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娟 林星鎮 朱滿華 支 芳 彭天忠
平衡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疾病中最常見的功能問題之一,也是增加腦卒中患者跌倒相關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跌倒事件嚴重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其發生率為25%~75%[1],其中10%~25%的跌倒事件給腦卒中患者帶來糟糕的后遺癥。研究顯示,醒腦開竅針法在中風后下肢功能活動障礙治療中具有顯著優勢,可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生活活動能力[2]。近幾年,隨著虛擬現實技術(VR)的推廣,研究者們開始將VR應用在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多方面領域,尤其是平衡功能康復方面,取得顯著的療效[3]。本研究采用醒腦開竅針法配合VR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平衡功能障礙進行臨床干預研究,探討其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礙治療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均分為3組,即醒腦開竅針法組(A組)、VR平衡訓練技術組(B組)、醒腦開竅針法+VR平衡訓練技術組(C組)。A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6~69歲,平均年齡(58.17±9.23)歲;平均病程(2.91±1.35)個月。B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1.57±9.68)歲;平均病程(2.83±1.14)個月。C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6~70歲,平均年齡(62.12±9.73)歲;平均病程(3.14±1.12)個月。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診斷與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癥狀相符;②發病時間在2個星期至6個月內;③MMSE評分>24分,無理解、視覺、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哺乳期婦女、妊娠或75歲以上者;②合并有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肝和腎等嚴重精神病患者或原發性疾病者;③不能接受或對針刺治療有恐懼者。
1.3 方法首先,3組患者均采取基礎治療干預。A組在此基礎上施行醒腦開竅針法(由同一醫師施針)。操作流程:針刺雙側內關穴,直刺0.5~1.0寸,以瀉法捻轉提插,雙側同時操作,施法1 min;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瀉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再刺三陰交,45°斜刺進針,刺入0.5~1寸,采用提插補法,針感到足趾,以下肢出現不能自控的抽動3次為度;針刺患側三陰交;再針刺上星穴,其方向向百會刺透3寸,采用施捻轉補法;后刺極泉,以提插瀉法為主,以患側上肢出現不能自控的抽動3次為度;委中采用常規進針法,施以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抽動至少3次為度,不留針;后刺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1.5寸,施捻轉瀉法。介入及治療時間:所有穴位留針30 min,每天1次,每周連續治療6 d休息1 d,4周為一個療程。B組在基礎治療上采用VR平衡訓練技術。具體實施操作:①登錄系統,錄入患者信息,選擇游戲項目,設置游戲難度,保存運動處方。患者在設備前1~2 m,運動捕捉攝像機檢測患者實時姿勢體位,確立合適訓練位置。②訓練開始時,系統會給患者進行一次示范操作,在訓練進程中為操作方便,患者不需要穿戴任何設備。③主要訓練游戲有:采摘蘋果、開汽車、九宮格、城市跑酷4種。4個游戲項目共30 min,1次/d,6 d/周,治療周期為4周。C組的治療方案為基礎治療+醒腦開竅針法+VR平衡訓練技術。具有操作與周期與上述2組一致。
1.4 觀察指標本項目采取多種評價量表進行評價,對治療前后MBI、TUGT、BBS、簡化Fugl-Meyer運動活動功能評價法等量表的評分變化進行比較。①Berg平衡量表(BBS):是腦卒中患者同時檢測動態及靜態平衡姿勢穩定性的可靠和有效手段。要求受試患者進行包括坐下、站起、閉眼站立、獨立站立、單腳站立及轉身等日常生命活動相關動作14項,依據受試者完成程度對每個動作進行評分,每項最高評分4分,最低評分0分,總分56分,得分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強。②MBI:通過對洗澡、進食、穿衣、修飾、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坐輪椅、上下樓梯等生命基礎活動能力項目評分來評估患者的生活活動自理能力。每項活動評分可分為5級(5分),不同的級別反映程度不同的獨立生存能力,最高是5級,而最低的是1級。級數越高,代表獨立生存能力越強。③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UGT):評測患者完成以下運動項目的耗時:患者從帶有扶手的椅子(高約45 cm)獨立站起,步行3 m后轉身返回椅子,再轉身坐下。采用計時秒表計時,從患者背部脫離椅子開始計時到返回到椅子結束,共測試3次,每次測試之間設置2 min休息時間,測試結果為3次測試平均時間(s)。④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法:在Brunnstrom評定法的基礎上制訂了綜合軀體功能的定量評定法,即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法,該評定法內容包括下肢、上肢、四肢感覺功能、關節活動度和平衡的評測,且相關科研研究中多采用此評定法,科學性較強。該評定方法是一種只評測上下肢活動功能的簡易評定方式,具備簡便、省時的優點。各單項評測不能完成為0分,部分完成為1分,全部完成為2分。運動功能障礙分級為50級,分值越高代表功能越好,最高總分為100分。

2.1 3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和MBI評分比較治療前,3組BBS評分和M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3組BBS評分和MBI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升高,A組和B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與C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和MBI評分比較 (分,
2.2 3組患者治療前后TUGT評分比較治療前,3組TUGT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3組TUGT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明顯降低,A組和B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與C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TUGT評分比較 (分,
2.3 3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治療前,3組Fugl-Meyer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3組Fugl-Meyer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升高,A組和B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與C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
平衡是指人體在接受外力作用或運動時所展現出的一種姿勢狀態,是人體保持姿勢穩定性并自動調整的一種能力[5]。人體正常平衡功能的保持是在肌群力量良好和人體組織結構完整的基礎上,運動控制、中樞整合及感覺輸入綜合作用的結果[6,7]。由于腦組織腦卒中部位的損傷,使中樞神經系統自我整合功能受到損害,導致所支配的感覺和運動傳導通路紊亂,導致運動控制、本體感覺以及肌群力量的異常,進一步影響患者機體平衡功能。以往數據統計顯示,腦卒中患者中大約89.3%出現平衡功能障礙。恢復獨自站立、獨自坐下和獨自行走的能力已成為腦卒中患者最關鍵迫切的治療康復目標之一[8,9]。
醒腦開竅針法系中國著名針灸中醫名家石學敏教授所創建的針刺方法,最初用于中風及其相關后遺癥治療的指導,該針刺方法臨床治療效果卓著。腦卒中,系中醫學“中風”范疇。研究者認為中風的基本病理機制為肝風、痰濁、瘀血等疾病因素導致“神不導氣,竅閉神匿”,發為中風。石學敏教授據此創立了醫治中風及其相關后遺癥“以疏通經絡為輔,滋補肝腎、醒腦開竅為主”的治療原則[4]。其團隊大量研究證明:腦梗死患者在早期宜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干預, 該法能顯著改善腦血流量,修復與保護腦神經細胞, 相比于傳統針法,在治療肢體功能障礙中具有優越性。VR發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21世紀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如城市建設、教育、軍事演練、醫療、航天事業等。據研究數據報道:VR能夠有效地加強中風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速度、認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上下肢功能等康復訓練項目的療效[10]。VR技術使計算機及其搭載的軟、硬件相結合,構造視、觸、聽等感知內容集成的虛擬環境,在該一體化虛擬環境中,患者身臨其境般地完成各種類型功能性操作及運動[11]。VR的特性是能讓密集的、以目標為導向的、重復的訓練變得有趣且容易,提高了患者參與訓練的配合度和積極性。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VR的訓練,患者能將虛擬環境中學習到的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12]。VR平衡功能訓練技術給予中風患者仿真環境,讓患者進行在各種感官互動中完成指定的功能操作,在該過程中,患者功能有效重建,效果切確,但仍有待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臨床試驗的證實和大量高級證據的支撐。
本研究分別對3組患者采用基礎治療+醒腦開竅針法,基礎治療+VR平衡訓練技術干預,基礎治療+醒腦開竅針法+VR平衡訓練技術。研究結果如上述表格所示,治療4周后,A組和B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與C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醒腦開竅針法聯合VR平衡訓練技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醒腦開竅針法聯合VR平衡訓練技術,能顯著改善腦血流量,修復與保護腦神經細胞,通過VR在各種感官互動中完成指定的功能操作,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