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利用藝術治療?身心創傷的歷史悠久。自人類文明發展開始,?人們就在創造發明中發現藝術的這一特殊能?力,即通過聲音、圖像、文字等方式發掘內心?的情感和不可言說的美的體悟。此過程提升了?人在生存活動之外的高級意義,是藝術活動重?要功能的體現。
一、繪畫藝術具有的療愈功能
在眾多藝術形式中,以圖像為媒介的繪畫?藝術成為藝術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人們通過?繪畫描繪和記錄個人情感思想、抒發和表達自?我、釋放情緒和內心壓力、展現思想情感的痕?跡,并將其傳播至觀者眼中,讓其感同身受,?從而產生思想情感的互動,讓觀者在與創作媒?介的交流中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克服創傷經歷,甚至可以產生緩解身體傷痛的?效果。
由此可見,繪畫藝術是人們治愈心靈提升?體質的有效手段之一,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和澳大利亞作家約翰·阿姆斯特朗在《藝術的
慰藉》中提及“只要對我們具有療愈效果,就??可以算是重要的藝術作品”[1]?,闡明藝術的七??項功能:記憶、希望、哀愁、重獲平衡、自我??認識、成長、欣賞。繪畫藝術成為人們記錄描??繪生活或心情以及思想情感的有力方式,使得??人們在將來也能尋找到時間留下的關于“人”?的痕跡;繪畫傳遞給人的美好體悟也可以給人 ?帶來希望;同時在希望的背后人都有哀愁與苦 ?難,能通過繪畫創作抒發苦難、尋求心靈的共 ?鳴以及釋放內心的負面能量;在繪畫中尋找缺??失是許多人的共同特征,比如生活中嚴謹的人 ?在創作中將壓力拋諸腦后,描繪內心的渴求,??釋放狂放肆意的情感,創作出豪邁的作品,觀 ?者也有彌補內心缺失的審美需求,可以獲得心??靈的平衡;不管創作者還是觀者,在藝術作品??中能看到人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畫如其人”?通過作品傳遞分享體驗是比語言更為有力的方??式;繪畫藝術與文字、音律相同,是一種提高??認知,學習未知世界的形式;作為一種記錄工具,繪畫直觀地描述創作者的經驗,觀者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沒有過的經驗,有利于心理認?知的成長;繪畫中人的某種情感思想做了極致?的強調,我們在生活中所忽略的那些感官體?驗,在藝術作品中能感知到美的體悟是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滋養,審美能力提升人的品質?與修養。這些關于繪畫藝術功能的描述中,無?不反映出繪畫藝術對于人的心靈滋養,它帶給?人希望、釋放負面情緒、平衡內心、加深自我?認識、填補內心缺失,給人美的體驗,從而療?愈人的內心。
二、療愈功能運用于繪畫藝術作品中的影響因?素及其表現特征
對于繪畫藝術的療愈功能有兩個研究角?度,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是表達、投射、傳播,?于觀者而言是接納、感知,是物理層面到心理?層面的內化,是心理層面到物理層面的轉化。?而本文闡述的是站在觀者的角度討論其根據心?理和生理機制所表現的共同審美特征,創造出?能帶給人舒適的視覺體驗,從而再內化到心理?層面中實現療愈的功能的繪畫作品。
繪畫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于個體經驗和情?感認知的投射產生的創造物,這種創造物是主?動地或非主動地將自身的想法、情感等特征,?反射至外界與他人的表達方式。在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創作者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價值觀,通?常分為意識和潛意識。當創作者僅是用作表達?方式去釋放或投射自己即時的情緒和狀態時,?它是潛意識的一種心理投射現象。而當創作者?有意識創作去感染觀者時,它是有意識的一種?引導,利用這種引導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作?品的療愈性,使觀者得到身心的舒適與放松,?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如何去運用這種引導功?能,應研究其藝術作品中具有的療愈效果,符?合審美的表現特征,以下五點是筆者認為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對人的視覺神經與大腦中樞神經 產生愉悅反應以達到療愈作用影響較大的因素。
(一)貼近心靈的自然題材
繪畫藝術中通過視覺傳達出最直接的信息 就是繪畫題材,一個具有療愈性的繪畫作品最?關鍵的因素也是題材內容。從西方繪畫藝術發?展歷程來看,古希臘至中世紀時期主要是神話?宗教題材,自 19?世紀初期現實主義開始,人?們摒棄了以往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浮夸的藝術形?式,開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與大自然,藝術作?品也開始表現現實生活。出現于這時期的巴比?松畫派遠離大都市,?描繪原始荒涼的自然風景,?他們提倡的自然純潔的藝術精神反映了當時人?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偏愛。而產生于?19?世紀?中期的印象派便是延續了現實主義自然真實的?藝術精神和藝術題材,將畫架移至大自然中進?行創作,這樣的創作題材于創作者或觀者而言?是以自然為媒介進行的心靈互動和交流。“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卡普蘭(Kaplan)和托爾伯特?(Talbot)首次提出了復愈性環境這一術語,闡?明自然環境具有很好的復愈效果,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卡普蘭同樣也對人自身對于?大自然有著天然的向往做了論證,他們認為人?類是由大自然演化而來的,人對于自然環境有?天然的親和,對其關注和欣賞都不需要自主的?注意力注視。[1] 可見大自然能帶給人安全感,?其專一的視覺內容也有利于注意力的恢復,以?大自然環境作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天然就有療愈?作用,能帶給觀者視覺上的審美體驗,使人愉?悅和放松。
(二)輕盈簡化的物象形態
繪畫藝術中的物象形態是繪畫語言和風格的體現,也是西方繪畫藝術與東方繪畫藝術區?別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東方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尤其注重神韻而忽略形態的塑造,西?方繪畫藝術則遵循理性,追求形態結構的完整?和厚重之感。但隨著藝術文化的交融以及科學?文明的發展,藝術作品中物象形態的塑造也開?始相互演變。19?世紀中期,印象派畫作中對于?物象形態的處理受到了東方藝術和日本浮世繪?藝術形式的影響,創作者更關注物象之間的關?系而非對物象的立體塑造。從人類視覺機制的?角度而言,人的視覺是具有篩選功能的,美術?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視覺本身具有思?維能力,大腦神經與視覺神經會自動摒棄它們?不感興趣或者不想看到的事物,這是人類自我 調節的生物現象,以此減緩大腦的負荷,而人?類在日常接收到的形態信息在立體空間中穿插?而復雜無序,自然會尋求簡化符號化的圖形圖?像來釋放視神經與大腦的壓力,這屬于一種生?理及心理上的平衡需求。[1] 繪畫藝術中對于物?象立體造型的弱化使畫面產生簡易化的朦朧效?果,使人猶在夢中。這種概括化的藝術形式不?需要觀者用眼睛去過多識別,簡單化的外形輪?廓使觀者注意力集中在大的特征上,摒棄細微?的結構,更能牽引出記憶與情感,使得藝術語?言具有了強烈的療愈性。
(三)有溫度的色彩
人類視覺對于色彩的識別和感受機制使得 傳達到大腦皮層的物象信息變得豐富多彩,色?彩作為畫面的主要元素之一在藝術活動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19?世紀中期,印象派繪畫?令色彩的變革和演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繪畫?中的色彩表現更加注重科學的視覺機制。如何?將大自然的色彩進行合理的組合,為觀者演繹?完美的效果,是利用該元素提高繪畫療愈性的?關鍵所在。與傳統繪畫不同,印象派繪畫的色?彩高調豐富,使用光譜色,讓人感受到色彩組
合與對比之間的微妙關系。人的大腦對于色彩?有著顯著的情感反應,如紅色、黃色給人溫暖?熱情之感,藍色、綠色給人清涼沉靜之感,當?色彩組合搭配在一起的時候,所產生的效果往 往更能引動內心更深層次的情感。變幻無窮的?色彩信息和微妙的對比效果能夠體現人復雜多?變的情感。如在印象派畫作的色彩中,和諧的?色彩組合能夠帶給人舒適溫和之感,從而達到?療愈的作用。繪畫中的色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相互組合、相互作用的,加強色彩之間的?關系、烘托色調的氣氛更能引導觀者的內心情?感。比如暖黃色調的描繪秋天的畫面中,畫面?里的事物都被渲染成溫暖的顏色,在整體暖色?的組合中增加一些冷色的對比,對于暖色有更 強烈的烘托效果,能夠喚起觀者關于秋天景象?的情感共鳴。
(四)生動的質感
繪畫作品的材料能反映出肌理感,往往也??是讓觀者能夠在視覺上產生舒適感的重要因素 之一,畫面中不同的肌理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這些感覺取決于繪畫材料在畫面中堆疊的效果。?19?世紀印象派出現之后,材料質感的表達也有??很大變革,印象派繪畫的物質顏料層是由眾多??色彩豐富的色塊堆疊而成的,其獨特的肌理感??不同于古典繪畫為了物象形態與造型服務,筆??觸更接近于一種顫動感的節奏性肌理,這種筆??觸處理與修拉的點彩畫法類似又不盡相同,沒??有過于嚴謹的色彩排布,只為追求一種彌散的 效果,這讓印象派繪畫充滿了生動的力量。這??在之后的后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等繪畫??藝術都有所體現,人們不再追求平滑的質感,??動感十足的筆觸給予觀者更豐富的視覺體驗。??那么,粗獷動感的肌理是否真能給人放松舒適的感受呢?愛因斯坦認為,世間萬物全都是振?動的,這種自然共振原理也存在于生活各個角?落。當這種振動均勻地散布在畫面中時,便會?帶來和諧的節奏與韻律,不會因為某個局部的?不均勻而感覺到突兀。這種振動感是由筆觸、?色彩、形狀、線條共同產生的,可以在這種振?動中感受到猶如現實景象中的質感,這樣的質?感通過視覺系統進入大腦后使人產生能量共?振,令人感到愉悅且有活力。可見,繪畫中質?感的表現影響著觀者的心理,也能在生理層面?帶來積極作用。
(五)視覺帶來的聯覺
聯覺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人通過一?種感覺刺激,引起另一種或多種感覺刺激的現?象。現如今,在美學研究中聯覺作為一種審美?心理現象受到重視,繪畫藝術是通過視覺系統?將圖像信息傳輸至大腦皮層進行思維認知的藝?術活動,它的主要傳遞工具是人的視覺器官,?但在傳輸至大腦皮層進行信息處理后,在多個?知覺區域都有著相應的反應,可見它并非只是?單純的視覺反應。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塞米爾·澤基在研究中發現,在感受美感時?大腦的眶額葉皮質區域有強烈反應,在對受試?者大腦進行掃描時發現反應不僅局限在眶額葉?皮質,大腦多個區域神經都會隨美的體驗而產?生強烈活動。在我們作為觀者欣賞畫作時,通
常能感覺到溫暖、愜意、悠閑等心理情感,也?會激發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方面的感受。?比如,畫作中厚實的草坪帶給我們觸覺上的舒?適感,草坪中央屹立的高大樹木和它隨風擺動?的樹葉能讓人感覺到一絲涼意,樹間穿梭的鳥?群也帶給人聽覺上的感知。藝術活動里美的體?驗是感知的過程,聯覺作為多重感知普遍存在 于藝術活動中。通過對畫作特征的描繪,可以?充分地調動感官的聯動,利用心理反應引導觀?者體驗溫暖舒適的信息,?引發觀者的美好回憶,?增強其對美的感受,療愈心理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創作者充分運用上述與觀者??生理和心理機制息息相關的影響因素的特征去 有意識地創作藝術作品時,能夠充分發揮出繪??畫藝術的療愈功能,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對于人們疲憊的身心有更多撫慰和治愈的功效。?通過療愈性的繪畫讓觀者產生心理與情感上的 愉悅,以提高繪畫的審美價值是當代藝術從業??者值得研究的方向之一。
[?作者簡介?]?文俚躒,女,漢族,四川廣安人,?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水彩。
[1] ??出自阿蘭·德波頓、約翰·阿姆斯特朗《藝術的慰??藉》,陳信宏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
[1] ??出自周彬等《藝術療愈概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23?年出版。
[1]???出自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 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