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馮驛馭
臨江河風光
2月的一天下午,永川區春風和煦。
在城區臨江河畔,一對中年男女正在悠閑散步,他們的孩子跑在前面,試圖追上在低空翱翔的小鳥;幾名從鄰近區縣來的游客則蹲在路旁,不斷嘗試擺出“剪刀手”“比心”等拍照姿勢,想要為當天的旅程留下美好記憶。臨江河中,碧水悠悠,負責清漂的工作人員站在小舟上,撐著長竹竿悠悠漂過,激起的漣漪,驚飛了遠處的白鷺……
這一幅悠閑和諧的畫卷,雖不驚天動地,卻實實在在為永川人帶來了幸福感和獲得感。這畫卷的主角——臨江河,在今日靜謐安寧的背后,卻有著一個從清到黑、由黑變清的治理故事。
永川,因城區有3條河匯集,形如篆體的“永”字而得名,臨江河便是其中之一。說起臨江河,永川人有太多話語想要訴說。
臨江河是永川的母親河,是“永”字中不可或缺的一筆。臨江河是長江上游的一級支流,臨江河永川段長約88公里,流經13個鎮街,流域面積達650多平方公里,滋養著永川2.5萬多公頃土地和70余萬人民。
許多永川人便是在臨江河畔出生、識字、工作、戀愛、成家。臨江河承載了永川這座城的歷史記憶,也承載著人們的人生記憶。只是,幾年前的臨江河,留給人們的記憶卻不堪回首。
“20世紀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魚蝦絕代,2000年代黑臭難耐。”這是前些年,當地群眾編的一句順口溜。順口溜雖押韻,讀起來卻并不輕松,它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永川人的心病。
原來,由于兩岸生產生活污水無序排放,臨江河污染漸次加深,水體逐漸變黑變臭。住在河邊的居民,或緊閉窗戶,或干脆搬離,提起臨江河,大家都愁容不展,唯有一聲嘆息。外地到永川的游客,更是誤以為臨江河就是一條臭水溝。
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還人民以美麗山水,使命任務刻不容緩。
2017年,永川區提出“整治臨江河,就是造福子孫,造福未來”。永川區委、區政府決定,將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列為全區“一號民生工程”,徹底消除城區河道黑臭水體,并以此為抓手,全面推動全區水環境治理,實現臨江河、小安溪、九龍河等全區主要河流水質全面達標,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魚翔淺底”目標,進而實現“治理一條河,提升一座城”的總體目標,打響了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攻堅戰。
游客在永川臨江河畔觀賞風景
為了明晰權責,便于統籌,永川區成立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指揮部,統籌調度治理工作,明確職責使命。
臨江河是源頭性河流,流域有千溝萬塘匯入,面寬河多、集污面大。隨著永川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臨江河流域遭遇管網缺失破損、污水直排等眾多“老大難”問題。
“為進一步提升整治效果,永川創新建立‘河段長制’,進一步細化河長責任,明確區級河段長、部門河段長、鎮村河長等,以完善的河長、河段長體系促進水環境治理工作順利推進。”永川區河長制建設與水生態科負責人聶雪梅介紹。
臨江河流域內農村養殖污染嚴重,工業企業、餐飲業、食品小作坊違法排污現象突出,城鄉化糞池堵塞溢流,小支流、溪溝水質惡化等諸多問題十分嚴重。為此,永川區組織開展養殖業、工業企業、餐飲業、食品小作坊、農貿市場、城鎮排水、化糞池清掏和“千溝萬塘”黑臭水體專項整治等工作,累計整治流域各類污染源超3萬處。
5年來,永川區累計投資22億余元,新建城鄉污水管網380多公里,維修和雨污分流改造城區原有管網72公里,新建、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站)70余座。
整治工作多管齊下,成效日益凸顯。2017年,臨江河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失,河流水質由2017年的劣V類、2018年的V類提升到2019年的Ⅳ類、2020年的Ⅲ類水質,目前已穩定達到Ⅲ類標準。
從黑到清,從污到美,臨江河的治理遠不止于此。為提升河流沿岸景色,永川區在城區適宜河道栽種水生植物16萬平方米,同步打造興龍湖、棠城公園、水景公園、三河匯碧等親水景觀,改造紅旗河人行通廊2.3公里,讓群眾近距離感受水清景美之怡,將記憶中清澈和美的臨江河,還給它所孕育的人民。2020年,臨江河被評為“重慶市最美河流”。
住在棠城公園附近的張乾碧就是臨江河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之一。70多歲的張乾碧親眼見證了臨江河由“淘米洗菜”到“黑臭難耐”,再到如今的“風光可愛”。傍晚,她帶著孫子在河邊散步,不禁贊嘆:“臨江河這幾年的整治效果很不錯!水變清了,步道也拓寬了,晚上來耍的人越來越多了。”
臨江河的整治不僅僅局限于臨江河本身。
永川區興龍湖是臨江河重要的補給水源之一。為改善興龍湖水質,永川區通過構建“食藻蟲—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共生體系的生態自凈系統,增強其對有機營養物質的分解與吸收,促進水體氮、磷等富營養物質的降解,提高湖區水生態系統對各類污染物質的自凈能力,實現水生態系統多維復育,形成城市湖泊的自然生態環境,使興龍湖水體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永川區還實施了南瓜山水庫和河湖連通補水工程,建設跳蹬河、萱花河、勝利河源頭污水就地提標處理排放中水回用工程以及永川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有效解決城區河道水源稀缺難題。
此外,永川區還在鄉鎮地區建設5萬畝冬水田,提升流域蓄水涵水能力。對臨江河多條支流河岸進行治理,建設親水步道、綠化河岸,讓絕大多數鄉鎮的河岸,同樣成為人們午后休閑、傍晚散步的好去處。
一江春水里,不僅有河流保護工作,更有在河流保護實踐中探索和積累的寶貴經驗。
2020年4月,向家壩小河溝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作啟動。這條小河溝從永川勝利路街道永鋼村古家坳村民小組前流過,附近雖然沒有嚴重的生活生產污染源,但其因雨污混流,底泥污染嚴重,成為一條臭水溝。依托臨江河的整治經驗,永川區在掏挖河溝淤泥、清理周邊垃圾的同時,在小河溝周邊清掏、新建化糞池,新建人工濕地,栽培格桑花、狐尾藻、水生美人蕉等生態植物,新建堆石堰壩、透水壩,形成綜合立體的整治格局。
如今的向家壩小河溝景色清幽,河水清澈。這樣一條小河溝,也成了永川區“千溝萬塘”專項整治的一個縮影。
為了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福祉,永川區創新建立了“千溝萬塘”塘長制,納入區“河長制”管理體系,將“河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建檔立卡、定位、編號,明確管理主體、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同時,屬地鎮街建立村民參與機制,發揮村民主體地位,將“千溝萬塘”管理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調動鄉賢能人參與“千溝萬塘”管理。
千溝萬塘的水,匯集成江河;千萬江河的水,匯集成大海,和高山、森林等共同構成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永川區臨江河的新生,背后是永川“千溝萬塘”的治理實踐,帶來的是能推動千萬江海治理工作的先進經驗。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千溝萬塘、千江萬海的治理故事,匯集起來,便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重慶乃至中國大地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