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鳴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人們慣用的收視方式由固定的電視屏幕逐漸轉變為移動端屏幕,即由“大屏”走向了“小屏”。而在眾多“小屏”應用中,具有短小精悍、方便快捷等優勢的短視頻應用最受人們青睞。我國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高達10.51億,其中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增長最為顯著,總體規模已達9.62億。可見,短視頻已然成人們接收信息的關鍵方式。據此,我國傳統紀錄片行業緊跟短視頻發展趨勢,向“微”發展,微紀錄片隨之應運而生,為紀錄片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聚焦現實生活,從中挖掘和擷取創作素材,重點表現和傳遞真人與真事,再通過現代化藝術加工,進一步升華真人與真事背后所蘊藏的內涵,引發觀眾共鳴,促使觀眾自覺進行深刻思考的微型電影或者電視藝術形式,即是微紀錄片。相較于傳統紀錄片,微紀錄片的創作周期更短,攝錄方式更為靈活,總體經費投入較低,能充分滿足觀眾的碎片化娛樂需求,有效充實觀眾的生活[1]。
真實性是微紀錄片最核心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創作素材取材于真實生活,表現對象是真實人物或者真實事件。制作人員在創作微紀錄片時,即使無法從現實生活中攝錄素材,需要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或者動畫技術還原、藝術加工和展現歷史,相關的場景也會盡可能地接近真實場景,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真實感或者逼真感。
短小精悍是微紀錄片最顯著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總時長控制在5~25分鐘,相對來說較短,易滿足觀眾在碎片化時間中的觀影需求;第二,內容濃縮精練,故事、情感等細節要素高度集中,但又能對事實全貌進行生動反映;第三,內容呈現的切入點較小,具有“點”構成“線”、“線”構成立體“面”的良好觀賞效果,能自然而然地抓住受眾的眼球[2]。
藝術加工是微紀錄片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會通過藝術化、意境化鏡頭記錄真實人物與真實事件,借以打造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第二,攝錄事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同期聲時,可能會因聽不清楚而進行后期配音,或者加入生動的解說詞;第三,人物情感升華、事件沖突畫面時常配入音樂,借以引發觀眾共鳴,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選題內容平民化也是微紀錄片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攝錄人物是小人物,攝錄重點是小細節,攝錄事件是小故事,攝錄場景是普通的生活景象,所蘊藏的內在文化是草根文化,處處呈現出一股人情味和煙火氣。部分情況下,微紀錄片拍攝團隊并非專業團隊,而是一些民間拍客[3]。
第一,多措并舉,深入調研。觀眾對微紀錄片的收視率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創作人員在創作微紀錄片之前,有必要對觀眾的喜好進行調研。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廣泛搜索短視頻應用平臺上微紀錄片的類型、收視率、點贊率、評論率、分享率等數據,精準分析觀眾對微紀錄片的題材、創作風格、敘事方式以及其他元素的偏好,從而為微紀錄片主題、敘事方式等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其次,利用“問卷星”等在線調查平臺制作“你喜歡的微紀錄片”問卷,以單選題、多選題、開放題等形式,在線或實地進行隨地調查,了解不同層次觀眾對微紀錄片的收視需求,精準定位觀眾的偏好,避免盲目選題、盲目創作,從而真正拍攝出觀眾喜聞樂見且能引發觀眾共鳴的微紀錄片。
第二,積累經驗,明確主題。主題是微紀錄片創作的基本導向,所體現的是創作者的初心。就我國微紀錄片而言,無論是社會熱點題材,還是生活民生題材,抑或人文歷史題材,其主題都應具備中國特色,能夠肩負起紀錄片樹立國家形象、傳遞正能量的歷史使命,如此才能深得觀眾青睞。所以,在策劃或選擇微紀錄片主題時,創作者不僅要關注觀眾的偏好,積累創作經驗,洞察社會形勢,還要確保主題具備中國特色,盡可能使微紀錄片主題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幫助人們釋放在生活與工作上的雙重壓力,使人們充分感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生活溫情。唯有如此,微紀錄片才能轉變成觸達人們內心的媒介。例如,拍攝美食類微紀錄片時,創作者可以先匯總調研數據,了解觀眾對此類微紀錄片的喜好程度,再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分析我國觀眾對早、中、晚餐的重視程度,尋找到影片主題策劃的小切口,最后根據自身經驗,明確能呈現我國餐食特色的“微”主題。
第一,抓小人物,呈大風貌。微紀錄片的“微”,既指視頻時長的“微短”,又指內容對象的“微小”。比如,在選擇主角人物時,創作者一般會選擇普通市民、普通職工等小人物,以其平民視角來真實地展現大部分人的所見、所聽、所感、所悟,使微紀錄片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展現出無限大的景象空間,更樸實地呈現大時代的風貌。比如,微紀錄片《我們正年輕》的拍攝對象就是“小人物”,創作者從外賣小哥、快遞員、手語律師等“小人物”視角出發,用鏡頭記錄了平凡小人物堅守夢想,盡自身綿薄之力給予他人溫暖,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一舉一動,讓觀眾看到了平凡的“小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感受到了別樣的人間大愛。
第二,用小場景,聚注意力。和傳統紀錄片喜于追求宏大主題、偏好塑造恢宏場景不同,微紀錄片更傾向于使用小景別來精致地刻畫主題事件、對象的細微之處,形成直抒胸臆的效果,從而高效集中觀眾的注意力,避免其他非重點畫面干擾人物形象或事件情節的展現。比如,微紀錄片《三分鐘》就使用了大量的小景別,包括以停留的綠皮火車為背景,用淺景深鏡頭刻畫列車員與兒子擁抱的畫面、用單個鏡頭聚焦孩子背乘法口訣的神情狀態等,直接將劇情推向高潮,完成對主題的完美展示,使觀眾的注意力不至于被其他中景或者遠景鏡頭分散。也正因為場景小,刻畫精致,觀眾能快速對該微紀錄片中自然流露與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深刻記憶紀錄片內容。
第三,拍小情感,造大氛圍。微紀錄片的“微”主題、“微”人物、“微”場景,決定了其中的情感是“小情感”。所以,創作人員在創作微紀錄片時,要盡可能轉變鏡頭,充分表現小人物的情緒與情感變化,讓紀錄片的整體情感更加飽滿,進而營造出能夠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精神面貌或者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的大氛圍。例如,微紀錄片《中國人的一天》從百姓視角出發,展現主角人物的喜怒哀樂與生活細節,借以表達平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追求,而不是像傳統紀錄片那樣,對小人物的小情緒一閃而過,迅速升華到國家情感、國家追求層面。這也是微紀錄片得以深受老百姓青睞的重要原因,即貼近民心、親近民意。
第四,取小工具,賦強體驗。要增強微紀錄片的可觀性,賦予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微紀錄片創作人員就必須增強畫面本身的震撼力,充分激活觀眾的藝術想象力。這就要求微紀錄片創作者要善用“小”工具,如智能手機、無人機航拍技術、4K攝像機、移軸攝影技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技術、動畫技術、紅外攝像技術等,以便隨時隨地取景、造景,豐富紀錄片的視覺層次。比如,微紀錄片《三分鐘》用iPhoneX拍攝了女列車員與兒子見面的三分鐘;雙語微紀錄片《濟南范兒》采用無人機立體展現了濟南城市、人物及文化之美;《故宮100》用動畫技術實現了歷史重現……這些工具的使用,擺脫了笨重攝影機、傳統搖臂、滑軌等一系列大型設備的束縛,提高了微紀錄片的拍攝效率。
第一,巧用鏡頭,豐富敘事。微紀錄片的敘事表達是否精細,將直接影響到微紀錄片對象、場景、情感的展現效果。對此,在創作微紀錄片時,創作者要從微紀錄片的影像本質出發,巧用鏡頭傳達影片內涵。比如,可以將鏡頭直接對準主角人物,全程記錄人物述說過程或者人物間的交談對話,適當忽視采訪部分,自然地流露出人物乃至影片的真情實感,從而突破傳統紀錄片慣用的慢講述方式的局限。同時,減少長鏡頭的使用率,采用蒙太奇方式,從多個角度立體地展現場景,充分增強畫面的觀賞性與敘事性,滿足微紀錄片跳躍性的敘事需要。鑒于微紀錄片時長短,需要展現的故事、情感要素較多,而且要給觀眾留下想象和情感共鳴的空間,筆者建議相關人員在拍攝微紀錄片時要適當切換鏡頭,進行留白敘事,不再作過多的渲染,而是讓觀眾自行體驗、自行感悟,更深刻地感受微紀錄片所述故事的飽滿情感。
第二,植入科技,賦能視聽。微紀錄片是一種“微”型紀實類視頻形式,同時兼具認知性與娛樂性。考慮到觀眾所承受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加,急需在滿足認知的基礎上獲得更良好的視聽體驗,借以紓解疲勞,創作者有必要在創作微紀錄片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植入現代科技,加強認知與娛樂的銜接。比如,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不僅利用VR技術、動畫技術真實還原了國寶歷史,豐富了觀眾對國寶文化的認知,還使用了時而輕緩、時而昂揚的音效,給觀眾提供了能夠接近真實歷史場景的沉浸式視聽體驗。同時,它還使用了嗓音渾厚的畫外音對國寶故事娓娓道來,強有力地喚醒了觀眾的歷史記憶,引發了觀眾對國寶文化的情感共鳴,使觀眾產生了自覺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所以,在創作微紀錄片時,創作者要在明確主題、定位人物、濃縮內容的基礎上,應用相關技術,盡可能用音樂、畫外音等烘托氣氛,在不影響微紀錄片紀實風格的前提下增強紀錄片的戲劇性和故事性,巧妙拉近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深化觀眾對紀錄片的記憶[4]。
微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短視頻,既適應了新媒體播出平臺的信息發布要求,又滿足了不同層次觀眾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觀看影片的需求。而為了滿足更多大眾的需求,在微紀錄片創作完成后,相關人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其進行全面傳播。
抖音、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等視頻平臺的知名度日漸提高,短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日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抖音與B站觀看影視作品,而且這兩大平臺的目標用戶年齡相仿,興趣點的重合度高,用戶間的溝通和互動也更加順暢。所以,相關人員在傳播微紀錄片時,可以將抖音、B站設為首發平臺。首先,在抖音、B站注冊賬號,第一時間推送全新制作完成的微紀錄片;其次,邀請專門推薦優質影視作品的抖音網紅、B站達人參與轉發、介紹微紀錄片,將他們的粉絲轉化為微紀錄片的觀眾,擴大觀眾規模,切實提高微紀錄片的收視率;再次,將抖音、B站賬號的粉絲匯集起來,建立良性互動的小社群,引導群員互動討論微紀錄片的優秀之處,提煉看點,打造紀錄片口碑,進而由少數帶動多數,吸引抖音、B站的其他用戶更積極、更細致地觀看微紀錄片,自愿加入小社群,以參與微紀錄片的宣傳。
微信是目前大眾使用率與活躍度最高的社交媒介,所以相關人員應當發揮其作用以提高微紀錄片的傳播水平。首先,要將微紀錄片內容轉變為符合微信公眾平臺要求的“文案+圖片+視頻”格式,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微信訂閱號將其精準推送給觀眾,使觀眾能獲得優質的觀影體驗,加深對微紀錄片的記憶。其次,將微紀錄片上傳至微信的視頻號上并點贊,同時轉發到朋友圈,吸引微信好友觀看、點贊、評論以及轉發,進一步擴大微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切實提高微紀錄片的收視率。再次,梳理微信好友群,精準定位樂于觀看微紀錄片的好友群,給其推送全新制作的微紀錄片,并與之互動交流,獲取其對微紀錄片的反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借力微信達人的好友群或朋友圈,以及活躍度較高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微紀錄片,向更多精準用戶傳播微紀錄片,全面提高微紀錄片的觀看率。
隨著越來越多創作者采用微博平臺宣傳微紀錄片,微博在微紀錄片宣傳推廣方面的應用也日漸成熟。因此,在微紀錄片制作完成后,創作者要善用微博平臺對其進行傳播。首先,開通微博專屬賬號,利用視頻功能上傳微紀錄片,并推送給廣大微博用戶。同時,邀請粉絲多、活躍度高的微博用戶參與轉發、推薦微紀錄片,擴大微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其次,根據微紀錄片的主題、內容、場景等要素制作話題,吸引微博用戶參與討論,進而引導用戶轉變為微紀錄片的觀眾。再次,制作關于微紀錄片的唯美海報或有強視覺沖擊力的海報,發起“最美海報投票”活動,以物質獎勵形式吸引微博粉絲參與互動,借以實現微紀錄片的進一步傳播。最后,從微紀錄片的經典用語、人物神態等出發,設計趣味表情包,并免費開放給微博用戶或者其他社交媒體用戶使用,從而以表情包為載體加強微紀錄片的傳播,切實提高微紀錄片的整體傳播水平[5]。
微紀錄片是緊跟短視頻發展趨勢所形成的微型視頻模式,同時兼具真實性強、短小精悍、內容平民化等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眾的碎片化認知與娛樂需求,有效充實大眾的生活。因此,要高度重視微紀錄片的創作,促進微紀錄片的傳播,更好地展現我國各方面的歷史與現實面貌,呈現中華兒女的無限智慧,讓廣大群眾從心底為國家、為民族感到自豪,進而產生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