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慧 廖 然
冠心病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臟疾病,其主要是以胸痛、胸悶、心律失常等癥狀為臨床表現[1]?,F階段,臨床治療冠心病主要是采用常規西醫藥物治療,如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其可從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病情,但其在臨床應用中總體療效欠佳。中醫認為根據冠心病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為“胸痹”“心痛”等疾病范疇,并以腎虛為本,痰瘀互結為標,因此,臨床可以補腎、祛瘀、化痰等為治療原則[2]。通脈化斑湯主要是由黃芪、白術等中藥材組成的一種湯劑,具有通絡止痛、祛痰化瘀等功效,且具有不良反應少的優勢,臨床常用于治療頸動脈斑塊、不穩定型心絞痛等疾病,且現已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懲}化斑湯聯合常規西醫在冠心病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以便尋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隨機數字表法選取76例冠心病患者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鷹潭市人民醫院進行治療,劃分為對照組(38例)與試驗組(38例)。試驗組患者年齡61~79歲,平均(69.64±5.48)歲;女性15例,男性23例;病程2~9年,平均(4.92±1.46)年;Ⅲ級7例,Ⅱ級26例,Ⅳ級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1~78歲,平均(69.53±5.36)歲;女性16例,男性22例;病程2~8年,平均(4.83±1.35)年;Ⅱ級27例,Ⅳ級3例,Ⅲ級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其基礎資料不會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鷹潭市人民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對此研究進行審核,現批準可實施。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實用心血管內科診療手冊》[4],且經影像學檢查證實;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腎虛痰瘀互結型。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者;患者知情同意;伴有胸痛、胸悶、心律失常等癥狀及體征者;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等。排除標準:對阿司匹林腸溶片、通脈化斑湯、阿托伐他汀鈣片過敏者;慢性感染性疾病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71021,拜爾醫藥保健有限公司,規格:100 mg),10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193144,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或國藥準字H20051408,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 mg),1次/d,20 mg/次。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試驗組患者加用通脈化斑湯,組方:黃芪 30 g,法半夏、三七、川芎各10 g,黨參20 g,牛膝、熟地黃、白術、補骨脂各 15 g。加水煎(400 ml),2次/d,200 ml/次。
1.4.2 觀察指標2組臨床療效主要是從中醫癥狀、頸動脈斑塊面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氧化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定指標主要包括中醫癥狀積分、頸動脈斑塊面積、cIMT、血清脂質過氧化物(L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水平,治療前后,對2組使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評價其胸痛或胸悶、神疲乏力、氣短或氣促、心悸等證候,每項0~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越明顯;使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2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面積、cIMT情況;分別取2組靜脈血(約5 ml),離心(3000 r/min,10 min),取血清,檢測方法:血清MDA、SOD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法,血清hs-CRP、TNF-α、MMP-9、LPO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1.4.3 療效判斷標準對2組使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判定其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的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且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好轉:治療后患者的心電圖明顯改善,且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心電圖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且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下或未降低??傆行?1-無效率。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試驗組患者顯效20例(52.63%),好轉15例(39.47%),無效3例(7.89%),臨床總有效35例(92.11%);對照組患者顯效12例(31.58%),好轉16例(42.11%),無效10例(26.32%),臨床總有效28例(73.68%),其中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中醫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胸痛或胸悶、神疲乏力、氣短或氣促、心悸積分降低,且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
2.3 頸動脈斑塊面積 cIMT治療后2組患者頸動脈斑塊面積縮小,且試驗組比對照組小;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cIMT降低,且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處于更低水平(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頸動脈斑塊面積 cIMT比較 (例,
2.4 氧化應激反應血清LPO、MDA水平,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2組均降低,且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處于更低水平;血清SOD水平: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2組均升高,且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處于更高水平(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比較 (例,
2.5 血清CRP TNF-α MMP-9水平血清TNF-α、CRP、MMP-9水平: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2組均降低,且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處于更低水平(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清CRP TNF-α MMP-9水平比較 (例,
冠心病主要是由肥胖、高血壓病、不良生活習慣等誘因導致機體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使得血管腔狹窄甚至阻塞,進而引發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一種病癥,近幾年,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已成為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一大問題[6]。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作為冠心病的一種常規西醫治療方案,其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途徑緩解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癥狀,進而控制病情進展,但其在臨床應用中部分患者易發生轉氨酶升高、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冠心病多是由情志、飲食、勞倦、臟器虧虛等因素導致機體血氣運行不暢,內生血瘀、痰濁,使得脈絡不通,從而誘發的一種病癥,且其發病部位在心,并以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為主要病機[7]。通脈化斑湯中,黃芪可發揮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法半夏可發揮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等功效;三七可發揮散瘀消腫、定痛止血等功效;川芎可發揮祛風活血、行氣止痛等功效;黨參可發揮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等功效;牛膝可發揮補肝腎、祛瘀通絡等功效;熟地黃可發揮滋陰、補腎等功效;白術可發揮補氣健脾、利水燥濕等功效;補骨脂可發揮補腎壯陽、固精縮尿等功效。以上諸藥協同共行通絡止痛、補腎活血、祛痰化瘀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胸痛或胸悶、神疲乏力、氣短或氣促、心悸積分、cIMT、血清CRP、TNF-α、MMP-9水平低于對照組,頸動脈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表明通脈化斑湯聯合常規西醫在冠心病治療中,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降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抑制炎癥反應、穩定斑塊、提高臨床療效,與葉沃若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在冠心病發病過程中,氧化應激反應可通過升高動脈內皮細胞的氧自由基水平,并抑制清除氧自由基酶的活性,使得氧自由基蓄積以及發生細胞膜不飽和脂肪酸反應,進而破壞細胞膜功能與結構,引發動脈粥樣硬化,促進不穩定斑塊形成,從而加重患者病情,而血清LPO、MDA、SOD作為氧化應激反應指標,其中血清LPO、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可提示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加劇,病情惡化?,F代藥理學表明,川芎中的川芎嗪和阿魏酸、黃芪中的黃芪多糖、黨參中的黨參多糖主要是通過提高SOD活性,抑制血清LPO、MDA水平,進而保護循環內皮細胞,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三七中的三七總皂苷可通過調脂、穩定血管內環境的途徑,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進而抑制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調節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水平[9]。由以上得出的研究結果顯示,血清LPO、MDA水平:治療后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處于更低水平;試驗組血清SOD水平與對照組相比,處于更高水平,表明通脈化斑湯聯合常規西醫在冠心病治療中,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氧化應激損傷,與吳慧穎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通脈化斑湯聯合常規西醫在冠心病治療中,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氧化應激損傷,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穩定斑塊,降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抑制炎癥反應,且效果顯著,值得后期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