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楊濤
初春的大巴山,萬物復蘇。在城口縣河魚鄉河魚村,養殖大戶王樂爽正忙著為孵化小雞作準備。他飼養的雞是重慶赫赫有名的城口山地雞,但和純種山地雞不同,這種雞出自“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是個“混血雞”。
“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的誕生,背靠的是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家禽育種科研團隊。從城口山地雞遺傳資源挖掘評價到品種選育,再到中試推廣,該團隊足足花了10年時間。
小小一只山地雞,何以讓科研人員耗費如此多的心血?
燒雞公、辣子雞、尖椒雞、燉雞湯……雞肉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食材,經烹飪,一塊普通雞肉總能變化出百種花樣。重慶人歷來有養雞、吃雞的習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優質雞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培育優良品種。
良種何處尋?縱觀當下的重慶肉雞銷售市場,常見的多是外地來的黃羽肉雞,本土地方雞較少,市場占有率僅為30%左右。
據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副所長王海威研究員介紹,目前全市通過國家和市級認定的地方雞遺傳資源僅有3個,其中,城口山地雞是全市唯一的黑羽青腳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
如果說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就是芯片的“芯片”。作為種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畜禽遺傳資源是培育良種的源頭活水,關系著畜禽產品穩產保供安全。
“如果任由城口山地雞和外地雞雜交,可能出現群體血緣混雜甚至血緣斷代,加劇這一國家級遺傳資源消失的風險,這是我們不愿見到的情況。”王海威說。
一方面是消費者的現實需求,一方面是加強優質遺傳資源保護的國之大計,加之城口山地雞養殖一直是城口縣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基礎條件好,在市畜牧科學院副院長王啟貴帶領下,20多人組成育種科研團隊,將研究目光對準城口山地雞。
消息傳來,供職于城口縣農業農村委員會、現任城口山地雞遺傳資源研究所所長的王武十分興奮。這位高級畜牧師和城口山地雞打了幾十年交道,深知這種深藏大巴山的地方雞具備獨特優勢:肉質鮮美、抗逆性強、覓食能力強,適合在荒山、林地和果園之間放養,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養殖。
然而,短板也存在。和很多地方雞一樣,與商業化的優質雞肉相比,城口山地雞生產效率低、養殖成本高。例如,白羽肉雞喂養1.8千克飼料就能增長1千克體重,城口山地雞卻要喂養4—5千克飼料。雞白痢、禽白血病等種源性疾病,也是影響其生長的重要因素。
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2011年,項目啟動,育種科研團隊著手對城口山地雞遺傳資源進行挖掘評價、素材收集整理、專門化品系選育,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就此展開。
2013年8月的一天,山城籠罩在炎熱暑氣中。作為新人,王海威第一次隨育種科研團隊來到城口縣。
在此前的遺傳資源挖掘評價過程中,團隊首次采用微衛星標記方法對城口山地雞的起源進化展開研究,判斷其是否系獨立血緣、是否保存了地方雞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等,同時挖掘出具有影響山地雞肉質風味性狀的重要候選基因。
這次一行人來到城口縣,是為育種工作收集素材,這也是整個項目最辛苦的環節。
血緣純正的山地雞大多生長在自然環境較好的偏遠山區,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大家開車前往農戶家中收雞和種蛋,常常一顛簸就是一天。
歷經顛簸,收集到足量純種山地雞后,要從中挑選出優質雞,團隊使用了一種“土辦法”,王海威形象稱之為“一把尺子、一桿秤”:尺子是用來測量山地雞的體斜長、脛長等,秤則是用來稱重。根據當下市民的消費偏好,團隊對優質山地雞的體型外貌制定了統一標準:黑羽、青腳、紅冠、白皮,公雞體型修長威武,母雞體型豐滿。
靠著“一把尺子、一桿秤”,團隊成員要對每只雞進行測定和選擇,而平均每1萬只雞中,只能選出100只體型外貌良好、體重和繁殖等主要經濟性狀穩定的優秀公雞作為種用。
種源性疫病防控凈化是保障家禽品種培育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為降低帶病率,每只雞得接受采樣,進行試劑盒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會被篩除,呈陰性的則被留下來。在此過程中,一只雞需做4次檢測,這也需要手動完成。
好在防控凈化成效明顯。2011年項目啟動時,城口山地雞的種源性疾病帶病率在30%左右,目前帶病率已控制在5%以下。
對于挑選出的優質純種山地雞,團隊首創“原產地核心保護區+保種場+異地保種群”的三級保種模式。核心保護區的純種山地雞年均存欄量約為10萬只,核心保種場存欄量為800—1000只,異地保種群則設在武隆,存欄量為300—500只。
這種三級保種模式就像為城口山地雞遺傳資源上了3道保險。“如果城口發生大規模家禽疫情,核心保護區內的雞沒了,還有核心保種場的雞。即便核心保種場的雞也沒了,還有異地保種的雞群,不至于讓純種城口山地雞就此絕代。”王海威表示。
純種雞得到保護,育種科研團隊的研究卻未止步于此。
盡管城口山地雞在川渝市場名氣響亮,但放眼國內市場,和其他雞種相比,競爭力還遠遠不夠。如何進一步提高城口山地雞品質,贏得更多消費者青睞?育種科研團隊想到遺傳改良。
在此方面,國內已有先進經驗可循。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三高農牧股份有限公司都培育出了優良品種(配套系),是業內響當當的典型。團隊先后前往這兩家公司取經,還與西南大學、四川省畜牧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達成技術合作。
自2014年起,城口山地雞遺傳資源研究所、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城口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4家單位攜手,以城口山地雞為基礎素材,進行生產性能和適應性遺傳改良。
該研究一做就是7年。經聯合攻關,團隊完成城口山地雞不同利用方向3個專門化品系的世代選育,通過品系間的雜交配合力測定,培育出符合市場需求、飼料轉化效率高、繁殖性能好的“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
“該配套系繼承了父母代的優點,既具備雜種優勢,又能保護種源。”王海威表示。
配套系到底好不好,養殖戶最有發言權。“這種商品雞生長速度更快,收益更高。”城口縣養殖大戶王樂爽說。從小,他家就養有幾十只山地雞,一只雞常常一養就是一年。而“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的養殖周期縮短至4—5個月,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讓出更多利潤空間。
不僅是王樂爽,在前期試驗性推廣中,該配套系也獲得其他養殖戶的認可。
一系列測定數據也證實了7年研究沒白干:與純種城口山地雞相比,“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種雞開產日齡能提前35天,66周齡產蛋量增加30枚以上;商品雞上市日齡提前30天以上,同日齡上市體重提高0.3—0.5千克,提高率達30%以上,飼料轉化效率提高20%。售價方面,平均每只商品雞能多賣10元。
2021年8月,“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經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批準正式進行中試推廣,定于2023年12月結束試驗。這意味著“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商品雞
優質雞種有了,要想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還需一套完整的養殖技術標準作為支撐。
“過去,養殖戶通常會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山林地養殖城口山地雞,養殖環境較為粗放,設施設備較為簡陋,就連每天投喂幾次飼料、每次投喂多少,可能也不固定。”王海威說。
為改變這一狀況,育種科研團隊結合優質地方雞特殊的養殖模式,就不同飼養方式、飼養密度、飼養時間、林地和土壤承載能力等展開試驗研究,研發出一套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養殖成本的養殖設備設施,起草了《優質地方雞林下養殖技術規程》。
雞場要如何選址、布局,雞舍要如何修建,不同日齡的雞該如何喂養,怎樣做好防疫工作,翻開《規程》,都能從中找到答案。經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這套《規程》成為重慶市地方標準。
與此同時,王武還牽頭梳理出一套標準化養殖配套技術,為養殖戶進一步答疑解惑。
多管齊下,城口縣初步建立起核心育種場育種、父母代種雞場擴繁、商品雞養殖場(養殖戶)養殖的良種繁育體系,出自“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的商品雞已成為城口山地雞的主力軍。
這套體系不僅適用于城口山地雞,原產于巫溪的大寧河雞也屬于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后者如要啟動系統性選育工作,這些經驗同樣值得借鑒。
育種從來都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細數今年的研究計劃,團隊成員們感嘆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為防控禽白血病,育種科研團隊將攜手西南大學開展優質雞禽白血病遺傳機理研究,力爭將帶病率控制在3%以下,并逐漸消除;要突破育種瓶頸,進一步提高城口山地雞的飼料轉化效率、產蛋量,得借助全基因組選擇技術;針對“渝城黑雞1號配套系”,準備啟動第三方測定,之后向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申報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審定……仍是任重道遠,時間緊迫。
“在市場推廣方面,我們希望能和大型龍頭企業開展合作。”王海威表示,目前城口山地雞產業發展仍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現有養殖企業規模不大。如能吸引到國內大型龍頭企業加入,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對城口山地雞產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