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剛,田碩,武香香,喬靖怡,李占占,趙暉,苗明三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習總書記視察黃河時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盵1]《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指出,要實施沿黃生態廊道試點示范、規劃建設沿黃濕地公園群、推進重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八大標志性項目[2-3]。河南段黃河流域沿岸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高質量發展一直面臨困境,部分山體開采挖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鹽堿地擴大等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導致生態系統的改變[4-6]。河南地處氣候過渡地帶,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曾作為南藥北移,北藥南栽的過渡區域,具備多數中藥材適宜栽種的環境[7]。根據我省沿黃區域存在的問題,從中藥材種植角度出發,尋找適宜種植的中藥材,為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鹽堿地改善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此外,在黃河流域的藥材種植基礎上,從中藥材高質量、綠色循環發展的角度提出中藥材非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策略,以保護生態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1.1 整體情況河南位于黃河的中下游區域,為“九曲黃河”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涉及三門峽、洛陽、濟源等10個地市,面積達36 200 km2,占我省總面積的21.7%[8-9]。河南段河道形態復雜,具有以下突出特點[10]:(1)河道寬。兩岸堤距5~10 km,最大河寬24 km,河道寬、淺、散、亂,河勢游蕩多變,是典型的游蕩性河道;(2)懸差大。黃河泥沙主要淤積在河南河段,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5 m,最大懸差達23 m,是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3)灘區面積大、人口多。河南黃河灘區面積約2 116 km2,居住人口達152.69萬人;(4)歷史災害最重。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下游決口1 593次,2/3發生在河南,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可見,河南段黃河區域開發強度高、人口密度大,再加上河南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干渠途經地,因此,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黃河流域的人居環境安全、生態功能、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南水北調供水城市飲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2 存在的問題河南段上游主要包括三門峽、焦作、洛陽等地。三門峽被喻為黃河流域在河南省境內的“龍首之城”,由于礦產資源的持續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較多,如地質災害、地形地貌景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1-12]。洛陽段黃河灘區由于長期、大范圍的侵占和無序的開發利用,濕地遭到嚴重破壞,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生態系統遭到沉重打擊[13-14]。河南黃河中段灘地和嫩灘地農田化現象嚴重,其中焦作段約85%以上濕地被開發成耕地、魚塘、苗圃等。灘涂的過分開發導致濕地不濕、植被多樣性銳減[15-16]。
河南段黃河中游主要包括濟源、開封、鄭州等地。濟源黃河流域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土石山區巖體完整性差、構造松散、抗蝕能力低,形成嚴重的面蝕和溝蝕[17-18]。開封市黃河灘區土地結構復雜,地理位置特殊,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經濟發展相對落后[19-20]。鄭州黃河區域處于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大量濕地被開墾種植,導致濕地面積銳減、水鳥棲息地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退化[21-22]。
河南段黃河下游主要包括新鄉、濮陽等地。黃河流經新鄉境達170 km,是河南省灘區面積最大、河道斷面最寬、臨背懸差最大、蓄滯洪區最多的區域[23],由于畜牧、水產養殖不合理,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下降[24],沙荒鹽堿地面積擴大[25]。濮陽段黃河呈現“河槽高、灘面低、堤根洼”的特點,是典型的“二級懸河”和“豆腐腰”河段[26],林業基礎差,抗自然災害能力弱[27]。
目前,我省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困境為:(1)黃河灘區產業結構不合理,該問題在黃河灘區的各個地市均有體現,典型區域包括開封、鄭州等。(2)沿河礦產區采礦過度,致生態環境破壞。該問題主要體現在河南段上游三門峽、焦作、洛陽等地。(3)黃河灘區長期、大范圍的侵占和開發利用,導致灘區開發與濕地保護之間有較大矛盾。該問題主要體現在黃河河南段中上游區域,包括洛陽、焦作等地。(4)黃河側滲,加之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導致澇堿嚴重,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該問題主要體現在中下游的新鄉、濮陽等地。(5)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和喪失,導致沙荒鹽堿地面積擴大。該問題在河南段黃河區域均有體現。歸納我省黃河流域目前面臨的困境,無非與黃河灘鹽堿地、沿河流域水土流失、黃河灘濕地保護等與當地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業之間的矛盾。部分中藥對鹽堿地、沼澤地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也有部分中藥具有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融入中草藥的合理規劃種植,不僅可以改善沿黃流域鹽堿地、水土流失和沙化等問題,還可產生經濟效益,緩解沿黃流域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推動沿黃流域高質量發展。
沿黃流域發展中藥材經濟不僅是對中醫藥政策的落實,更是有效改善沿黃流域存在問題、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藥材因地制宜的種植,可使大面積土地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壤理化性質改善,林草覆蓋面積提升,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濕地鹽堿地環境,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目的。在黃河流域中藥材種植的基礎上,提出中藥材非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策略,將非藥用部位深度開發,形成深加工產品,有效實現綠色循環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中藥材綜合利用融合開展,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黃河灘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經濟發展落后,提出的建議有:(1)統籌規劃灘區的開發利用。根據我省各地市黃河河段的地形地貌,制定黃河灘區開發規劃。按照生態化、規范化、效益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結合各區域的自然條件,規劃種植適宜灘區中藥材為主,合理規劃中藥材種植產業布局,構建河南黃河灘區特色的中藥產業體系。(2)綜合利用中藥材非藥用部位。以自然環境保護為基礎,深度開發黃河流域中藥材的非藥用部位,實現中藥材的深度利用。
沿河礦產區過度采礦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提出的建議有:(1)恢復、重建采場邊坡。排除邊坡的危險,消除崩塌落石隱患,提高治理成效;恢復植被,將采場周邊種植適宜的喬木類中藥,用于固土以及滯塵,改善周邊的環境。(2)創造良好的基質條件。按照土壤、有機質、保水劑的比例,合理配比,創建生態基質,為中藥材種植創造合理的基質條件。
灘區開發利用與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提出的建議有:(1)以濕地保護為前提開發利用灘區。濕地保護應當遵循生態優先、全面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灘區的喬木類中藥材為基礎,開發非藥用部位相關深加工產品,實現非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2)大力發展濕地中醫藥養生生態旅游產業。將黃河濕地與中醫藥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濕地中醫藥生態旅游,建成集中醫藥濕地種植、康養基地、中醫藥科普宣教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
針對黃河側滲、澇堿嚴重、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有:(1)根據黃河標準化堤壩建設要求,在保存現有藥材種植園、果園、苗圃等基礎上,適當增加可防止水土流失的喬木類中藥,并逐步擴大規模。中藥喬木保護林的下層配置多年生的食用、藥用植被,構成林藥、林果、林園復合的生態經濟林帶模型,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中藥產業。(2)營造沿黃河基干林帶。利用河道寬窄不一的灘地進行河界林帶、陸界林帶綠化建設,營造生態防護林帶模式。加大對堤壩、一般平地、鹽堿地的新造中藥材林建設,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選抗風和抗逆性強的中藥材樹種,建成基干林帶,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林種、多功能的綜合防護林體系。(3)因地制宜確立政策。針對糧食產量低、布局條件差的區域,推進林下藥、林藥結合、林下草、林牧結合等栽培模式。農業效益較高區域,應以種植農作物為主,推進森林網格化栽培,實現既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土地耕作,還可涵養水源,防止干燥的熱風,實現林業與農業的雙贏。
針對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和喪失,導致沙荒鹽堿地面積擴大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有:(1)立足鹽堿地生態環境,發展特色和功能農業。合理規劃耐鹽堿中藥、蔬菜、農作物等。(2)加強鹽堿地植物資源保護。我省沿黃區橫跨黃河兩岸,植被種類差異較大,但大部分鹽堿地生態效益未得到開發,建議用特定植物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如黃河以北種植二色補血草、羅布麻等,黃河以南種植香附、地黃等。(3)積極開展野生鹽堿地藥用植物資源育種工作。依托省內中藥材種植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對本區域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鹽堿地藥用植物進行栽培技術研究,并建立相應的種植基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4)提高野生鹽堿地藥用植物資源的綜合開發水平。首先,應重視我省沿黃區域藥用植物的深度加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開發具有區域特色、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一物多用”的目的。
通過對我省大宗中藥材生長習性分析發現,適宜沿黃潮濕鹽堿地和沙荒地種植的中草藥有紅花、檉柳、羅布麻、二色補血草、苦苣菜、艾葉、香蒲、苦荬菜、向日葵、披堿草、鳳毛菊、蘆根、薏苡仁、草決明、金銀花、牛蒡子、牡丹、薄荷、肉蓯蓉、淫羊藿、苦杏仁等;適宜黃沙荒地種植、能夠防風固沙的中藥主要有枸杞、升麻、銀杏、山茱萸、益母草、丹參、柴胡、遠志、黃芪、肉蓯蓉、苦杏仁、羅布麻、檉柳、二色補血草、草決明、遠志、沙棘、沙苑子、槐樹、棗樹、菊花、川芎、玄參、徐長卿、北沙參、防風、瓜蔞、連翹、羌活等;適宜沿黃沼澤地種植的中藥主要有水菖蒲、澤瀉、稗米、燈芯草、板藍根、銀柴胡、藕節、荷葉、蘆根、薏苡仁、水燭等;適宜沿黃水淹環境種植的中藥主要有狗牙根、槐樹、棗樹、酸模葉蓼、香附、銀杏、水菖蒲、澤瀉、燈心草、水燭、蘆根等。期待篩選的中草藥名錄能夠為黃河治理貢獻中醫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