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鄭友 特約記者 楊鵬飛
城口縣北屏鄉渝陜界梁彩葉。圖/王榮
“恰值春日美,正是登高時。”樹樹皆春色、步步皆有景,初春時節,4000余種植被在山花爛漫的大巴山爭奇斗艷。
城口縣,地處連綿起伏的大巴山腹地,超過一半的鄉鎮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
2022年11月4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大巴山重慶·城口彩葉文化旅游節啟動儀式上,城口縣誠摯邀請全國各地游客“共賞繽紛彩葉,共享美好秋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城口縣夯實大巴山生態本底,不斷提升產業能級、質量和效益,實現有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自覺行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城口縣變生態顏值為經濟價值,化資源稟賦為發展天賦,在青山綠水間唱響了一曲生態長歌。
2022年11月4日晚,第十三屆中國大巴山重慶·城口彩葉文化旅游節暨亢家寨景區西線試運營啟動儀式在東安鎮亢谷旅游度假區舉行。
對于吃“旅游飯”這件事,以前,“四合院森林人家”老板趙永蘭想都不敢想。
時光倒回幾年前,亢谷旅游度假區所在的興田村,空有世外桃源般的山水風光,卻“養在深閨人未識”。后來,城(口)巫(溪)高速公路打開了久閉的山門,東安鎮在此打造了數十家“大巴山森林人家”,亢谷一躍成為小有名氣的旅游目的地,走出了大巴山腹地鄉村旅游的第一步。
相較于亢谷的觀光、避暑旅游,城口縣其他鄉村旅游地則依托大巴山,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
河魚鄉以文化為“魂”,打造平溪農耕體驗園,游客可在此推石磨、摸泥鰍、轉風車,體驗農耕生活,追尋童年記憶。
嵐天鄉立足于“游”,形成落紅溪、鄉村歡樂谷等多個景點并串點成線,游客在飽覽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縱情玩耍,放松身心。
北屏鄉則在“農”字上做文章,打造太平生態農業采摘園,游客在體驗采摘之際,田園風光一覽無余。
3個鄉鎮一鄉一特色,處處皆不同,這是大巴山農文旅初步融合的發展模式。
2022年4月,厚坪鄉龍盤度假區正式建成投運。龍盤“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迅速引爆市場,市民爭相前往旅游“打卡”。
相較于河魚、嵐天等鄉鎮,厚坪鄉明確了“1+7+N”的產業發展思路——以鄉村旅游為主線,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產業,與各個景點相互融合,包裝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打造出農文旅融合發展走向成熟的“龍盤樣板”。
在旅游產業不斷提檔升級的趨勢下,亢谷景區也邁動了步伐。按5A級標準建設的亢家寨景區已于2022年試營業,不久后,亢谷又會成為城口鄉村旅游的標桿。
從跨出第一步,到農文旅初步融合,到走向成熟,再到擴展延伸,從亢谷出發,到亢谷拓展,發展成環線,正是城口縣生態旅游以大巴山為本底、不斷探索前進的生動映照。
城口縣境內綠草茵茵,牛羊成群。圖/周健
2022年深秋時節,位于廟壩鎮南坪村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王禮安夫婦正在玄參地里除草。在他們身前身后,數百畝玄參成行成列蓬勃生長、綠意蔥蘢,長勢喜人。
看中城口縣身處大巴山腹地的資源稟賦優勢,自2018年起,重慶天寶藥業有限公司先后在龍田、廟壩、東安等鄉鎮推廣建立中藥材示范基地,與上海醫藥集團聯姻后,這一進程被不斷加快。
截至目前,15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相繼建立,帶動6100余人參與種植,訂單產值超過3億元,藥材從此變成了“藥財”。
天寶藥業是城口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典型代表,而中藥材產業只是城口縣生態農業體系的其中一環。
除了“山上中藥材”,城口縣還發展起山地雞、老臘肉、中藥材、食用菌“兩種兩養”主導產業,輔以中蜂蜜、核桃、冷水魚、生態米等產業,共同在大巴山范圍內形成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好價錢的山地特色生態農業模式。
僅靠“巴掌田”“雞窩地”,顯然不能讓產業進一步拓展。做好“山”字文章,開發山林資源,為城口縣提供了新的產業思路。
2021年5月,由重慶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開發打造的核桃精深加工項目投產儀式在高觀鎮舉行。野生核桃,這一曾經漫山遍野無人問津的山野果,變成了生產優質野生核桃油的“金果果”。
核桃精深加工項目,開啟了城口縣農業發展的新大門。
2022年立冬之后,城口縣各鄉鎮(街道)紛紛舉行集體經濟組織分紅大會,村民齊聚一堂,熱熱鬧鬧慶祝豐收。
分紅是城口縣集體經濟組織全面拓展、取得實效的標志,也從側面烘托出產業的興旺。如今,城口縣與大巴山相關的190個村(涉農社區)全覆蓋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全面消除了“空殼村”。一幅多模式、寬領域的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畫卷,正在大巴山徐徐展開。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是這兩年城口縣最熱門的詞。靠著大巴山,旅游發展起來了,農業轉型了,但城口縣并沒有因此止步,仍在廣泛探索更多的生態資源價值轉化之路。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關鍵在‘變’,關鍵在變出效益最大化,最終才能實現依靠生態致富。”張繼軍一語中的。
變,總要敢想敢干、敢闖敢試。2018年10月23日,城口縣請來“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領銜的西南大學鄉村建設研究院,正式拉開了全縣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序幕。
開展全域生態資源普查是城口縣走出的第一步。全縣進行了生態資源普查登記、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核算,建立了生態資源臺賬和數據庫,全面摸清了“家底”。
摸清了“家底”,就得有動作。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嵐天鄉成為第一塊“試驗田”。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率先在嵐溪村展開,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領頭羊,將山林、溪溝、閑置農房等資源量化入股,引進企業合股聯營發展鄉村旅游。75歲的廖桂全因此年均增收4萬多元,不只是他,另外的924名村民都成了股東,吃上了“生態飯”。
試驗成功了,“三變”改革迅速在城口縣刮起了一股旋風。截至目前,全縣已有44個村實施“三變”改革,惠及群眾1.3萬余戶。
實踐出真知,城口縣從此開始了更大范圍的探索。
2019年,城口縣與九龍坡區達成第一單森林覆蓋率權益指標交易,城口縣獲得經濟收益,九龍坡區獲得綠化增量指標。“我幫你種樹、你幫我致富”,兩地走出了一條轉化共贏的新路。
同年,城口縣以8.34萬畝大巴山為主的森林資源作為資產,入股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全市率先建設國家儲備林,收儲林地60萬畝,達產后預計產值50億元。這也讓群眾實現了“流轉林地得租金、就業務工得薪金、木材加工得股金、發展產業得現金”的目標。
未來,大巴山的綠水青山定會成為城口縣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