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爭艷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良性腫瘤,當子宮肌瘤較小時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當子宮肌瘤不斷增大后,患者可表現出不規則陰道出血、腰痛、腹脹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將對患者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手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重要手段,當患者符合手術指征時,可通過手術剔除子宮肌瘤。傳統開腹手術雖然能夠將肌瘤剔除,但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長,對內分泌、卵巢供血等也會有一定影響。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取得廣泛應用,作為微創手術方式,腹腔鏡對患者的創傷小,術中視野清晰,出血量小,優勢顯著。但是腹腔鏡剔除子宮肌瘤術后,患者仍有可能出現胃腸不適癥狀,因而臨床需采取有效的術后護理手段,減輕患者疼痛,加速患者康復。現對柳林縣人民醫院采用術后耳穴豆聯合穴位貼敷護理的工作予以回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柳林縣人民醫院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為31~53歲,平均年齡(43.29±3.87)歲;病程0.5~2.1年,平均病程(1.19±0.26)年。對照組年齡為33~54歲,平均年齡(43.62±3.47)歲;病程0.4~2.2年,平均病程(1.17±0.24)年。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提交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案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年齡18~65歲;具備手術治療指征,行全麻下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病理檢測確診為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直徑不超過8 cm;治療前未服用促進腸蠕動的藥物。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疾病者;治療依從性不足者等。
1.3 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行全麻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消毒,建立氣腹,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經電凝止血后放置引流管,縫合。
圍術期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①術前護理。手術前醫護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帶領患者熟悉病房和入院后的相關規定,醫生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方案,耐心解答疑問,并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使患者了解病情。護理人員按照醫囑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手術前患者應保持飲食清淡。②術中護理。手術期間醫護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為患者做好保溫工作,術中為患者沖洗腹腔及靜脈滴注時應確保溫度適宜。③術后醫護人員注意監測患者體征,為患者留置鎮痛泵,護理人員按時記錄患者心率、血壓、尿量等,如患者疼痛明顯,應轉移患者注意力。隨著患者術后恢復,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活動肢體,根據身體狀況保持適當的活動量。患者出院時醫護人員應給予出院指導,告知患者日常飲食及生活注意事項,定期復診。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護理。①耳穴壓豆。取患者雙耳大腸、小腸、三焦、闌尾穴位,準備7 mm×7 mm膠布,將王不留行籽貼敷在膠布中間,并進行穴位按壓,每個穴位每次按壓1 min,按壓時以患者感到發熱為宜,每日按摩3次,連續干預3~4 d。②穴位貼敷。將白芥子、延胡索制成粉末,比例為1∶1,使用蜂蜜將其調成糊狀,均勻涂抹于無菌貼。選取患者兩側上巨虛、下巨虛穴位,將藥膏貼敷于以上穴位,每次貼敷約60 min,然后取下,清潔皮膚。每日1次,連續干預3~4 d。
1.4 觀察指標①總有效率。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以顯效,護理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根據患者腹痛、腹脹情況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判定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術后24 h內首次肛門排氣,無腹痛、腹脹癥狀或癥狀較輕;有效:患者術后24~48 h首次肛門排氣,腹痛、腹脹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患者術后48~72 h首次肛門排氣,腹痛、腹脹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的總有效率。②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記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每分鐘腸鳴音次數。于術后6 h開始按時對患者腹部聽診,以每分鐘4~5次腸鳴音判定為腸蠕動恢復。③焦慮、抑郁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手術前后的心理狀態,得分越高,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2.1 總有效率觀察組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護理的總有效率為77.5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胃腸功能緩解時間術后經耳穴豆聯合穴位貼敷護理,觀察組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每分鐘腸鳴音次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例,
2.3 SAS評分 SDS評分手術前觀察組和對照組SAS評分、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經護理干預,觀察組和對照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優于手術前,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SAS評分 SDS評分比較 (分,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引起,近年來隨著體檢篩查工作的發展,子宮肌瘤的篩查率有所提升[1]。患者早期發病通常無明顯癥狀,隨著子宮肌瘤的增大,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陰道分泌物異常、月經不調、腰腹部不適、腹部包塊、失血性貧血等[2]。特別對于育齡女性,子宮肌瘤受位置、大小、數量多少的影響,還可能與患者受孕及妊娠結局有關,例如子宮肌瘤較大可引起宮腔變形,不利于胚胎發育。所以子宮肌瘤患者應盡早發現并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影響。
臨床對于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可采取手術的方式治療。傳統開腹手術雖然可以剔除子宮肌瘤,但是手術切口較大,手術過程中視野相對模糊,患者術后有可能產生并發癥[3]。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已經廣泛應用于多種婦科手術當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的優勢,而且手術視野清晰,有助于準確完成切除、電凝止血等操作步驟[4]。
腹腔鏡作為微創治療手段,能夠有效剔除子宮肌瘤,較傳統手術方式創傷更小,但患者術后仍有可能發生腹痛、腹脹等癥狀。腹脹是子宮肌瘤術后主要的并發癥,此外侵入性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應激反應,術后睡眠不佳,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術后腹痛、腹脹多與手術引起的創傷、引流機械刺激等因素有關,包括人工氣腹對排氣的影響、麻醉對機體的刺激等也會引起排氣不順,導致患者對術后恢復產生擔憂心理,不敢下床活動[5]。由于下床活動時間晚,患者腸蠕動會進一步受到影響,術后疼痛加劇,疼痛、呻吟過程中吞咽空氣,其中氮氣不易排出體內,也將增加患者不適感。因此,治療期間一般采用術后禁食、盡早下床活動等方法,力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效果欠佳。
患者術后恢復期間,護理干預對控制并發癥、減少出血量、加速康復具有重要影響。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圍繞患者入院后的指導、術前準備、術中監測、術后觀察及用藥等開展,但是對于腹痛、腹脹的緩解仍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方法。中醫認為患者術后主要是因金刃傷及脈絡而致氣機不利和氣血留滯,使脾失健運,形成胃腸功能障礙[6]。患者接受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術后會有瘀血殘留體內,使經絡血脈運行不暢,進而影響到胃腸功能。人體脾胃升降異常,可產生惡心、嘔吐癥狀,臨床可使用胃動力藥物用以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但患者自身體質恢復仍需要一定的時間。患者機體虛弱,血脈阻塞,需要疏經通絡,使脾胃升降恢復到正常狀態,實現正常進食,才能更利于加速康復[7]。
中醫護理中耳穴壓豆、穴位貼敷對于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作用。耳穴壓豆是將王不留行籽壓于患者耳廓穴位的護理方法。王不留行籽有活血、消腫功效,人體耳部穴位對應于各個臟器,大腸、小腸、三焦、闌尾穴位與消化功能對應,通過耳穴壓豆,可調節脾胃功能,疏通經絡,通過經絡和神經的傳導和反射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蠕動,減輕患者術后腹痛、腹脹癥狀。而且患者對手術治療及術后恢復容易存在焦慮、緊張感,采用耳部穴位刺激,有助于調節臟腑經絡的功能,改善睡眠,舒緩緊張焦慮情緒[8]。同時臍周部位靜脈豐富,穴位貼敷有助于促進腸蠕動,緩解術后腹痛、腹脹癥狀[9]。上巨虛、下巨虛與機體腸胃功能密切相關,上巨虛調和腸胃,下巨虛主治腹脹、腹痛[10]。將白芥子、延胡索調制成粉末,制成藥膏貼于穴位,經皮膚吸收,白芥子通絡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因而能夠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11]。
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每分鐘腸鳴音次數可體現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護理,能夠直接針對患者胃腸功能不佳的癥狀,加速腸蠕動和排氣,并通過恢復飲食補充營養,改善排便,提升機體免疫力。本次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均實施常規護理,同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患者護理總有效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在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術后不適癥狀,減輕疼痛,舒緩情緒,加速患者康復,臨床可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