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璞
(作者單位: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體育休閑中心)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體育電視新聞報道是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期間開展的體育賽事為主體的新聞資訊類節目。電視媒體具有聲畫并茂,現場感和親和力強等優勢,是傳播體育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全運會設置的比賽項目,除武術項目以外,基本與奧運會相同,主要為國家的奧運戰略鍛煉新人、選拔人才。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在陜西省舉行。體育電視新聞如何報道全運會的競技項目、群眾項目?如何發揮體育記者解讀賽事和采訪報道能力,采編制作出精彩的原創電視新聞節目?節目內容如何兼顧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多形態融合、多技術創新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筆者查閱中國知網、陜西圖書館和西安圖書館等學術渠道中有關全運會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特點相關的電子文獻以及相關書籍。從研究的內容看,對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的研究多集中在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體育賽事;從研究的領域來看,多集中在體育賽事直播等方面,而系統研究全運會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的文獻相對較少。
從文獻《大型體育賽事報紙媒體報道框架及其傳播效果的優化》得知,從傳播視域來看,大型體育賽事“不僅存在于賽場之內,更存在于媒介之中”[1]。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的產生取決于媒體記者,所以媒體記者需要具備體育及電視新聞專業素質,創新思維能力。體育電視新聞內容需要呈現各項賽事跌宕起伏的過程,展現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面貌,探索賽事的規律,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文獻《從體育媒介到媒介體育——對體育新聞傳播發展的思考》中看到,20世紀末開始,高速崛起的互聯網技術重塑了社會形態,也給現代體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2]。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體育電視新聞報道充分利用新技術為優質內容賦能,在全媒體客戶端實現大小屏聯動,制作好的體育新聞同步在新媒體矩陣微博、公眾號、頭條等平臺進行推送,達到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傳播。
從文獻《“十二五”我國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得知,體育運動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可以滿足參與者的健康需求,還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是全社會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的特點。
3.2.1 查閱文獻資料法
搜集、鑒別、整理文獻,通過對各類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收集與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體育電視新聞特點相關的資料、學術專著和期刊,為本課題研究獲得可靠的信息和資料。
3.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課題的研究需要,對參加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教練員、運動員進行現場訪談,采訪相關專家,通過這些調查和訪談來獲取有利于本課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3.2.3 實證研究法
親自參與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新聞報道工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賽事的現場采訪報道,總結概括出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的特點。
本屆全運會共有12 000多名運動員參賽,他們在35個大項410個小項中展開爭奪,其中,9人1隊12次超12項世界紀錄。
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運動員們在全運賽場展現出的不僅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還有中國速度、力量與美好。受新冠感染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本屆全運會首次和奧運會同年舉辦。在全運會賽場,剛剛結束奧運會征途的運動員以國家隊班底組建的奧運聯合隊前來參賽,他們為觀眾呈現出精湛的國際化技戰術水準。代表各省參賽的隊伍也為觀眾展現出了強勁的實力,每個項目都在蓬勃發展。全運會青年組別的設置是為了檢驗各省的后備人才力量,為國家隊提供更多的人才儲備。
本屆全運會,陜西競技體育創造歷史。作為東道主,陜西派出741人參加34個大項259個項目的決賽,在競技項目中收獲19枚金牌、15枚銀牌、23枚銅牌。金牌位列全國第十二,獎牌總數57枚,位列全國第十。在群眾賽事活動中獲9金11銀12銅,并榮獲十四運會“體育道德風尚獎”,實現了獎牌和道德風尚“雙豐收”,創造了陜西參加全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
群眾賽事活動納入全運會,組織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全運會的作用。在天津舉行的第十三屆全運會首次增設群眾比賽項目?!叭袢\、同心同行”,本屆全運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群眾賽事共設置了19個大項185個小項。首次設立的廣場舞、廣播體操、健身氣功、太極拳四個展演項目以線上形式舉辦,吸引了766支隊伍、6 800多人參賽。
體育活動、比賽是促進團結、友愛的橋梁、紐帶、載體[3]。陜西先后組織近千場“我要上全運”系列賽事活動,連續4年舉辦群眾足球三級聯賽和籃球、羽毛球城際聯賽,群眾在體育運動中增強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體育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群眾賽事活動在創新形式、擴大參與范圍方面的作用以及示范帶動效應顯著[1]。
體育電視新聞報道是鮮活的、立體的、生動的。視聽傳播具有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的特點。
視覺敘事是一種具象傳播,比較直觀,沒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在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間進行傳播容易實現溝通[4]。全媒體時代,內容依然為王。電視媒體在體育賽事報道中具備一定的優勢和競爭力,及時、精準、全面報道各項目的賽程和奪金時刻。
賽前報道:提前預熱,讓觀眾了解將要開賽的項目,感受大賽到來的氛圍。體育賽事會有一個升溫的過程,觀眾的參與度隨著比賽的進程不斷提高。眾多體育明星的到場,會讓熱愛各個項目的觀眾對賽事的進程充滿期待。參賽的重點隊員、隊伍的介紹,奪金點的梳理,都可以在節目內容中體現,讓觀眾可以預知賽事進程。
比賽日期間:集中報道各項熱門賽事,使大眾了解比賽的賽況和代表各省出征的運動隊、運動員并做出最及時、精準、全面地報道,對各個賽場如田徑、足球、籃球等項目的賽況第一時間進行報道。
決賽時刻:重點報道金牌爭奪戰。運動員們在賽場上的亮相,展現出精湛的技術風格,就是觀眾想要通過電視看到的節目內容。
體育存在的根本是為了人,因此,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最終歸宿也將是逐步實現體育價值的理性回歸,從思想上向體育人文價值觀轉變,并確立其重要地位[5]。游泳賽場,張雨霏一個比賽日奪取雙金;汪順參加了6個游泳項目的比賽,拿到了6枚金牌。跳水“夢之隊”的巔峰對決,全紅嬋、張家齊、陳芋汐、任茜4名跳水奧運冠軍同場競技,包攬了女子10米臺前四名。在男子乒乓球團體決賽中,樊振東戰勝馬龍,廣東隊戰勝北京隊奪冠。在舉重賽場上,石智勇、侯志慧成績超世界紀錄奪冠。肖若騰奪得體操男子全能金牌;傅園慧獲得女子100米仰泳銅牌;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決賽中以9秒95奪冠。每一個全力拼搏的運動員都值得被記住,而這些經典的時刻,正是體育電視新聞報道所記錄的內容,也會成為全運會的歷史記憶。
4.5.1 運用同期聲,增強現場感
體育電視新聞通常以記者在賽場拍攝的賽事影像,加上文字稿件畫外配音的方式正面描述。以賽事動態新聞報道為主,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可以是比賽過程的精選和勝負結果。
觀眾希望看到的是比賽直播以外的故事,記者拍攝電視畫面時,錄制現場同期聲,后期進行剪輯使用。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同期聲可以豐富畫面的內容,再現和拓展賽場空間,還可以烘托氣氛,增加現場感和真實感。如教練對運動員臨場的指導,關鍵時刻的技戰術調整,落后時的鼓勵,獲勝后教練和隊員相擁歡慶的瞬間,失利時的黯然神傷。這些都能觸動觀眾的情緒,使人在觀看賽事新聞時有身臨其境之感。
賽后,可使用人物采訪同期聲,如教練和隊員對于比賽的總結以及臨場的感受等,增加報道的信息量。
4.5.2 不斷制造懸念
絕殺、逆轉、完勝、以弱勝強,全運會每一場比賽都像是一部懸念迭生的大片。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記者可制定相應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如集體項目籃球、排球、足球等,要弘揚團隊精神,賽場上充分展現隊員之間的技戰術配合;田徑項目中的馬拉松比賽,運動員們在西安市內奔跑競速,可展現城市的風貌和現場觀眾的熱情;藝術體操、花樣游泳等項目,要展現出運動員的力量與柔美等。
全運賽場每一名運動員都在為榮譽而戰,他們心懷夢想,永不放棄,頑強拼搏。在比賽的瞬間展現體育競技的力與美以及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風貌。比賽往往不到最后時刻難分高下,懸念也留到最后一秒鐘。體育電視新聞節目要充分展現教練和隊員們在賽場上每一個凝心聚力的瞬間,教練的鼓勵和隊友們之間的交流、觀眾的喝彩、賽后對手之間的惺惺相惜等,電視媒體要放大和凸顯這些賽場上的正能量。
體育電視新聞報道不能離開競技比賽的本質,記者需要用電視的敘事方法來展現運動員們挑戰極限時的精神和狀態。本屆全運會共有12 000多名運動員參賽,他們在35個大項410個小項中展開爭奪。每個項目都是一個獨立的體系,都有自己的場館場地,器材規則,比賽方法和技戰術發展演變的過程,以及不同年齡層次的運動隊、運動員,還有教練員、裁判員等。
電視媒體記者熟練運用體育知識,為觀眾在新聞報道中介紹全運會的比賽項目。比賽中,有一些項目是大家所熟知的,如乒乓球、籃球、足球等。還有一些項目,如馬術、手球、曲棍球、棒球、壘球等,需要向觀眾詳細介紹比賽的規則,項目的發展狀況,使之能夠了解更多的全運會的比賽項目,促進項目的普及和開展。
4.7.1 獨特的視角,深度的挖掘
獨特的視角,可以幫助電視觀眾深化對信息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審視、選擇最佳的切入點,打破思維定式。十四運會賽事組織有力、場館設施完備、服務保障一流。陜西人民同心同行、共享盛會,充分展現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新成就,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陜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的新面貌。
使觀眾充分了解全運會的影響力遠遠不止于賽場:通過體育賽事的舉辦,可以促進城市建設,并為城市文化的傳承儲備動能;通過體育競賽場館的建設及交通環境的改善,積極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提高競賽項目所具備的文化特質與城市文化的相融度,形成城市人群的高度凝聚,同時讓城市文化與國際接軌并形成文化共識[6]。全運會后,一系列場館、設施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助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4.7.2 強化精英運動員的報道力度
關注體育人物與體育賽事一樣,體育人物是體育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對于陜西省精英運動員的追蹤采訪報道,可以讓觀眾看見陜西競技體育的發展成果。
冠軍運動員是每個項目的代言人,通過人物可以梳理出各個項目的特點和發展情況。體育明星可以引起受眾的關注,深挖的空間較大。
每一枚金牌的背后都凝聚著教練、隊員和陪練員,以及科研工作者們常年的努力奮斗。陜西健兒的精彩發揮振奮著三秦大地,谷紅、彭飛等老將強勢衛冕;王崢、楊順洪實現了全運冠軍夢;白鈺豪、白鈺鳴等新秀不斷涌現。男足U18組獲得冠軍,三人女籃U19組獲得銀牌。陜西運動員在賽場爭金奪銀,也增添了比賽的看點和觀眾收看全運會的熱情。體育電視新聞提前制作好人物短片,記錄了運動員的成長之路和備戰旅程,可以擴大媒體影響力,加深報道的力度。
關注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體育是新聞媒體應該擔負起的社會責任,體育電視新聞報道將視線對準參與體育活動的普通大眾,注重挖掘這些題材中蘊含的平實之美。
4.8.1 宣傳體育運動科學理念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多份研究報告證實: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腦力勞動替代了大量的體力勞動,缺乏身體活動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當中一個典型的問題[7]。
有意識地宣傳群眾體育運動的科學理念,從而使群眾充分認識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性,改變不良的生活觀念和習慣,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4.8.2 關注群眾賽事中的優秀人物
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賽事共設置了19個大項185個小項,參與人數多,影響范圍大。體育電視新聞報道發揮宣傳優勢,用榜樣的力量影響更多的群眾參與體育運動,引領、帶動、促進群眾體育蓬勃發展。
建設體育強國不再是以追逐金牌為目標的競技體育的局部戰略工程,而是惠及十幾億人口健康生活質量,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系的國家建設工程[8]。
體育強則國強。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體育電視新聞報道需要展現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為國增光,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不斷實現新的進步。同時,積極推廣全民健身活動。
體育電視新聞報道,首先要滿足觀眾了解賽事的需求,提高觀眾對體育項目的認知,推廣體育文化。其次,展示運動健兒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體育精神,引導大眾科學健身和擁有健康的生活知識,從而帶動更多人參與體育鍛煉。再次,體育記者根據電視新聞報道特點制作優秀的體育新聞節目內容,提供給電視媒體平臺播出,同時通過全媒體平臺進行分發,觸達更多的受眾。最后,記者要深化對體育賽事的理解,為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提供更多的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