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二

《決策》:您對近年來安徽資本市場建設特別是上市公司發展態勢,有著怎樣的觀察?
方方:安徽的發展,讓我們在外老鄉感到非常自豪和振奮,就資本市場而言,A股上市公司已經位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7位,我認為用厚積薄發四個字來概括安徽上市公司發展的態勢,是比較合適恰當的。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新科技、新產業、新模式比較推崇,這給安徽帶來了巨大機會。安徽通過大力改善營商環境,擴大產業基礎和積極招商引資,使得產業的“小學生”多起來了,再通過好的培養,涌現出了更多的“博士”,處理好了“基礎和拔尖”之間的關系。
張曉晶:安徽正在做科技金融大文章,科技貸款占比增速快,實施共同成長計劃以及發揮科技企業補償資金池的作用,合肥落地全國首批混合型科創票據、全國首單私募雙標債券等,這些都是突飛猛進的體現。安徽尤其是合肥做得比較成功的不是“風投”“創投”,主要還是“產投”。
高超:安徽現在開展的萬家企業資本市場培訓專項行動,給安徽的企業家和干部導入了資本思維,這對安徽來說十分重要,因為產業發展離不開資本,對企業家和干部來說,首先就要有資本運作的思維和能力,能夠去獲取資本,再用好資本,將資本的魔法發揮到極致。安徽現在有很多上市企業,特別是在新興產業領域,涌現出陽光電源等一批明星企業,會發揮出標桿和引領作用。
俞鐵成:安徽這幾年在資本區域版圖上的形象極速上升,投資現象已經成為全球領域都關注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合肥,被稱為一座“偽裝”成城市的投資銀行,在合肥帶動下,安徽全省都在加速發展,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應勇:從科創角度來看,安徽資本市場發展的良好態勢背后有它的規律性,是一種長期主義的精神在發揮作用,這是群體的畫像,不僅是科創企業,也包括各級政府。比如,陽光電源、科大訊飛等企業,長期聚焦它們所在的賽道上,把自己的產品性能做到最好,性價比做到最高,當風口來臨,自然而然就站上了行業頂端。同時,政府一路陪伴,形成創新企業的良好生態和口碑,這也是安徽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排名前列的原因。
孫濤勇:為什么安徽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因為專業、務實、高效。我們在合肥有分公司,從徽商論壇到上海企業家座談交流會,每次與安徽各級領導的溝通、對接、跟進,都有這樣的感覺。十年前,我們有一個愿望是在香港資本市場,能有一家自己的上市公司;十年后的今天,我們還有一個愿望,就是想在家鄉有一家自己的上市公司。
王志邦:現在,安徽形成了上市公司爭先恐后的發展局面,我認為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市委市政府“春風化雨式”的支持和賦能,當然也包括各行各業的支持和企業自身的艱苦努力,我相信未來幾年安徽上市企業一定會加速增長,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決策》:安徽資本市場還存在哪些不足和短板?
方方:與滬蘇浙相比,安徽上市公司數量少,本質原因是起步較晚,海外上市公司數量也比較少,主要是錯過了海外上市的窗口期。而且,安徽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在合肥,一家獨大,排在第二的蕪湖只有20家,主要是企業總部在蕪湖的很少,有點像東莞、昆山的“工廠經濟”,東莞是深圳的生產基地,昆山是上海的生產基地,導致企業的百分之八十產值都不在本地。現在安徽上市公司發展的態勢非常好,更要好好把握這一輪發展機遇期,乘勢而上,聚勢而強。
張曉晶:“合肥模式”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上做得非常好,未來要將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地結合起來。現在合肥在發展科創金融上,面臨的困難比其他地方相對多一點,盡管有科技人才,有科技產業,但是合肥沒有交易所,而且設立難度也很大,所以要更好地結合有效市場,單純依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財力來支撐科技創新活動并非長久之計,只有依靠功能完備的金融體系和社會資本來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才具有更強的可持續性。
張本照:對標滬蘇浙,安徽資本市場建設的主要短板體現在,一是針對資本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政策不足。雖然“迎客松行動”計劃很全面,但針對落后地區的政策支持,與合肥等優勢地區沒有區別。二是支持企業北交所上市的政策區別性不大。沒有完全發揮出安徽股交中心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和安徽科技型中小企業眾多的條件。三是對已上市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支持不足。支持鼓勵安徽上市公司中優勢公司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的政策力度不夠。
曹仁賢:在資本市場賦能下,安徽光伏制造業邁上新臺階,體現在產業規模已具優勢,部分環節國內領先,龍頭集聚效應凸顯,成為安徽“新三樣”出口的主力軍。但從安徽光伏產業發展態勢來看,配套尚存短板,尚未形成本地化配套能力。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安徽沒有完全發揮出資本的價值和作用。
高超:安徽現在組建了很多基金,大家可能會擔心政府財政資金是否充足,基金政策是否具有延續性。與滬蘇浙相比,安徽的產業積淀不夠厚,江浙民營經濟非常發達,市場力量和企業家自身的力量非常強,這塊安徽還有差距。安徽特別是合肥的產業投資,非常專業,業界也很有名,也確實引進了很多龍頭企業,但同時要警惕一些風險,比如在產業投資決策上,是不是有些非市場化的因素,或者說離市場有一定的距離。
《決策》:您對安徽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有哪些建議?
張曉晶:安徽要加強對創投引導的部署,更多在“投小”、“投早”上積累經驗,將工作重心更多地由“偏后端”的產業轉移到“靠前沿”的科技上來。因為從科技創新的自身規律來看,重大創新往往不是孤立的單點突破,而是難以預知的新群落“涌現”。因此,各個層次和類別的創新都需要更好的關照。同時,安徽要探索地方競爭新模式。過去,圍繞招商引資與GDP等的地方競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趕超發展,當然也帶來了問題;今天,科技金融的地方競爭新模式呼之欲出,期待安徽續寫出新時代科技金融新篇章。
孫立:建議進一步深化與安徽省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的通力合作,形成安徽省企業掛牌上市的服務合力,共同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北交所安徽板塊。
付彥:一方面,安徽要聚焦國有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科技企業的質量,促進國企提升價值發現功能;促進民企專注主業提質增效;促進科技成長型企業規范運作、高質量發展;支持上市公司用好并購重組,利用再融資工具來做優做強,強化分紅導向,支持股份回購。另一方面,安徽要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創新資本高水平循環,多措并舉打通科技型企業投融資的“最先一公里”和“發展快車道”。
曹仁賢:安徽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助推完善光伏產業配套建設,聚焦光伏、儲能產業鏈相對薄弱的環節,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引進培育一批專精特新配套企業,并加強對該類企業上市輔導。
方方:安徽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群實干型的企業家,我們投了兩三百家企業,但凡干出來的,首先都是有正確的價值觀,都是真心想把企業做好;第二是能夠堅持,安徽人有一個特色,能夠隱忍堅持;第三是不斷吸收新元素,有開放心態,把新技術、新理念、新人才吸引到企業來,安徽現在建立了基金叢林,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共同發展。
張本照:下一步,安徽上市公司要取得新的突破,要針對落后地區特別是皖北資本市場給予更強的政策支持,優先支持安徽中小企業北交所上市,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資本市場專家師資隊伍,進一步強化安徽企業家資本市場業務培訓。
高超:當前,很多產業已經進入整合周期,這個周期與資本市場的周期是交叉的,會出現一些行業并購整合的窗口期,建議安徽大力扶持一些新興產業領域的上市公司龍頭企業進行整合并購,出臺融資貸款等強有力政策,否則會浪費大量的產業資源。
應勇:科創行業有明顯的特點,一是很“燒錢”,二是技術門檻高,三是市場應用前景和預期大,盡管現在科創板的門檻提高了,但還有很多的渠道可以去嘗試,比如,北交所渠道是暢通的,并購重組的渠道也暢通,科創企業可以去嘗試做一些“1+1>2”的工作。
鄭光明:有兩條經驗希望能為安徽想上市的公司提供借鑒,一是提前準備,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才能未雨綢繆;二是深刻理解創新的底層邏輯,做創新不要跟風,要眼光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