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星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強調對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的培養,情境教學則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知識應用能力,兩者存在密切關聯。教師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而且,情境教學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平臺,讓他們在真實環境中體驗和感知語文知識的魅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情境教學的融合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
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創造真實的語境和場景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主動進行閱讀。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一篇科幻小說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太空探險隊的任務,鼓勵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學生閱讀相關的文本材料。這種情境創設可以提高學生對故事情節的好奇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閱讀,并從中獲得樂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有趣活動,如模擬推理過程、展開小組討論等,促進學生展開交流和互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參與度。
(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情境教學則強調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和方法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深入思考。將這兩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讀內容。在情境教學的引導下,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主動閱讀,不僅能夠掌握閱讀技能,還能夠進行深入思考、理解并運用所讀內容。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一篇歷史文章時,教師可以設計類似于重演歷史事件的活動,讓學生扮演相關人物,并以此為基礎展開閱讀。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自覺地去理解文本中的背景知識、人物關系等因素,從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多媒體資源,如影片、圖片等與閱讀材料相結合,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受。此外,教師還應該積極創新教學理念,鼓勵學生討論、分享彼此的閱讀體驗,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提升他們的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并通過思考、討論等活動深入理解所讀內容。
(三)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一個綜合的語境,讓學生將所讀內容與實際情境結合起來,進行口頭或書面的表達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既能運用所學的詞匯和語法知識,又能體驗到語言的真實運用,從而培養語言運用能力。通過模擬各種實際情境,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運用方式,實現學以致用。這種運用性的練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語言運用的積極性,使其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發現自身在知識應用方面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從而推動學生主動尋求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的優勢,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情境教學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運用媒體設備,創建視頻情境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進以及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教師積極應用新穎的教學手段,使用投影儀或電子白板等媒體設備,創造出更加直觀、形象的閱讀情境。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教育視頻進行播放,配上音頻、圖像等元素,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中的內容。
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創建一個視頻情境,結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草船借箭》片段,引領學生提前了解這個故事,以激發學生對該篇課文的閱讀興趣,有效組織閱讀教學工作。通過觀看相關片段,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故事的情節和角色形象,發揮想象,為閱讀做好鋪墊。這個視頻情境有助于學生與已經熟悉的作品《三國演義》建立聯系,將兩者進行比較,以更好地理解《草船借箭》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整體的故事情節。通過這樣的關聯,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篇章中的細節、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更好地解讀文本。
此外,視頻情境還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活動設計的可能性,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分析片段中的視覺元素、角色對話以及背景音樂等要素,以促進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和理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或撰寫影評等活動,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寫作水平,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升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文化素養。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些新穎的教學手段時,盡管能夠為教學增添樂趣和活力,但過度依賴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這些工具,確保其在提高教學質效的同時得以合理運用,發揮其教學輔助作用,避免喧賓奪主,以免影響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二)結合生活常識,創建生活情境
將閱讀材料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可以創造出更貼近學生實際經驗和生活場景的閱讀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前,先嘗試了解相關生活常識、背景知識,并能夠將其應用到閱讀理解中。
例如,在《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具體案例來創建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與課文中的情境建立聯系,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去過的一個花園、公園或農田,并請學生描述對這些地方的感受或觀察到的事物。一名學生談到在公園里看到了色彩鮮艷的鮮花、鳥兒在樹上唱歌、人們在草地上野餐等。
其次,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描述和常識知識,引導他們與課文中祖父的園子展開聯想并進行提問:“你覺得祖父的園子和你去過的花園或公園有什么相似之處?祖父園子中的植物和動物你在哪些地方見過?祖父的園子中需要做哪些工作,你曾經參與過類似的活動嗎?”通過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課文中的情境,并且能夠獲得更多共鳴。這種生活化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們對課文的興趣,并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閱讀中。
最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創設其他生活化情境,加深學生對《祖父的園子》的理解,如安排學生實地考察附近的花草樹木,或者在課堂上邀請專業園藝工作者分享關于植物的知識和園藝經驗。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深入理解課文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激發他們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開展閱讀活動,創設活動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來創設積極、互動的閱讀情境,如朗讀比賽、角色扮演、閱讀分享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參與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閱讀材料,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閱讀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思考和參與。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提前將課文分成不同的角色段落,邀請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進行朗讀,每個人負責朗讀自己所飾演角色的對話。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表達,并根據這些特點進行朗讀。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協作,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還原角色的語氣和情感表達。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模仿角色的語調、節奏和表情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這種參與式的閱讀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真正參與到閱讀中。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朗讀之后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朗讀體驗和對角色的理解。學生可以互相交流不同角色的特點和表達方式,通過思考和討論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這種合作性的學習方式,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過以上閱讀活動情境,學生能夠融入課文所描述的世界,深度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并通過模仿朗讀和討論等形式進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達。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思考和參與到閱讀中,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猴王出世》這篇課文。
(四)分享趣味資源,創建動畫情境
教師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優秀動畫片進行展示,創設出生動有趣的閱讀情境,分享趣味資源,如有趣的故事書、優質的動畫片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
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動畫情境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動畫片對小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動畫情境,更加直觀地展示文章的人物形象,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選擇與課文相關的場景,制作一段簡短的動畫來展現主人公的形象特點。比如,課文描述了主人公像一棵挺拔的樹,教師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主人公挺拔的身姿、堅定的目光以及穩定的氣質。通過動畫情境的呈現,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快速進入文章閱讀狀態。
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作,以此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和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繪本或漫畫等創作活動,要求學生將所讀文章中的內容進行整理和轉化,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表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通過繪畫、文字描述等形式寫出屬于自己的閱讀感想。這樣的創作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消化,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尊重和肯定,從而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此外,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欣賞和交流彼此的創作成果,進一步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發展。
(五)加強閱讀討論,創建分享情境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后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活動,讓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內容、情感、價值觀等展開深入交流。這種積極的分享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思考,還能促進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加強閱讀討論可以為學生創設出積極互動的分享情境,進而促進學生在閱讀中實現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篇優秀的文章或故事作為閱讀材料,并引導學生在閱讀后進行小組或全班的討論活動。在討論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相關問題,鼓勵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情感以及價值觀進行深入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主動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從討論中獲得新的見解和知識,提升自己的思辨性思維和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篇關于環保的文章,讓學生在小組中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節約能源、減少垃圾,并分享自己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和體會。通過分享彼此的經驗和觀點,學生可以互相啟發,激發出更多的想法,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討論活動有助于引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互動、交流分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互相傾聽和尊重彼此的觀點。教師則可以擔任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討論中學會發問、分析和總結,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能力。這種形式的討論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深入探究,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情境教學的有效融合,既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通過情境創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于真實環境中,在實踐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積極探索兩者融合的途徑和方法,為學生打開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