活當中,傾聽民眾的心聲,和他們展開面對面的互動,更好地了解民眾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案件,應該有效貼近人物,加強對他們生活觀念與行為方式的了解,以便以此為依據發現案件產生的內在原因,更好地了解案件情況,保證電視法治節目的整體制作質量。
目前,法治節目在題材的選擇上,一方面受到政策法規的影響,報道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迫于收視壓力,往往將選題過度集中在一些“刺激”的刑事案件上,并且對案件細節進行大力渲染,選用的題材更加偏向于暴力、血腥、色情等。
題材單一成為目前眾多電視法治節目的通病,如果不能夠改變這種情況,時間一長就會大大降低大眾對節目的興趣。而過分關注刑事案件,也會在極大程度上降低電視法治節目普法宣傳的作用,同時過度的報道、介紹“暴力事件”,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總的來說,電視法治節目如果較少關注其他法律案件,而片面關注影響較大的刑事案件,很容易忽視那些雖然小但是有代表性的案件,導致節目的普法宣傳效果被弱化。為了進一步發揮電視法治節目在普法方面的積極作用,電視媒體應該堅持多角度選擇節目素材,有效拓展節目內容,豐富節目制作的題材,在制作過程當中注重對與案件相關的法律進行分析,讓觀眾在看完節目之后可以受到良好的普法教育。
在電視法治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司法部門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司法機關需要深刻認識到這類節目在普法教育和法治觀念宣傳當中發揮的突出作用,以主動積極的狀態投入媒體工作,如有必要的話還應該配合完成相關報道。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法治節目制作人員認識到了司法機關參與的重要意義,積極邀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節目,讓其在節目中講解案件背后的法律事實與執法依據,如此既能夠增強節目的真實性,提高民眾對電視法治節目的信任程度,又能夠對節目進行有效監督,對節目工作人員的思想與行為展開有效約束與監管。司法部門還要和電視法治節目制作部門展開深層次的溝通與合作,為民眾公布我國法治建設進展以及這一過程中的一系列司法實踐情況,主動公開深受民眾關注的案件的審理過程,從而對輿論進行有效控制和綜合把握,幫助媒體和廣大民眾了解案件進程,并以此為平臺進行法律知識普及與宣傳。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迎來了信息化社會,同時享受著信息化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成果。信息化社會背景下,信息傳播媒介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如網站、微博、微信等以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進行各類信息的傳播。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保證普法教育效果,電視法治節目制作人員就不能夠只在節目制作方面下功夫,還要拓展節目的播出平臺,依托多樣化路徑做好普法教育。考慮到當代社會大眾對于手機的使用大幅度提高,節目播出人員可以合理利用手機平臺增加電視法治節目在手機平臺上的播出,并借助微信、微博等媒介和觀眾進行實時溝通互動,做好對電視法治節目的宣傳。電視法治節目傳播人員必須積極迎合當代人的實際需求,運用觀眾青睞的方式及其易接受的手段做好節目傳播工作,讓節目擁有更加多樣的播出平臺。
電視法治節目在普法實踐當中要特別注意特殊群體,加大對特殊群體的普法教育宣傳力度。以青少年這個特殊群體為例,青少年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法律意識較為薄弱,也是電視法治節目的一個重點傳播對象,部分電視法治節目也是專門針對青少年進行制作的。因此,學校可定期組織普法教育宣傳活動,積極播放教育意義突出的電視法治節目,承擔起綜合育人的職責。電視法治節目制作方也要重視與學校方面的交流、合作,將學校普法宣傳內容融入電視節目當中,提高節目對青少年群體的吸引力,讓青少年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普法教育,從而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主動為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5]。
現如今,電視競爭雖然已經從節目競爭過渡到頻道競爭,但是頻道競爭的關鍵仍舊是節目,需要利用節目品牌,打造頻道品牌。因此,電視法治節目制作方還應該提高對品牌建構的重視程度,積極打造節目品牌,以便在眾多節目當中保持領先地位,提高品牌影響力,把節目做大做強。電視法治節目的品牌建構應該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主持人品牌。主持人是電視法治節目和觀眾進行溝通互動的中間媒介,是整個節目的靈魂和核心,主持人品牌對于電視法治節目品牌的構建和發展來說意義重大。電視法治節目品牌建設過程中,節目制作人員要注意圍繞主持人的特征進行節目元素的設計,提高主持人在整體節目當中的踴躍參與度,讓主持人和整個節目深度融合,提高主持人的品牌影響力。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組織主持人和觀眾的見面會活動、主持人進社區活動等,有效提高主持人的整體影響力,拉近觀眾和主持人之間的關系,縮短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將主持人的特點和欄目特色完美整合成一個整體,利用主持人品牌來提高節目的影響力。
二是節目品牌。如今,整個電視節目市場存在非常激烈的競爭,電視法治節目想要在激烈競爭當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堅持創新,只有創新才可以保持競爭優勢。構建節目品牌時,應該把推陳出新作為根本原則,在整體宗旨統一的前提下,嘗試多版塊、多樣態的節目展現形式,以滿足不同觀眾的收視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節目的領先地位,確保每次創新都有新的節目表現,從而帶動其他相關節目共同發展。
三是活動品牌。現如今,活動經濟日益成為諸多媒體提高經濟實力的方法之一,諸多電視頻道依托品牌活動提高頻道影響力與經營創收力的一系列經驗已經逐步在全國推廣,并且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電視法治節目制作方應該重視活動品牌的建設,一手抓好節目質量,一手抓好活動創收,給節目搭建一個有效的宣傳推廣平臺,也讓節目因為活動品牌建設而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經濟效益。
四是律師品牌。電視法治節目在品牌建設過程當中,應該和相關部門展開合作,對法律知識進行有效普及與宣傳,同時進行節目的有效傳播,發現其中實用價值高的獨特節目資源和競爭優勢。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與律師事務所達成合作,讓律師事務所派出一些知名律師深度參與到電視法治節目當中,突出節目的法治特色和法律宣傳服務。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增加節目當中的法治含量,也能夠幫助律所培養出更多有名的律師,實現雙贏。
電視法治節目是電視節目類型中備受重視的一類節目,以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為重點,能夠增進受眾對于法律精神的了解,提高他們參與普法宣傳的熱情。目前,我國電視法治節目顯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特征,擁有各類不同的展現形式和類別,可以打破受眾被動接受法律知識的局面,提高普法效果。電視法治節目制作方應該加大普法實踐和創新力度,運用多樣化的改革發展策略,最大限度發揮節目的普法功能,同時還應該著眼于品牌建設,把握品牌建構要點,從而用富有吸引力的節目品牌為我國的法治建設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