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姝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升級與新媒體的崛起,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手機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出現,為短視頻的流行與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條件。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十分熱門的創作形式,技術賦權使越來越多的博主投身于視頻創作中,短視頻的內容和類型也更加多樣化。其中,鄉村類短視頻主要指的是以農民為創作主體,以鄉村為創作主題,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展示鄉村美食美景、文化習俗或者提供信息服務的短視頻形式[1]。
視頻博主“苗家阿美”自2020年開始拍攝短視頻,截至2023年,其在抖音短視頻平臺發布的短視頻數量超過300條,總獲贊量達到6 000多萬,粉絲數量將近500萬。博主“苗家阿美”是來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位苗族姑娘,其拍攝短視頻的初衷是通過鏡頭還原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苗族生活,讓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視頻中加入與親朋好友的互動,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同時展現了當地的民俗特色,助力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
隨著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其突出的個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權等特點不斷突顯,個體被賦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短視頻創作中來。“苗家阿美”發布的短視頻以家庭日常生活為主線,從第一視角記錄并且重現苗族鄉村生活記憶,取景地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旨在通過短視頻還原苗族生活、展現苗族特色。其短視頻內容覆蓋面較廣,包含兒時記憶、鄰里生活、農耕場景等。總體來看,更新頻率較為固定、個人風格突出,對鄉村類短視頻的創作具有啟發意義。
社會化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作為一種能夠為用戶提供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社會化媒體具有參與性、共享性和連通性的基本特征[2]。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與發展,使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逐漸增強。在當前環境下,移動終端用戶普遍喜歡播放時長在1分鐘以內的短視頻,時長1~3分鐘的短視頻因內容較豐富,也能夠得到廣泛的關注。例如,“苗家阿美”發布的短視頻時長多為2~4分鐘,在兼顧用戶觀看時長的同時,保證了視頻內容的豐富性。此外,其微信視頻號發布的作品標題還會帶上各類鄉村話題,常用的標簽是“農村生活”“苗族生活”及“童年記憶”等。一方面把短視頻劃分為不同的專題專輯,便于搜索歸類;另一方面能夠以粉絲為圈層,構建以趣緣關系為紐帶的社群,為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提供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增強不同區域之間用戶的聯系,不斷提高視頻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如今,大眾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能夠獲取主題多元、內容豐富的各類短視頻。“苗家阿美”則專注于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苗族生活的還原,從多個維度展示苗族特色,增添視頻趣味性的同時,引導觀眾對苗族文化的了解,促進苗族文化的傳播。短視頻中蒼綠的山和樹、具有年代感的房屋瓦舍、鄉間小院中的果蔬等皆涵蓋地方自然特征,透過鏡頭構成精美可觀賞的畫面。“苗家阿美”的短視頻中,使用的語言為苗族方言,視頻主題多展現具有苗族特色的鄉村生活、樸實無華的家庭日常、鄰里間的友好相處等,傳遞出一種原生態的生活理念和接地氣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主題內容的多元,吸引了眾多用戶的注意力,有效傳播了苗族文化,宣傳了當地鄉村的風土人情。
隨著短視頻井噴式的發展,鄉村視頻涌現出多種形式的創意自媒體,因此在不勝枚舉的短視頻中脫穎而出的難度不斷增加。“苗家阿美”運用少數民族符號來進行創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對此類視頻感興趣的用戶前來瀏覽關注。不同于一些制作精美的視頻,阿美側重于生活的實感,展現了簡單并且接地氣的鄉村生活,阿美身穿苗族繡花服飾,帶著苗族頭飾、頸飾,居住場所極具湘西特色,講著當地方言,將少數民族符號的元素貫穿視頻始終,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體驗感。同時,注重鏡頭語言的使用,添加同期聲使視頻更加真實自然,增強聽覺體驗感,加上高質量清晰精美的畫面,這種簡單直觀的影像表達增強了內容的吸引力,更讓現代人向往這種單純天然的理想鄉村生活。例如,阿美在制作米豆腐時,從燒火、淘米,再到攪拌,不借助任何機器,純粹依靠人工攪拌兩個小時至豆腐黏稠狀態,之后全家一起享受美味,還原了無數“70后”和“80后”的農村生活記憶。
學者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是指在一個群體中或社會中人們共同構建、使用和傳承新事物的過程和結果,集體記憶的連續性促使記憶傳承[3]。首先,“苗家阿美”的短視頻雖然以還原苗族生活為主,但是視頻中對于童年記憶和鄉村生活的呈現,如母親給孩子洗頭、上學遲到等生活化的場景,承載著來自不同省份與地區的受眾的共同記憶。其次,短視頻中所呈現的阿美兒時沒有洗發水,母親用茶枯給她洗頭,當阿美成為一位母親時,她也用同樣的方式給自己的女兒洗頭的內容,則代表著文化的延續和記憶的傳承。再次,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食用家人合力制作的佳肴,對于遠離家鄉的人們來說也是集體記憶的再現。“苗家阿美”以短視頻形式,通過復原苗族過去的生活環境和日常情景,構筑起用戶的集體記憶,不僅使用戶沉浸在可觀可感的場景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進行著文化的傳播。
在傳統的家庭分工模式中,女性作為母親和妻子,往往是寬容、和藹、溫柔的形象,在“苗家阿美”發布的短視頻中,阿美的母親形象也進一步被強化,增強了受眾對這一角色的認同感。創作者在短視頻的創作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受眾的喜好,通過分析相關視頻的播放量來猜測受眾的喜好,從而進行內容生產。“苗家阿美”發布的短視頻中,作為主人公的阿美會進入預設的苗族生活場景中,給幼年女兒泡泡輔導作業、為全家人做飯等,所體現的對家人的關愛和對丈夫的體貼,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通過情境表演塑造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加深用戶的觀看印象、提升觀看體驗,其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也在潤物細無聲之中悄然進行。
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承載文化記憶,需要后人不斷進行探索和歷史傳承。“苗家阿美”創作的短視頻雖然以還原苗族生活為主要內容和主題,但是內容區別度不是很高,創作模板化現象較嚴重,久而久之會給人以對前期視頻復制粘貼的錯覺,整體創新力度有待加大。這類問題不僅存在于“苗家阿美”的短視頻中,也出現在其他鄉村類短視頻創作者的作品中。同時,“苗家阿美”在抖音短視頻平臺發布的短視頻沒有明顯的主題分區,用戶無法快速準確地找到視頻,使得瀏覽體驗感下降。因此,其后期視頻呈現出點贊量和粉絲增長速度都在下降的情況,用戶對同類型的視頻極易出現審美疲勞,轉而瀏覽其他視頻,缺乏創意使得用戶黏性下降。
劇本是演員個體在表演之前的準備,劇本成型之后需要通過表演技巧和呈現方式在舞臺上得以展現[4]。作者在進行內容創作時,會考慮觀眾的喜好,進行人物刻畫和情節設定。“苗家阿美”創作的短視頻通常會設定具有生活化的情節,其視頻內容多為家人之間的對話,生產場景、美食制作和享受美食的過程,依照這一系列情節來開展故事。丈夫在農田干農活,阿美擇菜做飯,女兒泡泡學習或者幫忙,之后全家人吃飯,這類視頻結構占據“苗家阿美”短視頻的絕大部分,其中還夾雜著對女兒的學習教育,幫助女兒洗頭等場景。丈夫的形象是通過數個視頻所塑造的,通過多次拍攝丈夫干農活、和泡泡交流的場景,塑造出一個“頂梁柱”、關愛子女的形象,阿美則是勤勞能干的妻子和溫柔善良的母親形象,泡泡是懂事聽話體貼父母的女孩子形象,這些形象很符合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對于家庭成員的認知,同時劇本和劇情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在短時間吸引了用戶的注意力。然而,頻繁使用這一創作結構和理念,便會使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內容和形式都缺少創新化的表達,限制了粉絲數量的進一步增長和視頻質量的提高。
短視頻獲得商業利益的途徑包括售賣廣告、掛櫥窗小黃車賣貨、直播帶貨以及平臺的流量扶持等。部分短視頻創作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過分追求商業利益,忽視了短視頻內容的創作。“苗家阿美”抖音短視頻賬號的櫥窗中,售賣的商品種類多樣,包含生活實用類、數碼科技類及食品類等產品,并沒有形成統一風格,在某些領域缺乏專業性,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商品時缺少說服力。在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部分創作者為了獲取流量和曝光度,違背創作初衷,有時也會出現消費用戶同情心的情況,不僅損害了短視頻內容的真實性,也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對于個人媒介素養的要求有所提高。媒介素養包括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評價和創作,以及利用媒介信息服務自身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5]。鄉村類短視頻成本低、門檻低的特點使越來越多的人進駐該領域,爭相模仿,然而當視頻創作者被流量裹挾,就極易出現內容失真的現象。同時,由于部分傳播者缺乏版權意識,在對短視頻內容進行復制粘貼的過程中,出現侵權行為,長此以往會影響原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不利于短視頻內容的創新。
文化內涵是優質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當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短視頻的可看性也將進一步提高。無論是生活類的短視頻抑或精心制作的長視頻,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化內涵,生產內容就像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擁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因此創作者更應該植根于深層文化土壤中。創作者應從新的角度出發,首先,以鄉愁為切入,構筑鄉村集體記憶。如“苗家阿美”創作的短視頻中點贊量較高的是關于兒時的記憶,引發網友的情感認同和情感共鳴,這表現出人們對于親情的留念和對家鄉的眷戀,因此鄉村類短視頻可以多從這個角度進行內容和形式創新,增加民族文化的內涵,從而構筑鄉村文化傳播的長效機制。其次,當下鄉村類短視頻的內容以家長里短或制作當地美食為主,關于不同地區的鄉村風俗習慣和村落獨特風景的內容較少,因此當地創作者可以發揮自身的地域和文化優勢,生產內容多樣的鄉村類短視頻。
把握好地方文化差異,把文化作為短視頻內容的靈魂,通過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做好跨地域傳播。有效的文化傳播需要充分考慮信息接收者和傳播者之間的文化距離,通過處理好文化傳播距離,讓接收者理解傳播內容,進而提升鄉村類短視頻的傳播效果。為達成這一目的,視頻創作者需要深刻理解本地文化,合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明確視頻內容的定位,將鄉村特色文化的傳播融入需求量巨大的市場之中。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現有的渠道,設身處地地考慮用戶需求,打造傳受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例如,“苗家阿美”在進行短視頻生產時,可以將苗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差異進行巧妙化解,完整、準確地將苗族文化傳播出去,通過視頻的生動演繹解釋苗族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打造湘西苗族地方文化的靚麗名片,被更多人所熟知,只有傳播得越遠越廣才能被更多人所理解,文化傳播也會越深入。
基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短視頻創作者需要主動挖掘和發揚地方的特色文化,從當地實際出發,在內容創作上融入地方特色,適時加入當下流行的時代文化,尋求民族文化的合理化和創新化表達。如今新興的傳播技術正飛速發展,人人都有麥克風,擁有一部手機便可成為文化傳播的一員。如今技術不斷賦權,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以其超強的真實感和現場感,給予受眾良好的視聽體驗,因此短視頻創作者也可以運用新興技術,消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重重困難,從而提升文化傳播的效力,形成個性化的、不可復制的獨特傳播模式。
在激烈的短視頻競爭環境中,傳播者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把關人”,因此更加需要提升媒介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職業道德規范,視頻制作的過程中也應采用可靠的、具有時效性的信息。對于鄉村類短視頻而言,傳播者應提升運用媒介的能力,主動參加關于新媒體技術的培訓,增強對于文化傳播意義的認識,如此才能夠高效、高質地投入新媒體文化傳播之中,創造出具有深度文化底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同時,用具有個人風格與生活氣息的方法敘事,傳播正能量的且帶有情感和溫度的內容,讓觀眾產生共鳴。
新媒體的發展不斷為文化傳播提供新的載體,技術的進步推動內容呈現形式的多樣化。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傳播的隊伍中,“苗家阿美”的成功讓同類視頻博主看到了短視頻平臺帶來的紅利,也為其提供了借鑒與創新的經驗。鄉村類短視頻的火熱,體現了當代人對于美好田園生活的集體記憶與向往。因此,更需要鄉村類短視頻博主注重內容的創新,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和短視頻所傳達的人文關懷來吸引受眾,擴大鄉村類短視頻的文化傳播范圍。同時,要及時發現并且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